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三評摜蛋
我的朋友狗蛋說,他經歷的最抽象的事,發生于他的童年。
狗蛋上小學的時候,成績不錯,天性開朗,人緣很好,放學后還經常帶著同學去家里玩。
有一天,兩個同學來到狗蛋家,大伙兒正嘰嘰喳喳地討論玩什么,狗蛋的母親(注:當地一個小學的校長)笑瞇瞇地拿著三份試卷,風輕云淡地說:
來,你們把這份試卷做一做,看誰做得快、做得準。
不久以后,這個故事不翼而飛,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談虎色變的都市傳說。
自此,再也沒有小伙伴去狗蛋家玩了。
第一次聽到狗蛋老師幽怨的敘述時,我的腦海里立刻有了畫面感,仿佛看到一群小學生比賽看誰答題快,答完后,還時而認真點評、時而撫章大笑…
——整個房間都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氛圍。
該畫面過于怪誕,以至于我不厚道地懷疑,狗蛋老師來自于云南,這是他毒蘑菇吃多了出現的幻覺。
但接下來的敘述讓我意識到,狗蛋老師說的不像是假的。
狗蛋說,后來,他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但每次寒暑假回家后都宅在家里,從不出門,這可把他的校長母親急壞了,她埋怨道,你身上怎么看不到一丁點年輕人的活力,你怎么連基本的社交都不搞,你那么多的同學中,難道就沒有一個朋友嗎?
最后,她老人家總結說:
你這么下去,將來怎么在社會上立足!
吖,一個無厘頭開局的故事最終以倫理劇收場,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然鵝,若干年過去了,打著“都為你好、你丫閉嘴”的故事依然層出不窮。
例如2024年8月5日至7日,《北京青年報》連續三天刊發評論員文章,批評近年來盛行的:
摜蛋之風。
摜蛋是一種起源于江蘇淮安的益智類撲克牌游戲,但摜蛋游戲從江蘇省、從金融圈破圈,卻得益于它獨特的玩法——它吸收了曾經風靡全國的“跑得快”和“拖拉機(升級)”的特點,上手極快,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在金融圈、商學院、游戲平臺的推介下,這項學習成本低,組織形式方便、對抗性強的棋牌游戲,迅速在全國鋪開,目前全國摜蛋玩家多達 1.4 億人,摜友們甚至還喊出了響亮的slogan:
飯前不摜蛋,等于沒吃飯;飯后不摜蛋,等于白吃飯!
(餐桌上擺著摜蛋的撲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個都不能少)
8月5日,北青報刊發了“晨云”的評論員署名文章《警惕摜蛋沉迷助長消頹之氣》,義正辭嚴地提出了三個論點:
1,人民群眾沉迷于摜蛋游戲,讓社會失去動力、失去企業家精神。
2,廣大青年沉迷于摜蛋,消磨了拼搏的志氣,助長了“躺平”之風。
3,摜蛋沉迷已成腐蝕干部作風的毒彈,一些黨員干部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8月6日,北青報再接再厲,刊發了《“全民摜蛋”的躺平之風該管管了》一文,重點訓斥了摜蛋對年輕人的危害。該文認為:
當“躺平心態”遇上“摜蛋文化”, 躺平之風、消頹之氣就日益侵入肌體、深入骨髓。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年輕人應當走出精神和追求上的洼地,我們需要的是信心和能力,而不是逃避和畏縮。
8月7日,北青報刊再發《亟須破除摜蛋編結的“圈子文化”》,則從圈子文化的危害層面,對摜蛋之風予以批評:
“容易入門、兩兩組隊、默契配合、游戲感強”的游戲特點,讓摜蛋成為一些人企圖搞政治攀附、謀利益尋租的敲門磚,侵染的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政治生態,消解的是廣大干部創業干事的活力熱情。 各行各業的青年特別是年輕干部,決不能沉湎于“圈子文化”、醉心于團團伙伙。
北青報是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下的媒體子刊,后者作為北京市委的喉舌,在經濟趨緊的時候說說鼓氣話,這沒問題,但上綱上線到如此地步,就由不得人站出來:
讓我說句公道話。
?終究是摜蛋扛下了所有
我們先理順一下,摜蛋何以從地方性的小游戲,登堂入室成為顯學。
