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開過車的都知道,一般國內比較大的十字路口都有左轉待轉區,當路口直行變為綠燈時,左轉車輛就可以進入左轉待轉區。這種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車輛在路口的通行能力,不過在歐美等地區,馬路上基本看不到這個設計,這又是為什么呢?
歐美道路窄、開車快
歐洲和美國一直都被定義為老牌發達國家,而老牌發達國家的特點就是基建設施完善,并且基建的時間非常早,因此如今在歐美也很少看到大拆大建的現象,大部分基建都是維護翻新。另外,歐美的人口密度遠不如國內高,許多城市的人口可能只有幾萬或者幾十萬人,而國內動輒就是百萬、千萬級別。
人口密度小加上基建時間早也限制了歐美城市的道路規格,像國內城市非常常見的雙向6、8車道在歐美都是比較少見的,歐美最多的還是雙向四車道,因此缺少設計待轉區的條件。
不過,這并不代表歐美的道路不會發生擁堵。實際上,為了增加路口的車輛通行量,歐美普遍采用的是大環島設計,而且環島內還有紅綠燈,它的功能其實跟左轉待轉區是一樣的。
除了城市和人口因素外,歐美的開車風格與國內的差異很大。坐過歐洲人開的車應該就知道,歐洲人在路口起步加速時,并不是小門油慢悠悠的走,而是大腳油門加速,因此歐洲的路口通行效率非常高,也完全可以彌補左轉待轉區增加的這一點點的車流量。
亞洲更適合待轉區
跟歐美不同的是,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較高,城市化規模也遠遠超過了歐美國家,這意味著亞洲城市的車流量和人流量會非常高,路口的通行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中日韓的城市化相對于歐美來說要晚一些,所以在規劃城市時期,大家可以把馬路修得很寬,為路口設計待轉區提供了條件。
稍微不同的是,中國法規是車輛靠右行駛,所以采用左轉待轉區,而日本是靠左行駛,因此設計成了右轉待轉區。
左轉待轉區其實是中國的一項發明,它非常適合人多、車多、道路寬的城市,相比歐美的環島,左轉待轉區具有更高的通行效率,因此日韓等情況類似的國家也采納了中國的設計。從左轉待轉區這個發明也能夠看到,中國在城市道路規劃和建設方面是非常厲害的,也有很多值得他國借鑒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