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種地吧》橫空出世,它以一種“反常規(guī)”的方式讓觀眾看到了土地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激活了“種地綜藝”賽道。
正好最近優(yōu)酷上新了《島嶼少年》,但和《種地吧》那種不慌不忙love&peace的氛圍不同,《島嶼少年》的出圈和吵架有關。即使不是綜藝迷,想必最近也在熱搜上看到過陳雨濃、董力、孫丞瀟這幾個名字——陳雨濃和董力被爭議裹挾,孫丞瀟擠進了愧疚賽道,《島嶼少年》憑人出圈。
與此同時,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一種聲音:“《種地吧》是綜藝純元,后來的再多節(jié)目都不過是宛宛類卿”。
誠然,種田成為綜藝行業(yè)的“顯學”,各平臺均在該品類發(fā)力,當然這些新節(jié)目也被冠以“XX版《種地吧》”之名。
那么,《島嶼少年》身上到底有沒有《種地吧》的影子?《島嶼少年》究竟表現(xiàn)如何?在陪伴了《種地吧》一年零五個月,冷眼也來看看隔壁的這檔新作。
冷眼保證公平公正,絕不拉踩。
《島嶼少年》要講一個什么故事?
綜藝,說白了就是講故事。既然是故事,就需要由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綜藝立意。
《種地吧》的立意,是人和土地的共生。無論是制作團隊還是“十個勤天”,在第一次踏上土地、揮舞鋤頭的時候,對于結果是未知的。沒有人知道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這片土地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收獲。注重體驗過程,等待未知結果,是《種地吧》的核心。
《島嶼少年》則不同,它是結果先行,少年們在崳山島是有著明確的要達成的目標——去建設激活這座島嶼。換言之,這檔節(jié)目的立意,是少年們賦能土地,用他們的所學所知所長,為這座島帶來真切的變化。
因為節(jié)目的立意不同,故事線也自然有了差異。
《種地吧》的故事線很簡單,而且呈線性,就是“十個勤天”是如何耕種土地、收獲糧食的。十位少年從對種地一竅不通一步步學起,從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運化肥,到播撒種子、收獲小麥、運營農場。在春耕秋收的時間流轉中,少年們在逐步接近、了解著土地,土地也給予了他們回報。
而《島嶼少年》因為有了很明確的目標設定,所以它的故事線是網狀的,在島上學習技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他們現(xiàn)有的技能去匹配島嶼建設的需求。
比如說,十三位少年踏上崳山島,沒有急著去和經驗豐富的島民請教學技能,而是先分成幾組,去往島上的不同地方進行調研。這些地方都是島上有著商業(yè)潛力的地方,他們要去找這些地方存在什么需求,是因為什么沒能發(fā)揮出原本的價值,而他們本身的特長又是否能夠幫上忙。
換言之,《島嶼少年》中的十三位少年,更像是“崳山島主理人”,這座島就是他們運營的商業(yè)項目,他們的故事線重點是落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建設開發(fā)島嶼上。
又因為立意和故事線不同,節(jié)目的節(jié)奏自然也不同。
冷眼誠實來講,《種地吧》剛播出時,第一期冷眼看得確實有些費勁,冷眼是一直堅持到第三四期才逐漸有了種“看進去”的感覺。這個問題,張紹剛老師在此前的在重敘計劃沙龍中還特意做了說明。他說在剪輯的時候,他們是有意識壓著剪的,就是要讓整體節(jié)奏慢下來,因為種地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等待,也需要耐心的事情。
而《島嶼少年》目標前置,少年們要在有限的120天內,去完成諸多任務,這就注定了它的節(jié)奏必須快起來。
第一期節(jié)目,少年們乘坐漁船前往崳山島,船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打工場所。在航行的過程中,他們要幫著船老大打漁。這一段看起來像是閑筆,但冷眼覺得并非如此,正因為通過打漁他們才知道崳山島傳統(tǒng)作業(yè)方式的艱辛,知道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留在這座島上,也就get到了建設崳山島這件事意味著什么。
在第二期上島后,節(jié)目前20分鐘少年們分組行動,大體摸清了島上幾個有商業(yè)發(fā)展?jié)摿^(qū)塊的情況,也弄明白了在這120天的島嶼生活中,有哪些賺錢的工作可供他們選擇。中間15分鐘吃晚飯并選出隊長,轉天正式會議少年們講PPT闡述自己對島嶼建設的想法以及具體實施方式。不到90分鐘的節(jié)目,已經介紹清了少年120天建設的完整開篇。
節(jié)奏快,意味著目組對流程有推動,比如給他們下發(fā)任務,或者提前總結好一些必要信息等,這對于有明確任務目標的《島嶼少年》來說是很必要的。在后續(xù)剪輯上,對內容主次把控得當,整體看下來觀感是舒服的。
誰來講故事?
