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000字,閱讀大約需要35分鐘)
在東歐大地上正在發生的戰爭,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地面武裝沖突。戰爭的一方是俄羅斯,另一方是烏克蘭。很多人看不明白,為什么當年蘇聯大家庭內,有著“同志加兄弟”關系的老大和老二,如今卻兵戎相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了呢?
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么,作為政治斗爭的最極端形式——戰爭的發生必然有著深刻而又復雜的歷史背景和其內在邏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表象找尋俄烏戰爭背后的歷史淵源。
一、非同一般的國家關系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國家獨立宣言,結束了和俄羅斯長達300多年合并的歷史,終于走上了獨立建國的發展道路,實現了烏克蘭數百年來追求的夢想。盡管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和烏克蘭開始分道揚鑣,各自發展。但是,畢竟兩個國家有著數百年的合并史和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因此關系非同一般。
(一)文化與歷史糾葛很深。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同屬斯拉夫人,兩個民族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東正教)、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當然,這其中更多的是俄羅斯對烏克蘭壓倒性的文化輸送和歷史觀的傾軋。文化上,在烏克蘭,俄羅斯文化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烏克蘭的文化傳統,民族特征逐漸淹沒于俄羅斯的文化海洋之中。
烏克蘭著名文學評論家伊萬·久巴指出:“從18世紀起,烏克蘭的文化就已經處于失血狀態。”許多烏克蘭人從孩提時代就認定自己的母語是俄語,在烏克蘭獨立多年以后,很多人仍然不把俄語當外語,俄羅斯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給烏克蘭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歷史上,1954年之前,烏克蘭都沒有真正獨立過,它始終是以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民族存在于其他民族管治之中,先是波蘭人,后是俄羅斯人。且與俄羅斯合并的時間最久,長達300年。
(二)地緣與經濟互相依存。從地緣上來看,烏克蘭,這個“邊陲之地”,地處歐洲腹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拿破侖說過:“占領基輔就等于抓住了俄國的雙腳。”布熱津斯基也說,烏克蘭是歐亞棋盤上一個新的重要地帶,“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能稱其為帝國了。”烏克蘭獨立后,其外交取向直接關系到俄羅斯的戰略利益。同時,烏克蘭不僅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陸上戰略走廊,更是黑海艦隊走向世界的海上戰略走廊。要知道,俄羅斯黑海艦隊就部署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境內,其出海口更是受烏克蘭控制。從經濟上來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對烏克蘭糧食、農產品的依賴度非常高。而烏克蘭也需要俄羅斯的工業產品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
(三)利益與矛盾共同存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因歷史上長期不平等的民族關系,造成了兩個民族積怨很深,互相之間缺少信任。兩個國家合并的幾百年間,烏克蘭承受了種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民族悲劇,對后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系產生消極的影響。蘇聯解體后,兩國的關系可以用既想互相抱團取暖,又互相提防和猜忌來形容。但是,盡管兩國歷史上積怨很深,現實又矛盾重重,兩國歷任領導人都深知維護好俄烏和平友好關系的重要性,雙方都在努力避免兩國陷入對抗。烏克蘭前總統克拉夫丘克曾說:“如果俄羅斯不讓步,就會悶死烏克蘭,但是我們兩國都會滅亡,只不過俄羅斯將會比我們晚一天滅亡。”
二、歷史性地選擇共同結盟
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在歷史上平行發展上千年的民族,最終選擇合并結盟,是由當時雙方所面臨的歷史條件決定的。當然,也走過了漫長的斗爭團結、團結斗爭的過程。
(一)誰起源于基輔羅斯歷史爭論。基輔,大約創建于公元5世紀下半葉,地處第聶伯河中游。公元862年,第一個羅斯民族國家——“羅斯”或者“古羅斯”建立,20年后,遷都至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時期。此后400年間,鼎盛一時,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基輔羅斯版圖遼闊,西起喀爾巴阡山,東至頓河,北起波羅的海南岸,南到黑海—里海平原。基輔也因之被稱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俄羅斯諸城之母”。
