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松開我的手嗎?”“不松”。
在海邊長長的步道邊,隔幾步就有一個標著不同年份的牌子出現,媽媽要選擇在哪一年松開女兒的手,讓她獨自面對未來的人生,而此刻王珞丹和媽媽阿武正牽著手走在她們的人生之路上。
母女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每走到一個年份,王珞丹就會這么問上一句。
“時間到了2060年,這一年媽媽你一百歲了。其實你不想松沒關系,咱倆一起走下去。”
王珞丹的話沒說完,就被媽媽打斷了“其實我應該在2045年就松開了。”
“就到這里吧,總有分別的那一天,能和你相遇,足夠了”。
原生母女關系情感真人秀《是女兒是媽媽》正片正式收官,一場“告別實驗”不僅讓嘉賓們哭成淚人,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有人說這是今年上半年最好哭的綜藝,幾乎從頭哭到尾;
也有人說這是一本母女關系秘籍,從節目中能夠收獲不少親子關系相處的方法論。
之前冷眼自己從制作的角度聊過了這檔節目,而如今借著節目收官,我們請到了《是女兒是媽媽》的制片人羅敏娜,回顧一下這一季走來的故事與創作思考。
雙向奔赴的她們
在收官的分別處回顧最初的相遇,這檔節目的選角是當初冷眼對其特別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嘉賓真的有些特別,完全沒想到會是她們湊在一起。
王珞丹和陶昕然,很少出現在綜藝上,甚至這幾年對外曝光都不多;
歐陽娜娜是著名的“血雨腥風體質”,并且歐陽家姐妹并不常在內地,聚在一起很不容易;
還有趙小棠,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大大咧咧,對于親子節目的調性而言缺乏溫柔細心。
但羅敏娜卻告訴冷眼“我覺得我們和四個家庭就像是雙向奔赴”。
在決定要做這檔節目后,羅敏娜和她的團隊就開始了選角工作。她們圈定了合適的藝人范圍后,開始逐一做功課,“比如她們之前上過的節目、做過的采訪等等,我們都會搜來看,雖然這些內容里不一定會提到她們的母女關系如何,但總能通過只言片語找到一些點。”
做過功課之后,就是逐一邀約面聊。但和其他節目不太一樣的是,《是女兒是媽媽》把對話的重點放在了“媽媽們”的身上。
“我們在選角的時候會特別關注媽媽有沒有需求,如果說媽媽只是覺得我是陪女兒來上個通告做個節目,那和我們想表達的就不一致了。”
而也正因為關注到了媽媽的需求,《是女兒是媽媽》才形成了最終的雙向奔赴。
羅敏娜坦言,像幾乎不上綜藝的王珞丹和陶昕然,她們確實對這件事有點抗拒。但神奇的是,因為“是女兒是媽媽”這個選題,她們在看過PPT之后很快答應了下來。
“陶媽媽和王珞丹一看到我們的 PPT就很喜歡,尤其是陶媽媽,她是特別傳統的中式家長,她其實是知道自己和女兒之間有問題的,也想通過我們的節目來找找答案,另一方面,陶媽媽自己還是老師,她作為老師,覺得如果這個節目真的能去拍,算是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而這樣的“雙向奔赴”也進一步促進了節目組前期對四組嘉賓的深度了解。
我們不難發現,在往常的真人秀中,節目組通常會遵循年齡、性別這類比較簡單的方式為嘉賓定性,但在《是女兒是媽媽》中,節目組明顯找到了更深層次的洞察。
四組家庭被分成了“破冰”、“試探”、“候鳥”與“半熟”四種類型。
“像陶昕然和媽媽,很典型的中式母女,特別是陶媽媽本身就是老師,一個想管一個反抗,甚至在長達十年都處于比較緊張的關系中,我們把這組家庭分類為‘破冰型’。”
“王珞丹和阿武老師就很有意思了,王珞丹其實是個很搞怪也很有想法的人,她對媽媽采取你進我退的策略,有時候她也會去逗阿武老師,看媽媽底線是什么。她們是‘試探型’。”
“傅娟老師曾經是個藝人,但為了女兒們回歸家庭。她們家里愛的氛圍很濃厚,她就像鳥一樣飛往不同城市去照顧女兒們,那么她有沒有想為自己飛一次?我們定義這組家庭為‘候鳥型’。”
“還有趙小棠家。她和她媽媽的相處模式看起來像朋友一樣,岳女士前采時也覺得自己特別了解女兒,但其實趙小棠心里有很多秘密與遺憾,是岳女士不知道的。所以這一組母女我們叫‘半熟型’。”
四組母女這四種分類,也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像“破冰型”母女和“試探型”母女的相處模式,80后以及一部分90后都不陌生,媽媽以愛為名習慣性地去干涉孩子的生活,而孩子們或激烈對抗,或消極回避。