2018年起,國內投資圈的格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外資、民資神隱,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成為國內投資的主力,其中又以江浙滬皖“包郵區”的資金最為雄厚,投資也最活躍。
外資風光的時候,企業家和投資圈人士必須學會喝咖啡、品紅酒、玩德州撲克;港資生猛的時候,許家印都得學會鋤大D。這不僅僅是逢迎個別人、拉近社交距離的需要,還是一種典型的“社交貨幣”:
所謂社交貨幣,是利用人們樂于與他人分享的特質,來塑造自己的產品或思想,從而達到口碑傳播的目的。
說白了,擁有社交貨幣的技能,能夠為當事人提供一張特定的“入場券”,為進一步的社會交際與利益交換提供機會。
不難理解,作為普通合伙人(GP)的金融人士,為了拉近與出資人(LP)的社交距離,就必須融入當地的圈子(參見我一年前的舊作《》)。
彼時國內投資圈的熱點是新能源,因而在光伏企業云集的江蘇省,更接地氣的摜蛋游戲就取代了舶來品德州撲克,成為融入當地融資圈的必備技能。
(2023年9月和12月,《光明日報》兩次刊發文章,探討“摜蛋為什么火了”,這在官媒中是很罕見的)
北青報批評摜蛋游戲影響了年輕人,影響了企業家,毒害了政府官員…但它有沒有想過:
甫一開始,誰才是摜蛋文化的“始作俑者”?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家一旦松懈就會被淘汰,哪里有“消頹之氣”的資本?真正有資格消頹、躺平的,往往是有著政府背景的、壟斷某種資源的企業。
例如上文說到的“政府引導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資,不以盈利為目的,以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投資于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或新設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以支持創業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
這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政府引導基金是國有性質的,該單位的身份是“公家人”;二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他們是分“唐僧肉”的人,而不是向市場找飯吃的人。
所以摜蛋文化的盛行,其實就是體制內的某些同志好這一口,才有其他人湊上去,投其所好。
北青報的評論員同志痛心疾首地指出,摜蛋沉迷已成腐蝕干部作風的毒彈。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是一個“先有雞后有蛋,還是先有蛋后有雞”的:
哲學問題。
(以下省略225字)
總之,沉迷摜蛋引發的消頹之氣、圈子文化,這個確實需要引導管理,但應該正本清源,而不是緣木求魚。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禁止了摜蛋,還會有德州撲克、斗地主、麻將、24點…迅速補位。
另外,北青報在說明“摜蛋助長消頹之氣”時,特別說到了對企業家精神的“傷害”:
還有一些經營者,在企業轉型發展遇到瓶頸時,不是想方設法向“新”突破、向“高”攀登,千方百計追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超越,而是試圖利用摜蛋與領導干部拉關系,在牌桌上摸清領導干部的需求愛好,尋求機會制造“人情債”。這種寄希望于“四兩撥千斤”的巧勁,不僅是經營思路的跑偏,也是對親清政商關系的損害。
什么是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企業家必須有冒險精神,企業家精神的精髓是“創造性破壞”。
這其中,既包括在產品、服務上的毀滅式創新,也包括對現有制度體系的顛覆——例如上世紀80年代“雞毛換糖”的義烏模式,例如90年代初兌換國庫券的“楊百萬模式”。
在生機勃勃、萬物競發的經濟上行周期,企業家愿意加入新能源行業的初創事業,投資機構愿意協助政府引導基金的招商投資,那時候沒人拿摜蛋說事。相反,通過摜蛋完成高效率的溝通,是制度創新的美談。
這何嘗不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活學活用?