那么,基輔羅斯的光榮與輝煌是屬于俄羅斯人?還是烏克蘭人?兩國的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主要的流派有兩個。一個是諾曼理論。這一論認為,基輔羅斯是由瓦良格人(又稱諾曼人)建立的。公元862年,瓦良格三兄弟來到第聶伯河邊,在“瓦希商路”(第聶伯河上的瓦良格到希臘的商路)的要沖——諾夫哥羅德稱王,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史學界認為,留里克王朝是基輔羅斯公國的第一位王公。這個公國后來遷都基輔,稱作基輔羅斯。
但是瓦良格人的文明程度遠遠落后于當地的斯拉夫人,所以很快他們就被斯拉夫人同化。因此烏克蘭人并不看重基輔羅斯創建者的種族出身,他們視被本民族同化后的三兄弟為民族始祖。在今天的第聶伯河河畔,矗立著一尊三兄弟駕舟而來的大型精美雕塑,這是烏克蘭人祭奠先祖豐功偉績的圣地。這一理論是19世紀德國史學家根據基輔流傳下來的編年史《往年紀事》提出來的。
一個是反諾曼理論。俄羅斯著名學者米哈伊爾·萊蒙諾索夫首先對諾曼理論提出質疑,他認為諾曼理論否認了斯拉夫人獨立建國的能力,同時他還認為斯拉夫人在創建基輔羅斯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他的這一理論的史學界稱為反諾曼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公元6世紀以前,在第聶伯河中游與草原接壤的基輔地區住著波利安人。從公元6世紀開始,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斯拉夫人以波利安為核心聚集了起來,逐漸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波利安人首領基在第聶伯河左岸建立了城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基輔。
因羅斯河繞城而過,因此城堡及其附近地區成為基輔羅斯。從歷史來看,大部分烏克蘭史學家認同諾曼理論。但是,由于斯大林時期的政治原因,一些俄羅斯的史學家認為基輔羅斯就是俄羅斯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烏克蘭沒有建立過自己的國家,俄羅斯才是基輔羅斯文化的正式繼承人。兩國的史學家為此長期爭論不休。
實際上,無論歷史學家如何爭論,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16世紀以前,烏克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一直都是獨立平行發展,兩個民族之間也并沒有任何仇恨和偏見。
(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首次結盟。基輔作為羅斯的首都,在過去1000年中,它不斷重復著被異族人攻占的歷史,最初是佩切涅格人,后來是蒙古人,接下來是韃靼人、立陶宛人、波蘭人,到了20世紀又兩度被德國人占領。每一次戰火燃燒,就帶來一次城市的毀滅。尤其是1240年秋,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蒙古十五萬大軍來到基輔城下,在圍困數月之后終于破城。基輔羅斯守城的堅決,激怒了這位成吉思汗的王孫,破城之后他下令屠城,并放了一把火。
多年以后,一位叫柏朗嘉賓的羅馬使者途經該地,他在《柏朗嘉賓蒙古行紀》中如此描述:在對斡羅思(今譯為俄羅斯)首都乞瓦(今基輔)長期圍困之后,便奪得城市并屠殺其居民。此城過去曾非常龐大和居民異常稠密,而現在它幾乎已被夷平。那里可能最多還有二百間房舍……這一戰使得基輔羅斯元氣喪盡,基輔羅斯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從此烏克蘭便分為零散的小部落,當遭遇外族入侵時根本無力抵擋,只能任其蹂躪。9年之后,立陶宛人、波蘭人攻入烏克蘭,趕跑了烏克蘭土地上的蒙古人。但對于烏克蘭人來說,換湯不換藥,無非是更換了奴役自己的民族而已。同時期,莫斯科公國也強盛了起來,開始以莫斯科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擴張。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哥薩克統領開始尋求向外族結盟,以保全本民族周全。
在歷史上反復被歐洲各民族奴役和欺騙后,烏克蘭哥薩克統領把目光轉向了東方的俄羅斯,因為到了1648年俄羅斯已經是當時東歐地區唯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封建割據狀態已經結束。
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民族都信奉東正教,語言也相近,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種族恩怨和宗教偏見。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多年的試探和談判之后,兩國于1654年1月18日簽訂了俄烏歷史上著名的第一個同盟條約——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建立了共同反對波蘭的軍事同盟。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的簽訂是東歐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俄羅斯打開了通往歐洲的大門,烏克蘭在俄羅斯軍事同盟的保護下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持續傳承和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民族發展喘息之機。
但是,隨著俄羅斯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對烏克蘭實施有差別的民族政策,并不斷吞并烏克蘭領土,或者用烏克蘭的領土與歐洲的波蘭、立陶宛等國進行利益交換,尤其是到了18世紀俄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變得逐漸加劇。
