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評閱讀書籍分享:取其精華(3)《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菲利帕.佩里
案例一:
孩子:我不要一個人睡覺。
家長:為什么?
孩子:床下有個怪物。
家長:胡說八道什么,趕緊給我關燈睡覺。
有一天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
家長:有人欺負你為什么不告訴我?
孩子:告訴你有用嗎?你會信我嗎?
解讀: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能很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最早孩子也許只是說有怪物,但他想告訴家長的是他很害怕,孩子要的不是家長一句“胡說八道”的訓斥,他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一個擁抱,一句鼓勵,或是陪伴。
這個怪物背后的害怕,便是孩子的感受,作為家長需要回應孩子的是:“你現在感覺很害怕是嗎?可以告訴我怪物長什么樣子嗎?我們來一起打怪物好不好?”當孩子知道你永遠會陪著他,他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案例三:
媽媽:我們該回家了。
孩子:媽媽我還想玩。
媽媽:聽話,媽媽該回家燒午飯了。
孩子:不,我不餓。
媽媽:趕緊的,等會來不及燒飯了。
孩子:早上吃的食物還剩很多,我們可以就吃那個,沒必要燒飯,媽媽我們可以再玩一會。
媽媽一把拽著孩子往回走:你怎么就不聽話呢,我說回家就回家。
孩子哭著在地上打滾:明明就是你自己想回家了,為什么非要逼我回家,就算要回家你也應該提前告訴我讓我有個心理準備啊,我和小朋友的游戲還沒結束呢。
媽媽:我已經等你一個小時了,我站在這里等你冷得瑟瑟發抖,又餓又累,你怎么不體諒一下媽媽呢?
解讀:
作為父母的你們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帶著孩子出去玩,孩子明明玩得很開心,但是你一說回家,孩子就開始鬧脾氣了,你責怪他不懂事,他卻說你是“壞家長”。
站在家長的角度上看,孩子好像是在無理取鬧,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的確,在你說回家之前他玩得很開心,但是這時他正在和小朋友做一個他認為很重要的游戲,游戲剛進行到一半,你卻硬拽他回家。孩子不是不能接受回家這個事實,但是他希望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快樂,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拽他回家,他更希望你能提前告訴他計劃,比如提前十分鐘告訴他,再玩十分鐘我們就回家,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本文作者:尚鈺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