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68歲的索額圖活活餓死于宗人府,之后康熙帝又下令抄了他的家,殺了他的兒子。五年后,康熙又將一頂“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額圖的頭上。
要知道,在四十年前,康熙還說他是本朝第一功臣呢?從第一功臣到第一罪人,那索額圖究竟如何得罪了康熙呢?
這事兒還要從他的功績說起。
01 “三眼索相”的成名之路
索額圖排行老三,又位極人臣、過目不忘,所以,人們常戲稱他為“三眼索相”,他的成名之路從除鰲拜開始。
- 智除鰲拜
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帝駕崩,之后8歲的兒子玄燁繼承皇位,是為康熙,并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重臣組成輔政集團。
六年后,首輔索尼病逝,鰲拜憑借赫赫戰(zhàn)功,逐漸成為四大輔臣的核心人物。遏必隆依附鰲拜,蘇克薩哈被鰲拜整死。
這樣一來,鰲拜一家獨大,擅政專權(quán),控制朝堂,對康熙執(zhí)政處處掣肘,形成極大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年少有為的康熙也不會坐以待斃。康熙原本倚重的朝中勢力只有索尼一派,而索尼已死,其子索額圖便自然成為他鏟除鰲拜的重要輔佐力量。
索額圖初為侍衛(wèi),后擢升為吏部侍郎,鏟除鰲拜時,他又成為一等侍衛(wèi)效力于康熙帝左右。
索額圖積極獻計獻策,協(xié)助康熙確定了突襲逮捕的方式,成功鏟除了鰲拜。憑借此戰(zhàn)功,以及后來承辦鰲拜黨羽時的出色表現(xiàn),索額圖一舉成名,授為國史院大學士,后改授保和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一下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權(quán)臣,由此奠定他“第一功臣”的地位。
這一年,索額圖34歲。
- 平定三藩
打倒鰲拜之后,康熙又把眼光投向了遠在邊地的三藩。
三藩,即鎮(zhèn)守云南的吳三桂、鎮(zhèn)守廣東的尚可喜與鎮(zhèn)守福建的耿繼茂(后由其子為耿精忠襲位)。
清初時,清廷為統(tǒng)一全國,穩(wěn)定統(tǒng)治,采取了“以漢治漢”的策略,重用了一批降清明朝將領。這些將領在協(xié)助清軍入關,討伐南明及追剿李自成等重要戰(zhàn)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由此受封為藩王。但到順治時,三藩逐漸做大,擁兵自重,幾乎成了“土皇帝”,對清廷執(zhí)政形成極大的威脅。
康熙親政后,撤藩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但朝中支持者廖廖,索額圖就是其中的反對者之一。
當康熙決定撤藩時,索額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說:“撤藩之際,三藩必反!”,而康熙則言:“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fā),猶可制也。”
然而之后的撤藩之戰(zhàn)并不順利,清軍屢屢受挫。吳三桂起兵后,索額圖又提出把那些當初支持撤藩的人都殺了,以此安撫吳三桂。
康熙盛怒,說他不會像漢景帝一樣,誅殺晁錯來安撫藩王,撤藩是由他自己定的,又與大臣何干?