為什么說選角對于綜藝至關重要?因為故事再精彩,也需要合適的講述者。
《種地吧》故事線相對簡單,而且需要團隊齊心合力,所以節(jié)目突出的是“十個勤天”這個整體和團魂,這也是為什么提到《種地吧》大家會想到它的群像,想到少年們之間那種默契與和諧。
《島嶼少年》的核心是建設一整座島,它需要不同特長與技能的人,所以它更需要突出“每一個少年”。
整體來看,這十三位少年的選角,和節(jié)目的需求還是非常適配的。前面我們提到過,在這檔節(jié)目中,“建設崳山島”可以一個被視為商業(yè)項目,做項目則就像打仗,團隊中需要有主攻手、輔助位還要有決策者,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
在冷眼看來,節(jié)目中的少年們大體可分為技術型、支援型、社交型和決策型四類。
技能型的少年,是崳山島建設項目中的技術擔當,他們的技能恰好能補上這座海島在發(fā)展中存在的短板。
大部分人到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這其中既涉及外立面等美觀問題,也涉及交通便利等功能性問題。羅圭甫和馬琪芮這兩位建筑系畢業(yè)的少年,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對口型人才。他倆都參加過《令人心動的offer4 建筑季》,策劃和匯報能力很突出,特別是馬琪芮,他不止講PPT的能力出色,而且很有大局觀,他是最先敏銳地捕捉到崳山島的發(fā)展痛點,并且提出“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挖掘這個島的資源”。
黃浩特和孫丞瀟兩位同樣屬于技能型,但他們和羅圭甫、馬琪芮不一樣。他們的技能初期多展現(xiàn)為對內支持團隊發(fā)展。
這里要說一下,島嶼少年們要建設島嶼,但生活費方面也要自給自足,他們需要保證自己活下去的同時讓崳山島變得更好。所以,“管錢”這件事很重要,而黃浩特是少年中為數(shù)不多有過頂尖公司從業(yè)經歷的,他曾經在蘋果上過班,在財務管理方面很專業(yè),因此他被選為“財務總管”,負責賺錢KPI的制定以及生活費的分發(fā)。
在島上生活需要吃飯,孫丞瀟肩負著“喂飽十幾張嘴”的任務。要知道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到家吃到好吃的飯菜,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充滿治愈感的事情。孫大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從目前少年們的計劃來看,未來孫丞瀟也會在島上經營自己的餐廳,進一步激活島上的商業(yè)業(yè)態(tài)。
還有一群少年,是支援型。他們也有著一技之長,但與當下島嶼最迫切的需求并不完全適配,所以他們先以機動的方式幫助其他人干活。丁真、徐菲、陳濤和張俊,就屬于這類。
像丁真,他本身就懂干農活,但島上不缺會干農活的人。所以他有時候幫著隊長陳雨濃收拾宿舍旁邊的荒地、有時幫牛在在做雞窩,在羅圭甫和馬琪芮組成的建筑組缺人時,他補位去幫忙做墻繪。徐菲,性格穩(wěn)定拍照達人,和陳濤組成拍立得二人組,四處支援其他少年的工作。張俊,靦腆話少,干活賣力,擺攤日手作飲料幾十杯,自己的飲料賣完了立刻去幫助其他人。
島嶼建設不僅要埋頭苦干,也需要和當?shù)鼐用駵贤ǎΑ⑴T谠诤退究∫菥蛯儆?strong>社交型少年。
董力的社會經驗比其他少年要多一些,出門擺攤不忘順手做調研,算是撐起了對外交際一片天;牛在在自帶喜劇人天賦,而且心細,他總能先發(fā)現(xiàn)氣氛不對,并極力緩和;司俊逸,口才達人,對外擅長匯報,對內善于解決糾紛矛盾,少年們幾次劍拔弩張,他都是那個救火隊員。
當然,團隊還需要拿主意的人,也就是決策型,陳雨濃和劉胤君屬于這類。
軍人出身的陳雨濃做事偏向快刀斬亂麻,而且方式直接不怕得罪人。十三個人七嘴八舌討論時,需要這樣一個拿主意的人。劉胤君是那種能快速捕捉到核心需求的人,像擺攤日前夜,大家手忙腳亂準備東西,就是他想到要先做個表,去統(tǒng)籌所有人的時間,再安排其他事。
陳雨濃和孫丞瀟的吵架事件,劉胤君和董力的沖突事件,則屬于他們站在決策者的角度,想把事情快速解決推出一個結果,但方式方法出了問題,特別是陳雨濃當過兵,思維模式和做法可能和其他少年不一樣,有沖突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說兩位少年有壞心眼,冷眼覺得就有點過分解讀了。少年血氣方剛,有爭吵也是正常。在孫丞瀟準備燒烤的時候,陳雨濃第一時間去幫忙弄探爐;發(fā)現(xiàn)董力不高興了,劉胤君立刻跑回房間去道歉,足以說明少年們的本性。