但這兩年,事情正在起變化。
2024年7月19日,《中國證券報》援引一份私募觀察報告指出:
2024年上半年,我國共完成投融資5365件,僅為去年同期的56%;投融資金額2061億,為去年同期的57%。另外,今年上半年LP認繳出資額僅為5069億元,其中還包括2727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
這就不難理解今年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為何重點提及“鼓勵耐心資本”。
事實上,圍繞著投融資與經濟發展,各方面都在努力,但面對復雜的大環境,工具箱里的工具有限,增量效果也有限。
于是就讓有關方面著急上火,需要鼓勁+鞭策了。
2024年8月初,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毛曉剛出任北京青年報總編輯,這位“80后”曾被稱為北京最年輕的廳局級干部。今年7月,毛曉剛曾發表署名文章:
《牢牢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
也許有關部門認為,當前萎縮的投資,是因為摜蛋之風把企業家的創新動力磨平了,把政府投資群體的事業雄心干趴了,認為投資停滯、經濟低迷的原因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是“主觀懈怠與躺平之風”所致。
他們不愿意承認,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源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源于消費不足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源于宏觀杠桿達到歷史高位后對市場上閑散資金的虹吸效應…
把投資不振歸咎于摜蛋游戲,歸咎于玩物喪志,本質上是一種誤會和傲慢。
?年輕人的原罪
有趣的是,北青報三評摜蛋,篇篇不離年輕人,甚至精準地定位于:
我們的畢業生。
例如北青報《“全民摜蛋”的躺平之風該管管了》一文中,就引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教授在學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摜蛋之風橫掃大江南北,吹進各層面、各角落,是社會失去動力、失去企業家精神的表現,是逃避之風、頹廢之風。我希望,我們的畢業生不要加入這一日漸膨脹的隊伍,小摜怡情,大摜喪志。
實話實說,陸院長的發言水平,和狗蛋老師的母親旗鼓相當。
狗蛋老師的母親認為小學生玩玩樂樂是浪費學習的時間,因此要讓他們比賽做試卷;復旦教授認為摜蛋讓青年才俊失去進步,所以要拒絕再玩。
在他們眼里,中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老老實實地上16年學,然后沒日沒夜地干到35歲被裁員,眼瞅著貸款30年的房子欲哭無淚,好不容易等到65歲領退休金了,卻熬到治不好的大病,最后選個最便宜的爐子燒掉,裝在天價骨灰盒中,埋到比房價還貴的墓地里,還得提醒兒女按年續費…
只有這樣,當TA回首往事的時候,才不會因為艱難人生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似乎,在這個理想的社會里,年輕人就不應該有放松休閑的時光,也不該有對這個世界的善意與好奇,他們不應該慨嘆日升日落的壯美,也不應該感受文學作品中別樣的人生。
所以,他們就必須被扼殺游戲、小說、酒吧、音樂、繪畫等一切可能玩物喪志的東西,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然后反過來被某些人質疑:
現在的年輕人都怎么了,為什么不熱愛生活,為什么缺乏創新,為什么出現不了偉大的企業家?
就這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年輕人還得頷首曰:
啊對對對。
這心酸的一幕,讓人聯想到被赦免前的:
抹大拉的瑪利亞。
(圣經故事里,被侮辱的瑪利亞由于懺悔,才得到耶穌的赦免)
事實上,北青報批評“一張桌子、四把椅子、四杯清茶和兩副撲克,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飯前飯后都要摜蛋一下”的現象,有沒有可能輪到年輕人?
2024年7月,《經濟觀察報》發布《中國人每周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文章指出:
中國勞動者的工作時長不斷攀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逐步上漲,2023年的49小時周平均工時為近二十年新高。此外,工作時長增速也在加快:2015—2020年,周平均工時增幅為1.5小時,2020—2023年,增幅為2小時。
進入2024年,這一趨勢并未得到緩解,甚至有進一步上揚的趨勢。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周平均工時為48.6小時,為近6年同期次高,比2019年同期上漲2.9小時,超過“六天八小時”工作制。
(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
很難想象,每周工作時間被一再拉長的勞動人民,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的主力群體,在工作時有躺平摜蛋的閑暇。
例如被算法榨干了的外賣員,為了KPI和薪金都急著闖紅燈了,你讓他“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消極怠工,得空就摜”,他有這個意愿和能力嗎?
真可謂:
文章寫盡太平事,不肯俯首見蒼生。
據說,每一篇灰敗的文章都需要一個光明的結尾。最后,讓我們把關注點集中到文章開頭的狗蛋同學。
我是很欽佩這個年輕人的,因為他有一種歷盡千帆而保持樂觀的強韌,以及笑死人不償命的冷幽默。
例如他有一次去同學家玩,就聽著朋友的父母一邊夸他,一邊數落自己兒子。狗蛋老師忍不住說了句:
對不起,我不是來拆散這個家的…
我對中國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就在于周圍有這樣飽受磨難卻依然善良的年輕人。
覺得有趣,請關注公眾號:將軍箭
8 Aug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