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塔之國”和它的“16000個矛盾”:
一本書講透緬甸的千年坎坷
編輯推薦
緬甸從古至今都與中國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中文世界對緬甸歷史少有從古至今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尤其是對緬甸現當代史。
緬甸是東盟重要的國家,這個紛擾不斷的東南亞大國也曾深入參與國際秩序的建立。今天它所展現的復雜面貌根植于它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本書條分縷析,深刻探討緬甸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主次矛盾,緬甸人民曾經錯過的時機、正在面臨的困境和可能迎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簡介
張偉玉
張偉玉,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法國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惠園優秀青年學者”,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東盟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南亞地區歷史與現狀、中國周邊外交。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各類課題近20項,著作有《緬甸軍人政權的轉型邏輯》等,在《東南亞研究》《當代亞太》《國際政治科學》和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等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數十篇,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
宋清潤
宋清潤,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亞洲地區教研室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東南亞歷史與現狀、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關系等。著有《“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的美國與東南亞國家軍事關系(2009-2014)》等,獨立或合作發表中英文論文約50篇,參與多項課題研究。赴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學術交流20余次,曾作為中國外交部亞洲司組織的專家團成員赴東南亞宣介“一帶一路”倡議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多次在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網等媒體分析東南亞局勢。
內容簡介
緬甸歷史上曾歷經蒲甘王朝、東吁王朝、貢榜王朝的輝煌歲月。三次英緬戰爭后,緬甸國運江河日下,逐漸淪為殖民地。1948年獨立至今,緬甸人民一直在苦苦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和發展之道,但至今仍未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緬甸也曾短暫開啟過一段民主轉型之路,但隨著軍人再次執政戛然而止。如今,緬甸正經歷內亂的陣痛,長期受困于民族武裝沖突和宗教矛盾,人民仍在貧窮中掙扎,追尋希望和光明。本書力求客觀呈現緬甸的歷史發展脈絡,再現緬甸人民曲折、艱辛的探索之路。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原始社會的漫長演變
一、 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
二、 早期的人類活動足跡
三、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
作者點評
第二章 文明的起源與古驃國
一、 驃國歷史發展的三階段
二、 經濟與對外關系
三、 創造了緬甸最早的文字
四、 遣使團訪唐獻《驃國樂》
五、 印度佛教開始影響緬甸
作者點評
第三章 蒲甘王朝的興替
一、 阿努律陀首次統一全緬
二、 庸君修羅險失國家政權
三、 江喜陀危急中力挽狂瀾
四、 阿隆悉都促進全緬融合
五、 悉都二世維持中興局面
六、 大規模的元緬戰爭爆發
作者點評
第四章 混亂而漫長的“戰國時代”
