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4日,廣東海洋大學遺珍探秘突擊隊針對陽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蔡家船?!敝炔桓摺鞒泻罄^乏人等發展問題,赴陽江市閘坡鎮開展宣傳活動,用文化振興推動陽江鄉村高質量發展。
非遺“船”承,“船”遞快樂
為提高蔡家船模的知名度,團隊第一站來到南興社區進行墻繪。隊員首先對船模外觀進行創新設計,使其整體風格簡約可愛,色彩明艷,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吸引更多人了解船模文化。烈日炎炎,從勾勒線稿,到上色,再到補充、完善細節……大家雖然都是第一次繪制,仍堅持不懈盡力呈現最好效果。實踐期間,當地群眾和青年也自愿加入到墻繪創作的隊伍中來,更多人切實體會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團隊也被閘坡鎮群眾的熱情參與深深感動,激勵團隊把陽江市的非遺文化傳承好、發揚好。
圖為墻繪作品 高淳 攝
圖為團隊與當地群眾合影 高淳 攝
領略工匠精神,宣揚船模文化
行程第二站,團隊來到蔡家船模工藝館,采訪非遺傳承人蔡數,拍攝非遺傳承紀錄片。蔡數老先生向團隊介紹了船模的種類及特點以及造船經歷,分享了他的傳承故事和初心。
圖為團隊采訪蔡數先生 高淳 攝
“我很熱愛制造船模,即便現在經濟發展很快,我還是會堅持做最古老的船模,把最原始的做法傳承下來?!辈處煾邓鶄鞒械?,不僅僅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更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此同時,蔡師傅還特別鼓勵當代青少年積極了解和探索中國悠久的造船歷史和精湛的造船工藝。他指出,古船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了解這一歷史背景,可以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古船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遠影響。
圖為蔡數與隊員在蔡家船模工藝館前合影留念 高淳 攝
尋覓研學道路,共促陽江發展
團隊結合閘坡鎮的特色旅游景點、自然風光及歷史遺址,打造獨特的海上絲路研學路線。行程第三站,突擊隊成員分別前往陽江海陵島國家級海洋公園、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漁家文化展覽館以及瓦曬灣等多個地點開展了實地調查,深入分析路線設計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安全性。
圖為傍晚的瓦曬灣 高淳 攝
圖為南海一號仿古船 高淳 攝
與此同時,突擊隊還拍攝了大量文旅宣傳視頻,通過小視頻,航拍等多種方式增強宣傳力度。該研學路線的設計融合了“研學+博物館”“研學+歷史遺跡”“研學+鄉村”等多種模式,學生們不僅可以欣賞到陽江獨特的漁港風光,還能夠深入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圖為航拍閘坡鎮風光 高淳 攝
通過本次實踐,大家對蔡家船模這項非遺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對團隊后續宣傳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團隊都將用青春與汗水賦能蔡家船模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助力陽江市鄉村振興,為宣傳非遺文化貢獻青春力量!
校 車丨校 歷丨飯 卡丨開 學丨放 假
圖 書 館丨萌 新 攻 略丨空 教 室
來源丨遺珍探秘突擊隊
編輯丨任 晨
責編丨霍知遠 陳諭萱
審核丨梁 緣 紀蘇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