兩個民族的矛盾逐漸激化,甚至爆發了局部沖突。直到1954年烏克蘭真正獨立前,在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簽訂300年間,合并后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都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俄羅斯試圖同化吞并烏克蘭,而烏克蘭也一直在對抗著大俄羅斯主義,盡力維護本民族文化,這種斗爭一直貫穿于俄烏關系的始終。
(三)十月革命之后選擇加入蘇聯。20世紀初,俄羅斯社會經過戰爭洗禮發生裂變,沙皇制度壽終正寢,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為為核心的蘇維埃力量迅速崛起,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時期的烏克蘭也經過了慘烈的階級斗爭,最終俄羅斯紅軍的幫助下布爾什維克在烏克蘭確立了領導地位。
應當說,這次烏克蘭取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最好機遇,但烏克蘭布爾什維克卻引導烏克蘭人民選擇了和俄羅斯聯盟,加入蘇聯,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這里要順帶提一下,烏克蘭加入蘇聯后,在劃分烏克蘭領土時,出于稀化烏克蘭本民族成分的考量,蘇聯將原本屬于俄羅斯的頓巴斯地區(今天的頓涅斯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地區)劃給了烏克蘭管轄,此舉純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一百年后的烏東沖突埋下了禍根。烏克蘭加入蘇聯后,在列寧的支持下烏克蘭迎來了歷史上民族文化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列寧提出的基本原則是:烏克蘭應該由烏克蘭來治理,有關烏克蘭國家獨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系等問題均應由烏克蘭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烏克蘭人民有權自由決定是否同俄羅斯聯盟或分離。列寧提出的這一政策的本意并不是鼓勵烏克蘭獨立,而是希望烏克蘭更加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在民族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實現更加緊密的俄烏聯盟。
這也確實體現了列寧的偉大和高明之處,因為他知道“烏克蘭民族對大俄羅斯民族的憤慨和不信任,已經積累好幾百年了。”鑒于烏克蘭文化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遭受俄羅斯沙皇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摧殘,俄共中央責成全體黨員用各種辦法鏟除妨礙烏克蘭語言和文化自由發展的一切障礙。在列寧的主導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三、蘇聯時期烏克蘭的痛苦
蘇聯時期的列寧時代對于烏克蘭來說是美好又短暫的。列寧去世后,俄羅斯沒有按照列寧設計好的烏克蘭政策往前走,大俄羅斯主義又開始抬頭,導致兩個民族之間開始出現矛盾。不過,由于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掩蓋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所以矛盾并未凸顯。只是到了斯大林時期烏克蘭境內發生的大清洗、大饑荒和戈爾巴喬夫時期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事故,讓烏克蘭人民開始對俄烏關系進行反思,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
(一)大清洗,烏克蘭化宣告終結。從十月革命開始直到20世紀70年代,烏克蘭經歷了民族化大發展到被殘酷遏制的悲慘過程。20年代,新成立的蘇聯政府遵循列寧指示制定了烏克蘭政策。1923年召開的蘇共12大提出“本土化政策”,也就是通過吸收大量非俄羅斯籍干部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務,以此來增加蘇聯的凝聚力。這項政策被烏克蘭人稱為“烏克蘭化”。這一時期,烏克蘭的語言和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1923年到1929年的6年間,烏克蘭識字人數從40%提升到70%,80%的學校,30%的大學開始使用烏克蘭語教學,97%的烏克蘭子女開始學習烏克蘭語。但是,列寧去世之后,斯大林并沒有秉承列寧的遺志,而是對烏克蘭采取了極端的專制政策。
烏克蘭文化的發展,帶來的是民族意識的覺醒,隨著實力的增強,民族自治的意愿逐漸對中央集權統治帶來了挑戰。到了20年代末,蘇聯社會進入“大轉變”時期,斯大林的個人集權專制制度在蘇聯確立。烏克蘭反對中央集權,反對俄羅斯化的情緒惹怒了斯大林,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俄羅斯先是對烏克蘭的知識分子下手。
1931年,烏克蘭杰出歷史學家柯魯舍夫斯基遭到批判,罪名是和某個秘密組織有聯系,被流放西伯利亞,三年后去世。其助手和學生全部遭到殘酷迫害。1933年7月7日,烏克蘭教育人民委員會斯克雷普尼克自殺身亡,抗議這次“大清洗”。據統計,到1933年11月,僅烏克蘭教委就清洗了2000名民族主義分子,其中200名是作家和學生。
20年代活躍在文壇上的240位文學家中有200人在30年代失蹤,85位烏克蘭語教授中62位被槍殺。數以千計的哲學工作者、畫家、編輯被投入監獄,或者被流放西伯利亞。更有甚者,這次“大清洗”還牽涉到了烏克蘭的東正教教會。