一、 撣族三兄弟趁亂奪權稱王
二、 撣人統治的邦牙與實皆國
三、 阿瓦王國的建立與衰落
四、 勃固王國的興起與繁榮
五、 阿拉干王國的復國之路
六、 與元朝、明朝維持朝貢關系
作者點評
第五章 東吁王朝的分裂與統合
一、 初步統一后陷入分裂
二、 莽應龍再次統一全緬
三、 莽應里時期又陷分裂
四、 良淵侯稱王,重新統一緬甸
五、 他隆大刀闊斧謀改革
六、 明緬戰爭與清緬建交
七、 西方國家在緬甸的活動
作者點評
第六章 貢榜王朝的擴張與滅亡
一、 雍籍牙統一全緬
二、 與清朝數次交戰
三、 與暹羅爆發戰爭
四、 英國入侵緬甸
五、 貢榜王朝滅亡
作者點評
第七章英國殖民統治與緬甸獨立抗爭
一、 英國的殖民統治政策
二、 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三、 日本侵緬與緬甸抗日
四、 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
五、 緬甸終獲獨立
作者點評
第八章 在發展與動蕩中徘徊的新生聯邦
一、 吳努意外成為“領袖”
二、 吳努等領導人的施政成績與失誤
三、 跌宕起伏的政局
四、 內戰綿延
五、 可圈可點的外交
作者點評
第九章 “竹幕后”的國家
一、 亂局催生奈溫軍人統治
二、 奈溫政府的強勢統治
三、 孤立外交
四、 吳奈溫政府垮臺
作者點評
第十章 跌宕起伏的政治轉型進程
一、 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
二、 早期的人類活動足跡
三、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
作者點評
第十一章 吳登盛政府推動“轉型旋風”
一、 “轉型旋風”:進展與挑戰
二、 杜昂山素季和民盟與政府既合作又斗爭
三、 民族和解進程曲折前進
四、 外交:舊貌換新顏
作者點評
第十二章 民盟執政:喜憂參半
一、 杜昂山素季:不是總統的政府實際領導人
二、 民盟政府的“新政”與困境
三、 民族和解: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徘徊
四、 外交:與亞洲關系密切,與西方有所疏遠
作者點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精彩書摘
二、杜昂山素季和民盟
與政府既合作又斗爭
杜昂山素季當選議員杜昂山素季是緬甸核心政要之一,其在民眾中的聲望不亞于甚至超過政府執政者。從1988年參政直到2010年抵制大選的20多年間,其政治斗爭有時缺乏務實精神。后來,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使她慢慢成熟起來,在政治上也愈發務實。2011年吳登盛政府成立以后,在主客觀多種利好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杜昂山素季也當選為議員,與政府既合作又斗爭,在政壇上發揮更大作用。
杜昂山素季當選議員是緬甸政府和杜昂山素季共同努力的結果。丹瑞政府末期,在2010年11月7日大選結果大局已定后,同月13日,杜昂山素季軟禁期滿獲釋,政府并未再以新罪名繼續軟禁她。這是丹瑞政府在確定軍人扶持的鞏發黨贏得大選后,通過給予杜昂山素季自由來緩解國內外壓力,為新政府上臺創造更好的環境,因為杜昂山素季在國內外的支持者甚多,包括西方國家的很多政要都支持她。
2011年開始,新政府和新議會也支持杜昂山素季合法參政,把她納入合法政治框架中,這樣也有利于緩解政治矛盾,因為一味將其強行隔離在合法政治軌道之外,則會激化朝野矛盾,讓局勢不寧。于是,議會修改相關法律,放寬政黨注冊條件和參政條件,讓民盟可以在不開除杜昂山素季的情況下重新注冊為合法政黨,為杜昂山素季領導民盟參加2012年議會補選創造條件。杜昂山素季也投桃報李,稱其父親是緬甸軍隊締造者,自己從小就與軍方有著深厚感情,愿意參與國家政治轉型進程。她不再提清算軍人之類的敏感話題,并和吳登盛、吳瑞曼多次會晤,磋商政治和解問題,磋商朝野如何合作推動緬甸政治轉型與國家發展,從媒體公布的會晤圖片看,相關會晤氣氛較好。吳登盛與杜昂山素季會晤時,身后的墻上還掛著杜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的畫像,說明吳登盛政府高層對昂山家族的尊重。
由于有些議員成為政府官員后必須放棄議員職位,所以,2012年4月緬甸舉行議會45個空缺席位的補選,這次補選較為自由公正,民盟等政黨可以自由參選。杜昂山素季個人以高票在仰光高穆選區當選人民院議員。而且,杜昂山素季領導民盟共贏得43個議席,執政的鞏發黨僅贏得1個議席,另外1個議席被其他政黨斬獲。這說明杜昂山素季和民盟的實際民意支持率很高。2012年議會補選成為一場緬甸國內外較為認可的自由公正的補選。不過鞏發黨和軍方在大選后牢牢控制聯邦議會大多數席位,即便民盟在議會補選中大勝,也無法威脅執政黨和軍方在議會中的地位,因為聯邦議會共有660個席位,民盟議席占比很小。杜昂山素季出任人民院的“法制與安寧委員會”主席,這是她首次出任公職。
