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交通安全并非現(xiàn)代才有的話題。早在殷商時代,中原大地上的車輛事故便已有記載。商代子央,跨越千年的時光,向我們傳遞著關(guān)于交通安全的告誡: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在今日這個交通繁忙、四通八達的時代,危險也如影隨形,我們更要時刻警醒,嚴守交通規(guī)則,確保平安出行。
話說在公元前1250年到前1192年之間,那時的中原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大象、犀牛等巨獸漫步其間。大邑商(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河南安陽殷墟)外的某片山地,商王武丁率領(lǐng)著一群獵手浩浩蕩蕩地追逐著犀牛,塵土飛揚,馬蹄聲聲,好不熱鬧!
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場看似普通的狩獵,竟然會演變成一場驚心動魄的“車禍”!在追逐的獵物的過程中,商王武丁左側(cè)隨從的馬車輪子突然斷軸,失控的車輛撞上了武丁的馬車,導致與武丁同乘一輛車的子央墜車。這起事故,雖發(fā)生在遙遠的古代,卻讓我們對交通安全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但無論如何,這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車輛交通事故記錄,讓我們在感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時刻關(guān)注交通安全。
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岸邊的殷墟博物館一樓,“車轔轔 馬蕭蕭”殷墟車馬坑遺跡特展展廳內(nèi),矩陣式陳列著23座車馬坑遺跡,這些馬車的木質(zhì)已朽化為目前的形態(tài),經(jīng)過考古學家們的剔別,把當時的情景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殷墟博物館陳列的精妙絕倫、氣勢磅礴的商代文物訴說著輝煌燦爛的商文明。裝飾華麗、結(jié)構(gòu)精巧、機動靈活的馬車,展現(xiàn)著商王朝卓越的制造技術(shù)。殷墟車馬坑遺跡特展展示的23座車馬坑遺跡,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更是對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動詮釋。
經(jīng)過近百年探索,殷墟已發(fā)掘車馬坑90余座,殷墟博物館內(nèi)展出的23座車馬坑遺跡全部為實物標本,由考古人員整體切割搬遷過來。考古學家對已發(fā)掘的殷墟車馬坑進行了深入研究,使商代馬車結(jié)構(gòu)得以復原,車馬配飾逐漸清晰。商代馬車制造集細木加工、金屬鑄造、雕刻髹漆等先進工藝為一體,工序繁復、龐雜,展現(xiàn)出商代手工業(yè)技術(shù)的高超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先秦石鼓文記載:“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阜。君子員獵,員獵員游。”講的是公卿大夫去狩獵,車馬隊伍浩蕩的場景。
殷墟馬車均為木質(zhì)雙輪單轅車,由轅、軸、輿、輪、衡、軛等幾大構(gòu)件組成。轅與軸十字交叉,輿置于轅與軸十字交叉的上方,輪分立兩旁,衡駕于前方,雙軛分置于衡左右,套于馬頸。馭手策馬,馬以軛牽引衡,衡帶動轅,轅拉動軸,軸帶動雙輪前行。輻條16—26根,以18根最為常見。兩車輪之間的軌距,大致在2.2—2.4米。軾,“軾”為輿前用做扶手的橫木,乘者在車上行禮時必須扶軾以示敬意。
殷人尚右,左為對,以右為上,右車當屬主車。殷墟甲骨所見的馬車配置為駢馬駕車的雙車制,以主車和副車為核心組成出行車隊,展現(xiàn)了商代馬車出行禮制。(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