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2013年,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現場,雷軍與董明珠立下了一場十億賭約。
當時,董明珠對小米的商業模式有不同看法,風頭正盛的雷軍不服氣,向董明珠喊話——
“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董大姐毫不畏懼,霸氣回應——
“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就賭10個億。”
這個半開玩笑的賭約,2018年揭曉了答案,格力險勝。
在那個企業家豪情萬丈的年代,雷軍與董明珠之間的十億賭約,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兩位暗暗較勁的商業大佬,他們的創業起點,其實來自同一個地方——
珠海。
1991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的雷軍,堅定地選擇去了北京。
他的很多同學,在當時南下深圳和廣州,告訴他那里的錢好掙。
雷軍不為所動,只因為他覺得,北京的信息要靈通很多,市場也要大很多。
如果不是在那年的一場計算機展會上,見到了從廣東珠海來的求伯君,雷軍可能還會待在被分配到的北京近郊的一個研究所。
彼時,作為程序員的求伯君已經聲名鵲起,他單槍匹馬地開發出了WPS,揭開了國產辦公軟件的序幕。
求伯君在珠海創辦了金山軟件,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程序員第一人”。
在北大南門的長征飯店,求伯君請雷軍吃了一頓烤鴨,就讓他放棄了北漂的想法。
就這樣,連深圳、廣州都不愿意去,一心只想去北京的雷軍,待了不到一年,辭掉體制內的工作,跟著求伯君,奔向珠海,成為了金山軟件的第六名員工。
后來,從執掌金山軟件,再到創辦小米,雷軍的事業重心,很早就離開了珠海。
但他從未忘記珠海是其創業的起點,對于這座城市,雷軍一直有很強烈的歸屬感。
2017年,珠海首家小米官方直營零售店開業,雷軍發了一條微博,深情懷念珠海——
“我參加創辦的金山軟件,從珠海起步,今年29年,感謝珠海人民!”
同年,雷軍在珠海出席了一場公開活動,他操著湖北口音,以“作為珠海人感到無比自豪”開場,引來現場一陣哄笑與掌聲。
1990年,在雷軍即將大學畢業的一年前,36歲的董明珠辭掉工作,南下打工。
她孤身一人來到珠海,加入了格力電器的前身——海利空調器廠,成為了一名業務銷售員。
1992年,董明珠負責的安徽市場銷售額就突破了1600萬,隨后又被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縫的南京,在短短一年內,銷售業績就達到了3650萬。
從基層業務銷售員干起,董明珠一路拼搏,最后執掌格力電器,把它做成了珠海乃至中國制造業的一張名片。
后來,董明珠在回憶到珠海的創業經歷,頗有感觸——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深圳到珠海,覺得珠海太美了,天然的那種美。我本來想歇腳,在這里歇下了。”
“結果到了格力,我覺得我不愿意安逸,這是一次挑戰的機會,所以當時就選擇了銷售。”
“在珠海,不是純粹為了錢,就覺得這里環境好,自己選擇的職業收入也很高,為什么不去挑戰?”
01
過去三十多年來,數以萬計的年輕人,跟當年雷軍、董明珠一樣,從五湖四海來到了珠海。
他們在這里創業打拼、安家落戶,變成了真正的新珠海人。
1980年,深圳被劃為經濟特區,當時跟它同一批最早設立經濟特區的,還有珠海。
在劃為特區后的三十年里,深圳迅速發展繁榮,一躍成為與北京、上海、廣州并駕齊驅的一線城市。
珠海則走上了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它并不“唯GDP論”,轉而發展成為了國內最宜居的城市,幾乎沒有之一。
與同為特區的深圳相比,珠海的發展相對受限。
畢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加工集散地之一。
而澳門的制造業薄弱,產業遷移的紅利,不足以支撐珠海的發展。
但這對珠海來說,并不完全是壞事。
當年沒有過多承接從港澳兩地轉移出來的低端制造業,可能讓珠海在經濟體量上跑得稍慢了些。
但這也為珠海守住了更為珍貴的環境資源,保留了發展成為最宜居城市的潛力。
攤開廣東省地圖,珠海只是珠江口旁邊很小的一塊地方。
在廣東下轄的21個地級市里,珠海的城市面積最小,還不到廣州的四分之一。
放在全國來比較,珠海的土地面積,倒數第四位。
盡管城市面積不大,卻擁有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146個海島,連接了珠三角最漫長的海岸線。
改革開放初期,“GDP掛帥”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珠海另辟蹊徑,選擇了一條宜居城市的發展道路。
早在建市伊始,珠海就制定了遠至200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路線圖——
它明確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建成一座濱海花園城市。
現在,各大機構發布的國內宜居城市榜單中,作為最適合居住、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珠海幾乎很少掉出前三。
但是,不以傳統制造業、重化工業拉動經濟,拿什么來搞發展?