“候鳥型”和“半熟型”則更像是95后及00后們的家庭關系,媽媽更開明支持著孩子的一切選擇,但看似和諧的家庭關系之下,也有許多未被關注的角落。
充分的了解和細膩的洞察為《是女兒是媽媽》后續擊中觀眾埋下了伏筆。觀眾們看節目,如同在觀照自身,通過節目實現了“觀察自己”及審視自己的家庭關系。
“打開”帶來的“意外”
找到合適的嘉賓,特別是有實際需求的媽媽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則是讓媽媽們真正“打開”。
畢竟四位媽媽幾乎都是素人,即使是有過演藝經驗的傅娟,息影多年后重新出現在鏡頭面前,也難免會有緊張與戒備。
面對這樣的情況,羅敏娜給出的方法論是:充分呵護媽媽們的投入,盡最大可能讓她們自然地表述。
“首先嘉賓們,特別是媽媽們來錄節目,是真的希望通過這一次母女旅行改變些東西,包括她們的母女關系,或是讓她自身發生些改變。而我們前期和媽媽們溝通的時候,發現大家有充分的表達欲望,對旅行也有雀躍和期待,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判斷,媽媽們即使是素人也沒有關系,她們愿意投入,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呵護媽媽們這份投入。”
那落在制作層面,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干擾,讓一切自然地發生。
羅敏娜透露,在節目全程錄制中,他們幾乎只有在外景的時候才會有機器跟拍,而且會特別注意攝像機和嘉賓的距離。像在家里的這些場景,也拿掉了導演在房間里參與把控的安排,完全讓媽媽們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去碰撞。
而媽媽們“打開”以后,來自女兒們的驚喜也隨之而來。
《是女兒是媽媽》中的一個名場面一經播出便在視頻平臺上被廣泛傳播,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
晚間,媽媽和女兒們圍爐而坐,聊女兒最讓自己生氣的事情時,岳女士說趙小棠最讓自己生氣的一件事就是把長發給剪了。
那時候的她們才見面不久,按照國人的固有思維,剛見面還需要有點love&peace的氛圍,而且趙小棠自己也同意這件事是自己做錯了,一般來說其他嘉賓跟著對方媽媽的意思附和一下就得了,沒想到陶昕然直接開麥反駁了。
“為什么她剪頭發你會生氣呢?那是她的頭發她為什么不能剪呢?”,不少網友表示“陶昕然說出了我的心里話”,這段對話在網上的傳播度也很廣。
羅敏娜坦言,這就是嘉賓在談話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其實我們也挺意外,那時候她們認識沒多久還不太熟,陶昕然去問這個話我覺得她就是在那種氣氛下水到渠成(發生的)”,這就是情緒自然表達帶來的絕對真實。
當然中式家庭的相處方式內斂,即使母女也還是需要一些外力進行催化,否則內容會容易流于日常相處,也喪失了做這么一檔節目的意義。
“我們在專業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很多母女實驗,像‘認知實驗’會讓媽媽們發現,自己沒那么了解女兒;‘回到小時候實驗’則是讓母女們解開一些心結,它們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通過一些全新的刺激,去發現母女關系中蘊含的其他可能性。”
但聊起最印象深刻的實驗,“告別實驗”是羅敏娜的首選。
這是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國人一直對死是很避諱的,不止綜藝,文娛產品中關于死亡教育的探討都很少,但你不去面對死亡就一直會對死亡充滿恐懼,會不自覺地妖魔化它,所以我們還是想通過節目來和大家討論如何面對告別這件事,雖然死亡教育播出后可能會有人覺得不舒服,但這是我們應該面對的——提前思考死亡,建立生死觀念,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如何活著,學會珍惜。”
事實也的確如此。節目正是在這個實驗中,讓四組嘉賓迸發出了最戳心窩、最動人的情感,也鑄造出了我們開篇提到的名場面——即使我們常有爭吵、常有對抗,在分別那一刻來臨,我仍舊不想放開你的手。