索額圖意識到康熙撤藩堅決,隨后也積極投入其中,出謀劃策,以此挽回自己的形象。
平定三藩歷時八年,索額圖也算有功,此后他的權(quán)力越來越大,逐漸形成“索黨”,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 《尼布楚條約》的談判大使
16到17世紀,北方沙皇俄國逐漸強大,開始覬覦我國黑龍江流域的大片領土。明末清初,中俄雙方進行了多次激戰(zhàn)。
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軍取得了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勝利,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東北邊境才有了百年的和平,索額圖就是其中參與簽訂條約的談判大使。
當時俄方派出的大使為派戈洛文,中方則派出索額圖和國舅佟國綱。臨行前,索額圖就談判立場與康熙進行了深思熟慮的商討。
索額圖說:“尼布楚、雅克薩都是我朝所屬領土,此次臣率談判代表團前去,一定會竭力爭取中俄以尼布楚為邊界,將尼布楚以內(nèi)的地區(qū)劃為我朝領地。”
而康熙則提供了一個更為寬松的談判環(huán)境,他說,談判之初堅持以尼布楚為邊界,不過如果俄使者懇求要尼布楚為他們的領地,也是可以通融的,我們就以額爾古納河為界也是可以。
談判初期,沙俄提出以黑龍江到海為邊界的無理要求,妄圖吞沒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索額圖據(jù)理力爭,申明黑龍江自古為我朝領土,并羅列沙俄入侵的種種挑釁行為,駁斥了沙俄的請求。
之后索額圖提出以尼布楚為界,未談攏,最后沙俄同意以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談判成功,雙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學界一般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與外邦締結(jié)的第一個平等條約,理由在于雙方的簽訂方式是自愿平等的,并且維護了兩國的和平。
可見,索額圖功不可沒。
此外,索額圖還參與收復臺灣、三次從征噶爾丹,可謂功勛赫赫,一時間也是權(quán)傾朝野,但他的人生也毀于他的權(quán)力,與明珠相互傾軋,甚至卷入了太子黨事件。
02 黨派之爭
在影視劇《康熙王朝》里,孝莊曾對康熙說:
“黨爭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黨爭,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只要你能左右逢源,把黨爭控制在不禍亂的程度,你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康熙一朝,明珠與索額圖是名噪一時的輔弼重臣,堪稱康熙的“左膀右臂”。
明珠得力于力主撤藩的立場,個人很有才華,精通漢語和文化,具有很強的決策和辦事能力,早年不畏權(quán)貴,有剛直之風。
所以,明珠很早就得到康熙的賞識,從侍衛(wèi)升任內(nèi)務府郎中、總管大臣、弘文院學士。在鏟除鰲拜黨羽時,他也提出了一系措施和建議,之后又因功遷至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要職。
而他真正確立其“相國”地位的還是在撤藩中的表現(xiàn),多數(shù)朝臣力主安撫,而明珠是少數(shù)主張主動出擊,與康熙想法一致,此后還組織了八旗甲兵的檢閱,受到康熙盛贊。
從此,明珠穩(wěn)坐了長達二十年的相位。
而索額圖的發(fā)跡,除了他的個人才能,更多得益于他顯赫的家世,他是早年四大輔臣的索尼之子,還是康熙皇后的叔父,出身奠定他尊貴的地位。
這兩位都是青云直上,位極人臣,有“明相”、“索相”之稱,當時在京城流傳一句諺語:要做官,問索三;要講情,問老明。
兩人最初的矛盾體現(xiàn)在重大問題上的意見相左,比如在撤藩問題上,明珠主剿,而索額圖則主撫。相較而言,明珠在謀略和膽識方面遠勝于索額圖,頗有政治眼光。而索額圖自從參與鏟除鰲拜之后,政治態(tài)度則趨于保守,所持政見與康熙也多有不合。
兩大重臣同處一朝,雖然可以相互制衡,但爭端也是不可避免的。雙方為了鞏固和發(fā)展各自的勢力,各糾集了一批黨羽,掀起了黨派之爭。
據(jù)《清史稿》記載:“明珠既擅政······與索額圖互植黨相傾軋。”
索額圖憑借出身高貴,多有皇親貴胄依附,生性狂肆,有不依附自己的朝臣,則排斥打擊;明珠則廣施錢財招納黨羽,雖表面溫文謙和,但對于異己都也常施以陰謀陷害。
一時間,黨派之爭到了禍亂朝綱的地步,對此,康熙也看在眼里,但卻選擇了放任。
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鑒于他們都是有功之臣,也是朝廷的股肱之臣;二就是如上所述,他要利用兩黨相互牽制,以此制衡平穩(wěn)的局面。
但黨派之爭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伴L子黨”和“太子黨”,一下卷入了儲位之爭,這就是引火上身的騷操作了。
明珠為康熙帝惠妃那拉氏的兄長,是皇長子胤禔的舅舅,他的結(jié)黨就是圍繞胤禔展開。他一方面指點胤禔如何在康熙面前表現(xiàn)自己,抓住機會建功立業(yè);另一方面拉攏朝臣支持胤禔,由此形成長子黨。