1992年,珠海宣布拿出百萬巨資,重獎科技勞動者。
在那個人均工資只有幾百塊錢的年代,百萬獎金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時,讓雷軍從北京追隨到珠海的求伯君,把巨人集團總部從深圳遷到珠海的史玉柱,都獲得過珠海的科技重獎。
重獎科技人才,它像一塊招牌、一面旗幟,為珠海這座年輕的城市,指引了發展的方向。
但這依然不夠,想要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和投資,更重要的還是交通基建——
架橋、修路。
廣袤的伶仃洋把珠海與香港分隔在兩邊,也阻斷了發展的機會。
曾有人描述過這種困境——
“一個集裝箱從珠海運到香港,運費是從深圳出發的三倍。”
上世紀九十年代,珠海就想建造一座跨海大橋,連通香港。
但這個瘋狂的構想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沒能實現。
2018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內地連通香港、澳門的跨海夢想,變為了現實。
珠海也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躋身大灣區的交通樞紐。
有了港珠澳大橋,北上旅游、購物、度假、探親的港澳居民,絡繹不絕。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里,珠海成了他們落腳的第一站。
去年,沃爾瑪在珠海開業運營的山姆會員店,在全球800多家門店里,銷售額排名第七,吸引了大批前來購物消費的港澳居民。
02
地處珠江入海口,珠海水系交織,河網密布,一灣前山河不疾不徐地匯入大海。
在珠海的東西區之間,珠江的磨刀門水道將城市割裂開來,在空間連通上,必須跨河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縱橫交錯的河流,都是阻礙珠海發展的天塹。
珠海的城市編年史,也是一部橋梁建造史,有人稱之為“橋梁上的城市”,恰如其分。
無論是連通內部,還是銜接外地,都需要在水面上架起一座座大橋。
有人說,“珠海沒有一天不在修路,或是建大橋。”
從前,對很多老珠海人來說,香洲就是珠海的全部,去一趟西區,好比去遙遠的異鄉。
1993年,磨刀門水道寬闊的江面,終于被鋼筋混凝土縫合了——
全長3公里的珠海大橋,一小時內貫通珠海東西,將珠海西區連接到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上。
從此,香洲與西區不再隔江相望,被河流分割的東西片區,連在了一起。
至今,珠海大橋依然是珠海東西區之間交互連通的交通命脈。
作為改革開放的策源地,珠海很早就領悟到了一條發展的鐵律——
要想富,先修路。
劃為經濟特區之前,珠海的城市面貌,貧窮落后,在人們口中只有“一個警察、一盞紅綠燈、一條馬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轟轟烈烈的城市道路建設,在珠海鋪開了。
為了讓市區與四面環水的高欄相連,一條當時被稱為“和飛機跑道一樣寬”的珠海大道建成通車了。
可能讓老珠海人做夢也想不到,曾經農民用來曬谷物的珠海大道,如今是珠海最擁堵的城市主干道了。
有人調侃,“如果你坐車去西區覺得很遙遠,那一定是珠海大道太擁堵。”
從珠海東區到西區的擁堵狀況,這幾年在逐漸疏通緩解了。
現在,跨過磨刀門水道,把珠海東西區連接起來的,除了珠海大橋,還有洪鶴大橋、香海大橋。
2022年,香海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從珠海香洲到西區斗門最快15分鐘的高效通勤。
它全長30公里,采用了全線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北起西部沿海高速坦洲樞紐互通立交,終點至斗門區湖心路,是連通珠海市內多個組團的東西向交通大動脈。
有人說,“珠海的城市發展,沒有什么是一座橋梁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再建一座。”
水面上架起的一座座橋梁,填平了珠海東西區之間的城鄉鴻溝,讓城市融為一體。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廣東賦予了珠海三大目標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板。
依托建成貫通的港珠澳大橋,剛剛開通的深中通道,還有規劃在建的深珠通道、對接江門的黃茅海大橋,珠海的天塹,正在變成通途。
一座座跨海大橋,一步步地將珠海與大灣區連在一起,讓珠海融進了灣區。
03
從老香洲區出發,沿著珠海大道,跨過珠海大橋,就是珠海西區了。
從前,對珠海西區的斗門、金灣人來說,過了大橋,就是城里了。
橋的這頭,是山河田野,是廠區民房;橋的那頭,是日新月異,是繁華靚麗。
但現在,珠海東西區之間的城鄉差距,被磨刀門水道上架起的珠海大橋、香海大橋、洪鶴大橋,逐漸拉平。