蘇共領導要求教會1930年1月自動解散,都主教尼古拉·勃列茨基和數十名主教、數百名神職人員被流放。不久,“大清洗”又從文化界延伸到黨內。1933年1月,斯大林派親信巴維爾·波斯特索夫到烏克蘭擔任烏共中央第二書記,實際上是一號人物,隨他一起來的還有上千名俄羅斯官員。巴維爾到烏克蘭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推行斯大林提出的農村集體化工作,對所有阻礙這項工作的人員進行黨內清洗。據烏克蘭公布的資料顯示,在此期間,烏克蘭領導層中有1.5萬人成為清洗對象,約10萬名烏克蘭普通黨員被流放,或者槍殺。
到1938年6月,烏克蘭政府中的17位部長遭逮捕和槍殺,柳布琴科總理自殺身亡,烏共政治局成員無一幸免,烏共大約37%的黨員遭到迫害,受牽連的普通居民無法統計清楚。蘇共在這種以俄羅斯為主體的國家中實行高度集權制,進行過火的黨內斗爭和肅反擴大化,是大國沙文主義的表現,加深了俄烏民族之間的隔閡,為以后的俄烏聯盟解體埋下了隱患。
(二)大饑荒,極殘酷的歷史記憶。烏克蘭獨立后,一些歷史事件逐漸被扯掉面紗,露出真容。發生在1932年到1933年間的“大饑荒”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這一歷史事件,被烏克蘭史學界稱為“種族滅絕性的大饑荒”。按理說,上蒼是厚愛烏克蘭人的,因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黑土地都在烏克蘭,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耕地面積有3350萬公頃,人口僅占全蘇3%的烏克蘭卻生產出了占全蘇22%的谷物,素有“歐洲谷倉”之稱。也就是說世界人民都挨餓,烏克蘭人都不大可能挨餓。
但是,當年人為因素造成的烏克蘭大饑荒導致300萬人(烏克蘭統計是500萬)非正常死亡。蘇聯成立后,采取了用糧食出口換取外匯,然后購入機械設備的方式,來加快由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變的速度。于是,蘇聯政府開始在烏克蘭實行掠奪性余糧征集。更不幸的是,進入30年代之后,烏克蘭糧食產量連年減少,而蘇聯征集糧食的指標不下調。1930年,烏克蘭糧食產量2290萬噸,上交國庫780萬噸;1931年,烏克蘭糧食產量降到1760萬噸,上交國庫700萬噸;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進一步下降,只有1280萬噸,上交國庫的指標依然高達770萬噸。
農民除了交糧之外,還要交各種名目的稅。政府從農民手中運走大批糧食,但是付給農民的糧款卻非常少,只有市場價格的4%-5%。由于農民抵制這種置農民死活于不顧的征糧方式,農民和干部的矛盾一度非常緊張,毆打、殺害村干部的現象時有發生。過度的糧食征集破壞了烏克蘭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生產模式。有資料顯示,1932年冬季到下一個秋收季節,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戶只存有糧食80公斤,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只有1.7公斤糧食。挨餓的農民只好宰殺牲畜,收集樹葉、樹皮和野菜充饑。
1933年春天,僅基輔州就發生了123起人吃人的事件,俄羅斯檔案館里更是記錄了上千件吞食親生子女的事件。 在長達22個月的饑荒中,烏克蘭農村經歷了罕見的貧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廢墟。 為了掩蓋這些真相,蘇聯政府于1933年12月開始向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敖德薩、哈爾科夫、頓涅斯克、第聶伯羅別的洛夫斯克移民,一共移民11.7149萬人,很多俄羅斯農民在目睹了烏克蘭的悲慘狀況后,又悄悄離開了烏克蘭。 這一人間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因為當時即便烏克蘭糧食連年減產,但自給自足是完全沒有問題。 可是,國家有組織地剝奪了農民維系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后,一場人為的悲劇就發生了,確實震撼人心。
(三)大災難,烏克蘭永遠的噩夢。對于大家來說,提起烏克蘭,首先映入眼簾的可能就是兩個關鍵詞:烏克蘭美女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烏克蘭美女讓人賞心悅目,但是發生核泄露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卻讓人不寒而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泄露事故可以說是和平年代地球上最大的災難。
1986年4月26日,莫斯科時間凌晨1時。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130公里處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機組關機時突然發生故障,不巧的是應急發電機也出了故障,導致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全面癱瘓,過熱的反應堆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和燃燒,火焰高達30米,大量的放射物被拋向空中。放射性物質的擴散造成了空氣、地表、水源和物體表面的大范圍沾染,對人的生存環境帶來了恐怖的破壞。到了事故第三天,就直接造成2000人死亡,還有大批遭受核輻射的傷員住院。