不過,杜昂山素季就職程序出現風波。議員就職時需要宣誓效忠憲法,但杜昂山素季最初不愿依照程序進行,因為她認為憲法是前軍方主導制定的,很多條款并不民主。在經歷一番博弈后,杜昂山素季最終宣誓就職。她利用議員身份做了不少實事:在議會努力推動相關部門聽取民意,改善民生;多次出訪東盟、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幫助緬甸改善國際環境,幫助政府宣傳緬甸政治轉型與發展情況,為緬甸爭取更多國際支持。
杜昂山素季踏入政壇,其目標絕對不僅僅是當個議員,而是謀求成為總統,這是她從政的最終目標。而要成為總統,她必須突破憲法有關總統任職資格條款的限制,要推動修改憲法的這些條款。其實,在成為議員之前,她曾經多次批評憲法不民主,她的一些支持者也認為,憲法的總統資格任職條款,是軍方針對杜昂山素季量身定做的。
當選議員后,杜昂山素季明顯加大了推動修憲的力度。從修憲程序而言,憲法規定,修憲必須獲得聯邦議會75%以上的議員同意,修改憲法重要條款還需要在議會批準后交付全民公投,公投通過后才算完成修憲程序。這就意味著,只要占25%議席的軍人議員不同意,修憲議案在議會就無法通過,況且,當時,軍人議員和鞏發黨議員的總席位占了聯邦議會的大多數席位,民盟議席太少。因此,民盟通過常規程序在議會推動修憲,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杜昂山素季和民盟采取“爭取民間支持,然后向議會施壓”的策略來推動修憲,力圖用強大的輿論壓力來迫使議員,尤其是軍人議員做出讓步。
由于憲法主要是保護軍人集團利益,因此,除了軍方及其支持者滿意憲法之外,其他多數在野政黨、團體和很多民眾對憲法均不滿意,吳登盛政府和聯邦議會履職后,面臨的修憲呼聲和壓力越來越大。2013年,各界的修憲壓力迫使政府做出重大反應。2013年12月31日,聯邦議會的憲法評估聯合委員會發布公告,從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政黨、民眾中征集到的憲法修改意見共323110條,對憲法全部15章均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降低修憲議案通過所需議員數量,從3/4的聯邦議員同意民盟2015年在總部老樓旁建設新總部大樓降至2/3的聯邦議員同意,以降低憲法修改門檻,并通過修憲限制軍方權力,等等。有些黨派與民盟有類似修憲主張,有些黨派則有其他修憲訴求,比如,少數民族政黨和人士則希望憲法增加保障少數民族高度自治權等權益的更細化條款,等等。也有人反對修憲,反對修改總統任職資格的條款。而軍方支持者甚至還表示,憲法對軍人權益的保護還不夠,要修憲來強化對軍方權益的保護。圍繞修憲的斗爭顯示,當緬甸社會高度自由化、快速多元化之后,各種各樣的觀點井噴式爆發。
杜昂山素季和民盟就是要聯合那些和自己修憲意見較為一致的黨派,引導其支持者制造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來共同向政府和議會施壓。與杜昂山素季和民盟在修憲問題上合作最密切的組織是敏哥奈(Min Ko Naing)等領導的“88年代學生組織”(該組織后來注冊為政黨,黨名幾經更改,2018年8月正式成功注冊為“人民黨”),該組織是由1988年參加反對軍政府的青年學生等活躍人士組成,很多人后來長期入獄,當吳登盛政府執政時,這些當時的青年骨干已經四五十歲。他們對軍人非常不滿,修憲是他們發泄不滿的一個機會。民盟和“88年代學生組織”發動的修憲聲勢從2013年開始明顯增大,一直持續到2015年年中。這兩個組織聯合到全國各地宣傳修憲主張,發動支持者進行修憲的聯署簽名,最后征集到近500萬人的簽名,提交給議會。而且,杜昂山素季和民盟通過不同渠道,爭取美國等國際社會對其修憲訴求的支持,試圖通過國內外雙重壓力來迫使緬甸政府妥協。
不過,軍方和鞏發黨總體上是阻撓修憲的,因為憲法是保障他們權益的。盡管軍方、政府高層與杜昂山素季等各派人士于2015年1月舉行過討論重大政治議題的會議,但其形式大于實質,各方無法在修憲等重大問題上達成一致。同年6月25日,聯邦議會就民盟等提交的憲法修改議案進行表決,由于軍方議員和部分鞏發黨議員反對,未通過有關總統任職資格等重要條款的修訂案。杜昂山素季仍舊無法參選總統。不過,她在政治上已經較為成熟,即便沒有成功推動修憲,她和民盟也未抵制同年11月舉行的大選,而是參與大選,借此來擴大政治空間和影響力。這其實也使緬甸避免了一場修憲危機,如果杜昂山素季和民盟因為修憲不成而再度抵制大選,那么,當年大選的包容性和公正性便會再度受到質疑,緬甸政治轉型進程勢必遭遇困擾。由此可見,在吳登盛任期五年內,朝野各方在維護緬甸政治轉型進程,確保其不被逆轉這個層面是有共識的。因此,各方在這五年內,盡管存在諸多博弈,但基本上斗而不破,保證緬甸國家政治總體穩定。