由于珠海的土地面積有限,水系分割,老城區早已飽和,發展空間局促。
在珠海,拓展城市空間的規劃,落在了西區。
光是西區的斗門、金灣,就已經規劃建設了兩大新城——
湖心新城、航空新城。
過去,斗門是珠海的郊區,蕉林綠野、萬畝魚塘、工業廠房是斗門區的標簽。
但搭上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快車,承載城市空間拓展的使命,再加上交通基建的規劃連通,斗門區有了新的形態。
根據斗門區的最新規劃定位,從前的城郊僻壤,將會成為珠海二次創業的發展引擎——
它要銜接珠海市站位粵港澳大灣區全局、協同澳門建設澳珠極點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進一步擦亮宜居生態品牌。
縱觀整個珠海的發展版圖,斗門區定位成制造業當家的現代化產城融合區、毓秀人文美的特色化城鄉融合區、貫通粵東西的協同化樞紐門戶區。
在斗門的核心板塊,一路向西的珠海,規劃了一座直面大江大海的濱江特色的示范新城——
湖心新城。
它位于珠海西部生態新城中心腹地,在地理空間內,以高品質高水準的規劃,讓空間流動起來,開發面積大約4平方公里,區域內黃楊河、友誼河雙河相擁,幸福河生態綠帶引領空間格局。
珠海的城市跨越,打開了東西區融合的城市空間,也讓湖心新城有了新的規劃藍圖。
按照官方的規劃設想,湖心新城將打造成為濱江特色生態宜居示范新區,為斗門加快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區戰略拓展區提供平臺支撐。
在以珠海大道為中軸線的城市格局中,湖心新城是珠江東西岸創新發展資源要素進入珠海西部的橋頭堡。
通過高鐵軌道和香海大橋等重要交通通道,直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依靠澳門、珠海兩個城市極點,在灣區版圖上,湖心新城成為了一顆生態宜居的明珠。
用斗門區一位領導的話來說——
“湖心新城按照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標準建設,以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生態宜居城鄉建設為抓手,打造全球領先、引領未來、富有濱江特色的示范新城。”
在珠海一路向西發展、湖心新城規劃伊始,國內最出色的造城專家,就被吸引到了這里。
比如,大央企中國中化旗下的城市運營平臺企業——中國金茂。
早在2019年,中國金茂就以將近30億的價格,摘牌了一宗位于湖心新城的核心地塊。
這塊地的開發體量很大,綜合容積率低至1.29,計容面積大約45萬平米,包含了住宅、商業、學校、公園綠地、道路等各類性質用地。
從拿地之初,中國金茂就打算在這里開發一座城——
珠海·湖心金茂悅。
作為國內領先的城市運營商,中國金茂已經在上海、廣州、長沙、天津、三亞、青島等核心城市,布局了三四十座新城。
拿地兩年后,湖心新城迎來了一座城市公園的開放——
湖心金茂公園。
它是湖心新城的核心城市配套,設計了星光劇場、陽光草坪、時空幽谷、星級球場等六大主題場景。
在湖心金茂悅地塊出讓時,項目內就規劃了超過八萬平米的城市公園,由中國金茂代建。
這意味著,在中國金茂開發的這座大城里,生活在此的居民將能夠近距離享受到城市公園規格的社區配套。
在湖心金茂悅的家門口,中國金茂在拿地時,還配套建設了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
這三所學校——金茂幼兒園、金茂小學、金茂中學,由斗門區教育局、華中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院、中國金茂共同承辦。
其中,金茂中小學都已經落成開學,今年九月份,金茂幼兒園也將招生開學了。
它們充分發揮了華中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院的專業優勢,集聚多方資源和管理力量,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為灣區人才培養、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在湖心金茂悅家門口,落地的2大核心配套——1座超大城市公園,1套覆蓋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公辦名校。
這是造城專家中國金茂,在珠海這座最宜居城市,打造出來的屬于大城生活的“211”配套。
有人說,一座理想之城,是它能夠鼓舞每一個正在城市打拼的人,肯定每一個奮斗者的自我價值。
它是一種精神象征,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理想社會的求索與向往,是一座為理想而存在的城市。
就像當年雷軍、董明珠奔向珠海一樣,當珠海一路向西,在湖心新城,中國金茂正在為年輕人兌現這座理想之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