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尤其是頂尖研究型大學,不僅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同時也是推動國家基礎科研和創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極具分量的“國家三大獎”就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國家自然科學獎,還是技術創新領域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高校都是最主要的獲獎者。
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大多數的“國家三大獎”得主來自高校單位。
本屆獎勵大會,共授予“國家三大獎”250項成果,其中通用項目202項,專用項目48項。在獲獎的202項通用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5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4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08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93項,創新團隊1項)。
高校在2023年度“國家三大獎”獲獎情況
在2023年度獲獎的202項通用項目中,有135項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是高校,占比高達66.8%,高校在“國家三大獎”中的主導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與此同時,象征國內科學家最高榮譽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也來自高校。
45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成果中,有35項的得主來自高校單位,占比近八成。下面,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一流大學高校在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又有哪些出色表現。
清華大學
國家技術發明獎
作為國內面向技術發明的最高榮譽,國家技術發明獎主要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通常是與生產相關的新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對于意義、價值特別重大的技術發明,可以授予特等獎。在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改制之前,國家技術發明獎曾頒發了一次特等獎,在1981年授予在“秈型雜交水稻”獲得重大突破的袁隆平和團隊。不過,本世紀至今,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還未再次出現。
事實上,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授予就已十分嚴格。該獎從2000年-2003年間連續4年空缺,2010年則再次空缺。
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通用項目4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40項。截止到目前,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共授予29項成果,每一個項都是具有極高的技術水平和重大應用價值的重大發明。
湖南大學
高校領銜,獨占近八成
2023年度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45個項目中,有35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來自高校:其中一等獎3項,分別由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奪得,另有24所高校獲得32項二等獎。
高校在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情況
(1)26所高校斬獲大獎
本屆共有來自26所高校的科研團隊斬獲3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清華以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高居榜首,哈工大、西工大分別以3項二等獎并列第二名,北航、西交則各斬獲2項二等獎。
此外,還有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旦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幾所不以工科為優勢學科的院校,也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山東農業大學目前還未入選“雙一流”工程,卻在本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有不俗的表現,山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帶頭人楊越超主持的“綠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創制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復旦大學
(2)清華、湖大、礦大斬獲一等獎
往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通常只授予不超過3個項目,本屆有5個項目獲得該獎項,其中有3個為高校所得。清華、湖大、礦大3所高校分別斬獲這一榮譽。
來自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的路新春教授、雒建斌院士等領銜的團隊,憑借“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獲獎。該成果突破了國外專利壁壘,為芯片制造提供了全系列CMP裝備,對國內高端芯片制造自主可控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來自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陳政清院士和團隊,憑借“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獎。該成果不僅標志著電渦流阻尼技術在大型工程結構減振領域的首次應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火炮技術的顛覆性創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鞠楊團隊歷經近20年不懈攻關,在“深部能源開發巖體應力場透明解析技術及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支撐了國內巖體工程災害防治靶向治理與源頭防控技術的發展,斬獲技術發明一等獎。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3)工科強校各顯神通
從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高校看,得獎最多的是工科實力強勁的院校。本屆獲獎的26所院校,多數是以工科見長的院校,清華、哈工大、西工大、北航、西安交大等傳統理工強校悉數上榜,使得國家技術發明獎成為各大工科強校各顯神通的舞臺。
西北工業大學
高校成國家技術發明獎主力軍
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在推動國家科技發展的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確實,高校人才薈萃,有學術帶頭人,也有大批優秀的未來精英,研究設備先進,自然會成為孕育前沿科技成果的搖籃——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得主大部分來自高校,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2000年至今,國家技術發明獎共授予29個項目,這29個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大部分人來自于高校。除了2005年度獲獎者宗保寧(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2014年度獲獎者劉中民(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及2023年度得主吳豐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張少華(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之外,其他獲獎者均在高校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在航空航天等學科領域實力強大的北航,擁有世界頂尖的航空航天專家團隊,是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常客,單斬獲的一等獎就有6項,清華則以5項緊隨其后,北大、大工、中南大學等各有2項。
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些研究型大學在未來的“國家三大獎”中能有更多優異的成績,也期待能有更多高校取得行業前沿的成果,讓我們的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