故事雖好,但仍需精雕細琢
那么,目前《島嶼少年》已經播出九期,這個故事到底講得怎么樣?冷眼覺得,整體看下來是OK的,但細節(jié)上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在冷眼看來,這九期節(jié)目中,其實第一期和第二期給人的感覺是最好的,敘事詳略分明,而且讓少年們快速進入了“島嶼主理人”這個角色。但從第三期開始,冷眼明顯感覺到節(jié)目想說的事情太多了,導致內容給得太滿。
首先,少年們要做的事情很多。
島嶼建設與自給自足雙線并行,少年們要一邊琢磨著自己的溫飽,一邊去考慮怎么樣的建設方式能夠讓崳山島長遠發(fā)展。
要做的事情多,意味著他們接觸的人變多,也就是人物關系變多了。本來13個少年之間就已經有足夠多且復雜的關系線了,現(xiàn)在還要加上打工線結識的各位老板、建設線認識的島民和政府工作人員等等。這同時也削弱了觀眾對每個少年的記憶點,因為出現(xiàn)的人物實在是太多了。
其次,太多要做的事情使得節(jié)目的內容要素也變多了。
有人說這是一檔“班味十足”的綜藝,少年們幾乎天天都在開會;也有人說這是“荒島求生”,看少年們?yōu)榱松钯M,頂著風雨擺攤吆喝,還有人說這是“孫大廚的美食time”或者“海島版”《桃花塢》。
開會、打工、美食都挺好,可統(tǒng)統(tǒng)都塞在一檔節(jié)目里,會給觀眾一種“太亂”的感覺,也容易弄不清重點。冷眼就看到有觀眾反映,這不是島嶼建設嗎?為什么還要事無巨細地記錄他們每天去哪兒打工、每天吃了什么。
舉個例子,第五期和第六期少年們打工賺錢的過程是促進少年之間感情的重要節(jié)點。通過幾天的擺攤,大家開始逐漸了解對方。這一部分用大篇幅去記錄是可以的。
但是后面又保留了打工結束大家在一起彈琴唱歌,孫丞瀟做完飯后幾個少年在廚房里跳舞,這就顯得有點多余了。
因為好的畫面自己就會說話,其實打工結束大家一起回家那個情緒點已經給到了,不需要再通過這種大聯(lián)歡的方式來告訴觀眾少年們的升華了。而且少年們都會錄vlog記錄生活,這部分內容沒有太多在正片中保留的必要。
不過從第八九這兩期開始,少年們陸續(xù)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任務,比如漁排養(yǎng)殖學習、支教等,并開始以此為主線進行深度學習。隨著大家的一路升級專精,冷眼希望“事情太多”這點能在后面得到改善。
最后,是新的人物關系太多了。
飛行嘉賓孫怡來了兩期下島,但她的出現(xiàn)對少年的工作沒有什么實質性推動。而且據(jù)說后面還會有其他一系列飛行嘉賓。冷眼很疑惑的是,飛行嘉賓與少年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他們有什么非來不可的必要?如果只是送物資+幫忙采買,那完全不需要單獨給出一條故事線。
如果說這些嘉賓是用自己的能力來適配島嶼發(fā)展的,那這種飛行的模式似乎又不足以把他們的特長發(fā)揮到最大。冷眼希望在后面的記錄中,能夠看到關于飛行嘉賓關系線的合理解釋。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節(jié)目想說的太多,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少年們需要干什么,觀眾沒完全理解,但已經多線程的干起來了;人沒認全,但已經吵起來了。
后續(xù)要如何避免節(jié)目陷入雜亂?冷眼覺得,有時候“慢慢來”反而是一種快速高效的方式。
畢竟全季有50期,節(jié)目先把故事線理清,有一條明晰的主線,一步一步上強度,完全不用著急。前期先讓觀眾充分認識每一個少年。然后爭取階段性地去呈現(xiàn)成果,讓觀眾知道“哦,原來他們做了這些”,而不是什么都放一些,反而讓觀眾誤會“他們好像也沒干什么”。
最后,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島嶼少年》究竟好不好看?
冷眼個人認為,基本有了70分的水平。冷眼其實很欣慰,在有《種地吧》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島嶼少年》竟然打出了自己差異化的牌。
把種田與地方建設結合在一起,是個做出區(qū)分度的好辦法。至于120天后的崳山島是迎來新生還是維持現(xiàn)狀,就要看少年們的本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