據烏克蘭專家估計,這次核泄露事故的放射物總量是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90倍。造成這次事故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機械故障,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蘇聯為了邊用核能發電,邊生產核武器需要的環,而采用了當時全世界都已經淘汰的RBMK-1000型反應堆,模式落后,造價低,隱患大,最終出了大事。這次核泄露事故的發生給烏克蘭人帶來的嚴重后果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因為事故發生后,蘇聯政府并沒有向民眾講明情況,而是放出了具有迷惑性的虛假信息,導致大量民眾在核泄露初期仍然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生產生活。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石棺也無法掩蓋核泄露真相,后來,蘇聯政府才像擠牙膏一樣逐漸向外披露信息。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烏克蘭人在早期被感染,由此帶來烏克蘭人對蘇聯政府的不信任和強烈不滿,這些被烏克蘭人民歸咎于俄羅斯的大民族主義。
第二,對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污染,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方圓30公里范圍內,死氣沉沉,沒有城鎮,沒有村莊,沒有耕地,沒有人煙,只有被毀壞的一切一切。這里的土地就像月球一樣,或許今后數百年都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發生十年之后,《烏克蘭真理報》報道,烏克蘭共有1614個居民點,143.6萬人,其中25萬兒童受到放射性物質影響,350萬公頃農田和150萬公頃森林(約占烏克蘭領土面積的12%)需要清除輻射污染。
第三,核泄露事故發生后,人民擔心食品和水被污染,擔心子女受到核輻射的危害,很多人開始逃離原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正常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了。目前,石棺中的問題反應堆仍有再次出事的可能。石棺中還有大約50到180噸核燃料,以及其他2000噸輔材,它就如同一座活火山,隨時可能爆發,再次造成生態災難。這些給烏克蘭人民精神和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許多人長期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對于烏克蘭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四、蘇聯解體后的矛盾糾葛
1990年,一場民族分裂的狂潮從波羅的海三國席卷整個蘇聯,蘇聯開始走向解體。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宣布烏克蘭獨立,這一天被烏克蘭確定為獨立日(國慶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被選為首任總統。自此烏克蘭歷史上首次實現獨立。對此,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表聲明,支持烏克蘭獨立。兩國還首次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建立外交關系,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但是,俄烏兩國畢竟歷史上糾葛太深,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和現實中的利益、矛盾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其中,分割黑海艦隊、克里米亞的歸屬和銷毀核武器問題,是獨立之后左右兩國矛盾的主導性因素。
(一)黑海艦隊分割之爭。黑海艦隊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于1783年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創建的,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了奪取黑海的出海口,俄國從1676年開始先后與土耳其、法國、英國和德國作戰,為黑海流血長達200年之久,終于在1871年取得黑海控制權,并在克里米亞建立了港口和組建了艦隊。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蘇聯解體時,黑海艦隊已經成為了擁有9.7萬名官兵(烏克蘭水兵和軍官分別占1/3和1/5),45艘大型水面艦艇,包括航空母艦1艘(庫茲涅佐夫號)、直升機航母2艘(“莫斯科號”和“圣彼得堡號”)、驅逐艦10艘、護衛艦30艘、巡航艦和沿岸護衛艦100艘、掃雷艦60艘、登陸艦15艘、供給救援艦150艘、潛艇28艘,另有戰斗機和直升機400架,其中可攜帶核武器的有140架。據估算,黑海艦隊價值500億美元,俄方評估黑海艦隊戰艦價值70.450億元。
對于黑海艦隊歸屬問題,兩國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僵持不下。烏克蘭認為黑海艦隊部署在自己的國土(克里米亞)內,當然是應當屬于烏克蘭。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曾激烈地指出:“黑海艦隊絕不屬于俄羅斯,如果照此為理,烏克蘭也可以宣布自己擁有波羅的海、北海、太平洋諸艦隊的艦只,甚至也可以對居住著烏克蘭人的俄羅斯地區提出領土要求。”
而對于俄羅斯來說,一旦黑海艦隊失手,那俄羅斯通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就失去了,要知道蘇聯時期60%的外貿是通過黑海運出去的。再者,黑海還是俄羅斯的精神搖籃,俄羅斯東正教的發源地。“如果俄羅斯在該地區不存在海軍力量,那么俄羅斯的地緣地位就會倒退200-300年。”所以,對于俄羅斯來說,黑海艦隊是絕對不能丟的。