前言/序言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世代友好。緬甸與中國在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面交往密切。早在唐朝時期,中國就與古驃國(今緬甸)建立了貿易聯系,驃國樂團在唐都長安城進獻了精湛的《驃國樂》,這一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動成為早期中緬外交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近現代以來,緬甸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日戰爭時期,在日本切斷中國東部和南部的物資運輸渠道后,滇緬公路就成了中國西南方補給抗戰和國家運轉的“生命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受到西方國家及其盟友的外交封鎖。而緬甸奉行對華友好的外交政策,給予中國政治支持,中國領導人出國訪問時經常經停仰光。“仰光空中走廊”就是中國外交打破西方封鎖的一條重要通道。
中國作為緬甸最大的鄰國在不同時期給予緬甸各種幫助和支持。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自身大米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有時還進口緬甸大米,以幫助緬甸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此后,中國持續向緬甸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援助緬甸建設工程項目,向緬甸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在緬甸發生洪災、風災時雪中送炭,為緬甸建設醫院,進行醫療援助,等等。
今天,緬甸正在經歷復雜而深刻的全方位轉型。作為鄰居,我們應從多個維度去了解緬甸,認識緬甸。
緬甸是個“坐在聚寶盆上的國家”。它不僅玉石資源豐富,其他資源也很充足,可耕地面積約1800萬公頃,尚有400多萬公頃的空閑地待開發。緬甸在殖民地時期曾經是舉世聞名的糧倉和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近年來年均大米出口量也在一兩百萬噸,出口潛力巨大。其柚木、錫、鎢、鋅、鋁、銻、錳、金、銀、水、天然氣、海產品等資源也十分豐富。
緬甸還屬于“地區大國”。其國土面積67萬多平方千米,人口五千多萬,是中南半島國土面積第一大國家,比泰國還多16萬平方千米;是東南亞國土面積第二大國家,僅次于印度尼西亞,分別是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國土面積的兩倍多,相對而言“地廣人稀”。放在世界其他地區,從國土面積看,緬甸也并非小國,它比曾經殖民過緬甸的日本多30萬平方千米,比曾經殖民過緬甸的英國國土面積多43萬平方千米,也比法國國土面積大,比英國和德國國土面積總和還要大。
從地緣政治來看,緬甸還是地區樞紐國家之一,長期受到諸多大國的“青睞”。它陸海兼備,國土廣闊,位置重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緬甸成為大國侵略和爭奪的對象,曾慘遭戰爭蹂躪。比如,英緬戰爭時期和“二戰”時期緬甸遭遇亡國之痛,生靈涂炭。不過如今,在和平與發展年代,緬甸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成為各國爭相合作的對象。緬甸也順勢積極參與多個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日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首腦峰會、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等等。
封建時期,緬甸曾歷經蒲甘王朝、東吁王朝、貢榜王朝的輝煌歲月,曾滅掉泰國阿瑜陀耶王朝,是中南半島強國之一。自19世紀英緬戰爭到“二戰”結束,緬甸淪為殖民地。1948年獨立后的70多年里,緬甸人民一直苦苦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其間有和平年代,也曾經長期動蕩。1962年至2011年,緬甸經歷了長期的軍人統治。1987年,緬甸從獨立初期的亞洲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跌落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需要大量接受國際援助。這對資源豐富的緬甸來說,是一個悲傷的局面。其后,緬甸處于政治轉型與發展時期,國家迎來了新的希望。然而,緬甸民間俗語常說,緬甸是個有著“16000個矛盾”的國家,尤其是多種矛盾和沖突仍在拖累緬甸發展的步伐。緬甸營商環境較差,仍是東南亞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之一。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