明珠的同黨有大學士余國柱、戶部尚書佛倫、刑部尚書徐乾學等人,他們這些人為了培植更多的黨羽,四處貪賄,然后再以賄銀收買朝中官員,以達到勢力的壯大。
與“長子黨”相抗衡的是以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索額圖作為赫舍里皇后的叔父,自然是太子胤礽的堅定擁護者。
他除了積極為胤礽順利即位也謀劃策,還為他制定了一套禮儀制度,使太子胤礽所享受的規(guī)制僅次于皇帝,以此向眾臣昭示太子的特殊地位。
據(jù)《清史稿》記載,“索額圖善事太子,明珠反之,朝中有侍者,皆陰斥去。”,兩黨之爭推動儲位之爭愈演愈烈,終于使康熙再無法坐視不理。
03 “第一罪人”定論
兩黨中最先倒臺的是明珠一黨,而導火索則是來自同黨的倒戈。
康熙時很重視理學,不少理學名臣都因此得以提拔和重用。徐乾學是明珠黨的一員,也是理學名臣熊賜履的學生。
徐乾學向明珠推薦了自己的老師,但明珠并不看好熊賜履,而且還刻意挑撥他們師生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徐乾學的不滿。
索額圖看在眼里,馬上就去拉攏熊賜履,試圖借此將徐乾學也拉到自己的陣營中。明珠很快便知曉了這件事,隨后便開始惡意中傷和迫害熊賜履,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徐乾學徹底倒向了索額圖。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余國柱向江蘇巡撫湯斌索要賄銀,結(jié)果被拒,明珠對此懷恨在心。
次年,他刻意推薦湯斌為皇太子講師,不久又以教導無方為由彈劾湯斌,最后致使湯斌蒙冤,隨后病逝。
之后徐乾學鼓動湯斌的門生郭琇去揭發(fā)明珠和余國柱貪污受賄、結(jié)黨營私的罪行。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郭琇在徐乾學的協(xié)助下,上疏康熙,參了明珠八大罪狀。再加之平日對明珠索賄行為痛恨的正直大臣的仗義執(zhí)言下,康熙終于派人去徹查了明珠索賄之事。
但康熙對明珠始終不忍置他于死地,僅革除了他大學士的職務,改授內(nèi)臣,對其余黨也是僅給予革職處分。但這樣一查,明珠勢力便一去不復返了。
但對于明珠的罪行,在他活著的時候,康熙始終沒有公布,也未問罪于他的家人。直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明珠的罪狀才公示于世。
而且明珠后來還參與了征戰(zhàn)噶爾丹的戰(zhàn)事,負責籌運糧草,因功還恢復了原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明珠壽終正寢,康熙還派皇三子前去祭奠,保全了明珠一生的尊嚴。
但對索額圖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明珠倒臺后,索額圖一黨更加猖狂,行為更加肆無忌憚。上面說了索額圖給太子制定了一套禮儀制度,太子所穿服飾一律用黃色,每年三大節(jié)日,太子在接受百官朝賀時,一律要行兩跪六叩之禮。
康熙對此事大為不滿,再加上索額圖的一系列表現(xiàn)也令康熙大為反感,比如親征噶爾丹時,索額圖表現(xiàn)得貪生怕死,老是建議康熙后退。
再如太子在德州生病時,康熙叫索額圖去陪太子,索額圖不顧規(guī)矩,騎馬一直到太子門下,視皇帝如無物。
最為重要的是,在索額圖的唆使下,太子染上惡習,行為乖張,甚至語出僭越之詞,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太子和索額圖的種種言語及行為,最終讓康熙忍無可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以“結(jié)黨妄行,議論國事”的罪名,將索額圖交由宗人府拘禁。
由于太子黨人多勢眾,盤根錯節(jié),康熙并不把這事辦得舉朝震動,所以,只是將索額圖及其家人軟禁,拘留了索額圖的同黨分子,并將索額圖及其同黨在朝做官的子孫全部革職。
但即便索額圖被囚禁,一些大臣依舊怕他,不敢檢舉揭發(fā)他。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畢竟他位高權(quán)重,只要沒被處死,太子一旦登基,他就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
康熙看到大臣們無人敢檢舉索額圖,更加憤怒,感覺自己被架空了,所以下了狠心要置索額圖于死地。
之后索額圖的衣食供應被逐漸減少,四個月后,索額圖被活活餓死在宗人府,他的兩個兒子也被處死。
五年后,康熙憤言,說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認為他除了簽訂《尼布楚條約》一件功勞外,實在一無是處。
對于明珠與索額圖的不同結(jié)局,《清史稿》有評,說“索額圖以附皇太子得罪,禍延于后嗣。明珠與索額圖競權(quán),不附皇太子,雖被 彈事罷相,圣祖猶念其贊撤藩,力全之,以視索額圖,豈不幸哉?”
從“第一功臣”到“第一罪人”,我們也看到了權(quán)力冷酷無情的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