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領導人圍繞著黑海艦隊的歸屬和劃分問題進行了長達5年的漫長艱難談判,兩國從總統、副總統、總理到正副部長更是進行了多達220輪談判。在這一過程中,兩國一度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雙方又都知道,此時如果爆發沖突,或者黑海艦隊起了內訌,對兩國都將是災難性后果。
因此,雙方在不斷的磋商和妥協下,在1997年5月28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由兩國總理簽署了黑海艦隊的分割協議。協議規定,俄羅斯最終擁有黑海艦隊艦船的81.7%(其中32%是烏克蘭賣給俄羅斯的,用于抵付債款),烏克蘭可以擁有18.3%。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駐地屬于烏克蘭,俄羅斯租用,租期20年,租金每年1億美元。到此,這一問題才畫上句號。
但是,在漫長談判過程中,兩國包括黑海艦隊都在偷偷變賣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的資產和裝備,到了雙方交接之時,“黑海艦隊海岸防御體系受到100%摧毀,70%的指揮系統受到破壞,72%的后勤保障和技術維修系統癱瘓,偵察系統全部癱瘓,所剩力量連組成戰術分隊都成問題。” 俄羅斯和烏克蘭親手葬送了曾經為之驕傲的黑海艦隊。
這種破壞帶來的后果,直到今天,俄羅斯黑海艦隊都沒有能夠消除。2022年4月14日,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爆炸起火沉沒,有專家推測,該艦有可能并非是烏克蘭“海王星”反艦導彈擊沉,而是由于維護保養欠缺,導致艦艇動力系統起火引燃彈藥庫爆炸所致。
(二)克里米亞歸屬之怨。克里米亞是烏克蘭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它位于烏克蘭最南端,南鄰黑海,東扼亞速海,與俄羅斯無陸地接壤。從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克里米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前文說過,蘇聯四大海軍艦隊之一黑海艦隊就駐扎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
十月革命之前,克里米亞先是臣服于奧斯曼帝國,之后又被俄國吞并。十月革命之后,作為俄聯邦的一員,成立了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二戰以后,改名為克里米亞州,劃歸俄羅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為了緩解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于1954年2月19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合并300周年之時,將克里米亞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
蘇聯解體之后,克里米亞的歸屬也沒有異議,俄羅斯和烏克蘭還簽署了協議,確認克里米亞歸烏克蘭。但是,由于克里米亞的民族成分比較復雜,270萬人中俄羅斯人有162萬,另有60萬已經被俄羅斯化的烏克蘭人,還有20多萬韃靼人。
關于歸屬問題,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蘇聯解體之初,克里米亞就開始舉行公投,半數贊成脫離烏克蘭,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加入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新聯盟條約(這一聯盟后來不了了之),公投行動遭到了烏克蘭當局的強烈打壓,克里米亞分離運動從此開始。
克里米亞首任總統俄羅斯人尤里·梅什科夫上任之后,就把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當成自己執政的終極目標。為此,他不斷加強與俄羅斯的聯系,毫無疑問,他的這一行為頻頻遭到烏克蘭的打壓。但受此刺激,俄羅斯議會在1992年初提出廢除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俄烏關系驟然緊張。
1992年5月21日,俄羅斯議會以投票方式單方面廢除了1954年的決議。俄羅斯副總統魯茨科伊借巡視黑海艦隊之機,呼吁克里米亞進行全民公投,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至此,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被徹底引爆。
兩國為此斗爭了很多年,克里米亞局勢也一直在動蕩之中。直到2014年,俄羅斯借烏克蘭發動顏色革命之機,利用暗中埋伏在克里米亞的“小綠人”,控制克里米亞主要政府機構和電視臺,鼓動克里米亞人民進行全民公投。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舉行公民投票,決定繼續留在烏克蘭,還是加入俄羅斯,結果有超過95%的克里米亞公民贊成加入俄羅斯。2014年3月18日后,俄羅斯事實上接管了該領土,建立了克里米亞聯邦管區。三天后,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正式簽署了克里米亞入俄條約,并正式產生法律效力。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系降到了冰點。俄羅斯也因此遭至歐盟國家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三)戰略核武銷毀之難。蘇聯解體之后,留在烏克蘭境內的2000多件戰術核武器,于1992年全部送到俄羅斯境內銷毀了,但是烏克蘭境內還留有大量戰略核武器。包括176枚洲際彈道導彈(可攜帶1240枚核彈頭)、1800枚核彈頭和2個導彈基地,還有37架可攜帶核彈的重型轟炸機。烏克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上第3大核武器擁有國。