羅敏娜告訴冷眼,在這一段的錄制過程中,就連導演和攝像大哥也跟著哭成了淚人。在剪輯和審片時,整個節目組更是成了眼淚的海洋,“我們最后都開玩笑說,咱下一季整點開心的,別從頭哭到尾了。”
是女兒,是媽媽,是自己
節目開播后,《是女兒是媽媽》便成了熱搜常客,#陶昕然備采攝影師都哭了##趙小棠和媽媽吵架 中式家庭現狀# #傅娟 教育觀# #王珞丹終于說出媽媽我愛你#。這幾個家庭的相處模式成了網友討論的焦點,這也從側面證明節目是真的打在了大眾的需求點上。
聊到節目誕生的初衷,羅敏娜坦言,這和最近幾年網絡上對于原生關系的討論有關,“原生家庭會對我們造成很大影響,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我們不止想去呈現原生關系帶來的摩擦與沖突,而是想去尋找原生關系的解法。”
“是女兒,是媽媽,也是自己”,就是節目給出的答案。
節目中的四位媽媽,長期處于為家庭、為兒女奉獻的狀態,她們早就忘記了自己作為“獨立的人”的屬性,對女兒的生活加以干涉,實際上是她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當她們找回自我后,自然不會把精力放在女兒身上,而是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精彩。
以傅娟為例,她就是為了家人犧牲自己的典型,從女兒出生后就息影并把重心轉向女兒和家庭,生活重點圍著全家轉。這種感覺對她來說是幸福的,但“或許我還能有更多可能。”
在節目中,傅娟在引導下一步步走出自己筑起的 “鳥巢”,逐漸從歐陽姐妹的媽媽變回傅小姐。她膽子大,女兒歐陽妮妮在摩天輪嚇得尖叫,她面不改色;她細心溫柔,無論媽媽還是女兒,有問題都愿意找她解惑;她才華仍在,束起長發拿起話筒,她還是那個能夠carry全場的主持人傅娟。
而要尋找自我的豈止是媽媽們,女兒們也是如此。
就像是王珞丹,她在節目錄制之初一直表示“不想成為媽媽那樣的人”,而在節目的最后,她說出了“質疑媽媽、理解媽媽、成為媽媽,且我也有能力成為我媽媽的迭代”。開始說最不喜歡肢體接觸的她,在海邊主動跳上阿武老師的背撒著嬌,“告別實驗”時無論如何不愿意松開媽媽的手。
媽媽的現在,是我們未來最可能的模樣。不想成為媽媽,是因為對現下的迷茫,對未來沒有充分的把握。節目錄制之初,王珞丹不想在鏡頭前過分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更不想被捕捉到自己落淚的模樣。
通過這一次母女旅行,王珞丹在鏡頭前逐漸變得坦然自如,她不懼怕把真實的自己暴露與鏡頭之下,接受了“我就是這樣奇奇怪怪的女青年”,繼而找到了“我是誰”的答案。這也使得她在錄制的后期不再執著于回避媽媽,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和解。
原生關系的解答看似是雙方的對撞,但有時也是個體的試卷。當人不知道“我是誰”的時候,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他者身上,或是控制、或是對抗,以此來找到所謂的自我價值。
“我還記得陶昕然在錄制結束后給我發了很長很長的消息,說這一段旅程真的讓她們母女關系發生了變化,包括陶媽媽會換位思考了,而她自己也學會了放輕松,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節目最大的收獲。”
當然,對于制片人而言,沒有一百分的節目,羅敏娜也一樣。她說其實這一季還是有不少遺憾的,“我們的筆墨放在母女關系很多的,但像媽媽之間、女兒之間的友情線,可能分量就比較少。”在下一季,她會盡量把這些母女關系之外的人物線呈現得更多一點。
但總體來看,《是女兒是媽媽》已然是今年上半年冷眼非常喜歡的一檔節目,立足于原生關系矛盾的它,卻難得地脫離了婆婆媽媽的傳統故事類型,去展開了一場“人的問題”的探討。它在關注到了原生關系解法的同時,也關照到了女性作為“獨立的人”所面臨的困境、彷徨以及該如何破局。
每個人的成長故事都不相同,但從他人的做法中我們總能找到力量與啟發。就像羅敏娜所說,讓大家哭并不是我們的目的,原生關系也不止是只有怨懟、奉獻和誤解,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原生關系的解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