如何處置這些戰略核武器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烏克蘭為了獲取這些國家的信任和支持,1990年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宣布自愿放棄這些核武器,成為無核國家。當然,放棄核武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烏克蘭根本沒有能力對這些核武器進行指揮控制,更沒有財力維護更換這些核彈(據估計,烏克蘭建設核試驗、科研、生產、保養設施需要近1000億美元)。
烏克蘭不想擁有這些核武器,但是它并不想無條件地放棄這些核武器,而是想利用這些核武器和換取安全保障和經濟補償。為此,烏克蘭開始利用核武器銷毀來和包括美國的西方國家,以及俄羅斯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討價還價。1993年1月13日,美國和俄羅斯共同簽署了消減戰略核武器的條約,雙方承諾到2003年1月1日前,把各自戰略核武器數量減少2/3,但必須以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白俄羅斯不再擁有核武器為條件。但是,由于烏克蘭一再漫天要價和推遲放棄核武器,導致合約無法正常執行。這一行為使得美國和俄羅斯都非常反感,于是開始同時向烏克蘭施壓。俄羅斯減少向烏克蘭石油出口量,并將價格提高9倍。美國威脅,如果不交出核武器,就對烏克蘭進行經濟封鎖。
迫于這種雙重壓力,1993年9月4日,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尼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會晤,雙方就如何銷毀這些核武器達成一致意見,俄羅斯用銷毀核武器生成的核燃料——鈾交給烏克蘭使用,美國也同意撥付4億美元用于分解核武器中鈾和環,并交給烏克蘭用于核電站燃料。
但是,1993年11月18日,烏克蘭議會否定了總統克拉夫丘尼這一協議。僅同意銷毀核彈頭的42%,滿足烏克蘭提出的條件后才全部銷毀。俄羅斯對此非常惱火,第二天就減少向烏克蘭供電50%。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克林頓于1994年1月親自出面,經斡旋努力終于促成了核銷毀三方協定。根據此協定,烏克蘭境內的核武器歸烏克蘭所有,美國和俄羅斯以此向烏克蘭賠償核燃料,而烏克蘭保證2001年以前放棄所擁有的核武器。
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在這些涉及具體問題的長期爭執中,逐漸消磨了兩國在獨立之后僅存的那點少得可憐的信任,為兩國關系不斷下滑埋下了伏筆。
五、兵戎相見未來何去何從
(一)北約拉攏與烏克蘭抉擇。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之后,歐洲國際舞臺為北約留下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但是在1991年德國統一談判期間,英、美、法、德外交官曾明確向俄羅斯(蘇聯)承諾,北約組織不會擴展至波蘭及更東邊的地區。事實上,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也是想加入北約的,但是被禮貌地拒之門外。
1993年上半年,北約就開始違背承諾,開始東擴。俄羅斯出于對自己戰略安全的考量,堅決反對北約東擴,并希望烏克蘭能夠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但是烏克蘭從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出發,沒有理會俄羅斯的美好愿望,公開宣布:“烏克蘭原則上不反對北約東擴。”并不斷深化和北約的聯系。1997年5月29日,烏克蘭和北約簽訂了《烏克蘭與北約特殊關系憲章》。
實際上,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特殊地位。北約想把它作為對抗俄羅斯的前沿,俄羅斯想把它當做對抗北約的緩沖地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14年一針見血地指出:“烏克蘭要生存和發展,它絕不能成為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前哨,而應該充當他們之間的橋梁。”可惜烏克蘭并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幾百年來,烏克蘭始終受制于俄羅斯大國沙文主義的壓迫和制約,心理始終有著不信任和懼怕的陰影。
所以,當向西還是向東的局面出現之后,它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向北約靠攏。但為了不激怒俄羅斯,它主張北約東擴應當循序漸進。但是,2014年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之后,謀求加入北約的步子逐漸加快。2019年,在喜劇演員出身的總統澤連斯基帶領下,烏克蘭甚至將加入北約作為國家的基本方針寫入了憲法。這一行為,使得俄烏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
之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更是不斷以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向俄羅斯挑釁,美國稱,總有一天烏克蘭會加入北約。如果烏克蘭實質性加入北約,俄羅斯將與北約軍事部署直接“面對面”,用普京的話說,部署在烏克蘭的北約導彈7-8分鐘就可以打到莫斯科,這是俄羅斯根本無法容忍的戰略態勢。北約曾經信誓旦旦承諾不東擴,但是現在又出爾反爾,反復挑唆、慫恿、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這種滑頭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普京,激怒了俄羅斯。
(二)矛盾激化兩國兵戎相見。如果說烏克蘭想加入北約是為戰爭埋下隱患的話,那烏克蘭在顏色革命后對頓巴斯地區的種族滅絕政策就是戰爭發生的導火索。在爆發“顏色革命”后,親西方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利用街頭政治贏得了競選,奪取了政權,烏克蘭開始集體倒向西方,俄烏關系迅速下降。
掌權后的民族主義分子開始對親俄的頓巴斯地區實施有差別的民族政策,這引起了頓巴斯地區民眾的強烈不滿,隨之烏克蘭政府軍和頓巴斯民兵之間爆發了武裝沖突,積聚多年的頓巴斯地區隱患終于被引爆。在烏克蘭政府支持下的民族主義分子、新納粹組織(亞速營)對頓巴斯地區展開了種族滅絕行動,僅在2014年就有13000名頓巴斯地區的平民慘遭“屠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直以來頓巴斯地區的平民都沒有阻攔俄軍進入該地區,除了因為親俄之外,就是因為多年來飽受烏克蘭的摧殘。
2014年4月,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爆發烏克蘭政府軍和當地民間武裝之間的大規模武裝沖突。民間武裝隨后宣布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經國際社會斡旋,沖突雙方分別于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達成停火協議,此后大規模武裝沖突得到控制,但小規模交火時有發生。
2022年初,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斷慫恿和拱火下,俄烏關系迅速惡化。作為對烏克蘭準備加入北約的反制,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承認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自行成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地位,并與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領導人簽署與俄羅斯“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命令,展開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戰爭隨之爆發。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得越來越清楚,俄烏戰爭本質上就是美蘇冷戰的繼續。
(三)戰爭即起就不會有贏家。歷史告訴我們,結束戰爭比發動戰爭困難得多。今天正在發生的俄烏戰爭正是如此,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半了。雙方經過多次慘烈的面對面戰斗,戰場形態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戰線也逐漸趨于穩定,新的攻防轉換不久可能就會來臨。被戰爭的狂瀾席卷過的城市、村莊都成了一片廢墟,已經有數百萬烏克蘭難民逃往鄰國。戰爭何時能結束,以什么方式結束,都很難預料。目前來看,基本走向有三個:
第一,一方完全勝利,另一方徹底戰敗投降。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有優勢的一方俄羅斯也顯然沒有能力對烏克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一場持久戰,然后通過談判達成停火與和平解決。無疑,這種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這取決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俄羅斯中間有一位調停者,利用巧妙的外交手段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調停。
第三,戰爭升級,戰爭波及第三國或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開始投入戰場,戰爭全面升級為集團與集團的對抗,三戰爆發。這是最壞的一種可能,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現在以巴以沖突為代表的全球熱點頻發,很難說和俄烏沖突沒有關聯。不管是哪一種走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雙方的戰斗將是持久而慘烈的,兩國都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
結語
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民族發生戰爭并非一時的矛盾激化,而是上千年歷史恩怨的最終爆發。在1991年烏克蘭獨立之前,因為長期被其他民族宰割、奴役和擠壓,始終是讓人同情的。獨立之后,迎來了本民族發展的機遇期。但是進入新的世紀,在美西方的運作下,親西方的民族主義分子開始掌權,對內出現國民情感撕裂,民族矛盾激化,對外置數百年盟友、千年鄰國俄羅斯戰略利益于不顧,一頭扎進西方懷抱。如此一來,戰爭便不可避免。因此,研究兩國關系發展的深層次歷史脈絡,才能用更加寬闊的視野來看待當今世界之大變局,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俄羅斯與烏克蘭后戰爭時代的基本發展走向。
(全文完)(文中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