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都是管出來的”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冷酷,甚至讓人有些反感。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在陽光下自由成長的竹筍,能夠毫無拘束地向上生長,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但現實真的是如此嗎?當你看到孩子在“自由”的狀態下,像是一只迷茫的蒼蠅到處碰壁,最終依然沒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許你會開始質疑:
是不是我對他們的管束還不夠?
是不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我應該給他們一點“硬性推力”?
這時,你可能會想,我們是不是都太過追求那種“完美”的父母形象了?以為只要孩子擁有足夠的自由,放飛自我,他們自然能在這片廣闊的天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
但現實卻告訴我們:越是自由,越容易迷失。就像一場沒有規則的足球賽,球員們亂踢一通,最后不管他們跑得多快,場邊始終是寂靜無聲——因為誰也沒進球。
今天,我們就聊聊,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度的“管教”反而能體現父母的智慧。
第一、好習慣,成就未來的種子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句玩笑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先讓他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p>
確實,孩子剛出生時,簡直就像一張空白的紙,你給他什么,他就能寫什么。如果你給他的是寫字的工具,他自然就能寫出漂亮的字;如果你給他的是涂鴉的涂料,那他的未來可能就會變成一片混亂的“畫布”。
這就是好習慣的力量。
我有個朋友,家里就有一個小“鬧鐘”——她的兒子,做事總是隨心所欲,哪里有規矩可言。放學回來,書包總是隨手丟一旁,鞋子也亂丟,吃飯時三心二意,隨便扒一扒就跑去玩。
于是,母親每天的任務就是提醒:整理書包、收拾鞋子、按時吃飯。
剛開始,兒子對這些要求不滿,覺得煩不勝煩,但母親還是堅持著,日復一日。漸漸地,兒子雖然嘴上不說,但這些小小的“管束”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別人夸他有條理,他的父母笑著說:“這條理,都是我們一天天管出來的。”
習慣的力量不容小覷。很多人以為聰明就夠了,覺得孩子天生聰明,怎么管都行。但聰明與否并不是成功的全部。
真正能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的,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好習慣。
在諾貝爾獎得主的訪談中,有一位大佬曾說過,他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知識”,其實是在幼兒園學到的。這些知識包括: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觀察事物要細心。
你看,這些基礎的生活習慣,最終幫助他們在事業上成就了非凡的成績。
第二、書籍——打開孩子潛力的鑰匙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句話,大家聽得多了,甚至有些麻木,覺得平淡無奇。
可在現實中,很多父母焦慮不安,天天盯著孩子,問:“今天作業做了嗎?”自己家里的書本卻似乎成了“冷宮”,孩子的注意力早已被手機、游戲和短視頻吸引。
甚至有時候,父母會疑惑:“是不是我家孩子天生就不適合讀書?”
其實,別急,換個角度來看。
如今的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容易受到外界誘惑,手機游戲、短視頻把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得七零八落,時間也被切成了碎片。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學會與這些誘惑“斗爭”。
如果任由孩子沉迷其中,可能就會被它吞噬;而如果能夠通過適當的“管束”,讓孩子體驗到讀書帶來的樂趣,那么孩子自然會發現,書本里的世界遠比手機里的游戲更有吸引力。
有一對父母非常支持孩子多讀書,家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
剛開始,孩子的眼睛幾乎被手機牢牢吸住,連一本書都不想碰。于是,父母決定實行一個小策略:每當孩子玩手機時,必須先讀30分鐘的書。
剛開始,孩子當然不情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書里的故事比手機游戲更有趣,也更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
現在,這個孩子每天都會主動閱讀,甚至和父母討論書中的情節,樂此不疲。
第三、設定小目標,邁向大夢想
設定目標這個話題,大家常常聽到,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人,他們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逐步實現,最終達成了宏偉的目標。
這背后,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深度引導。每一個小目標的達成,都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不斷迎接更大的挑戰。
我曾經認識一個小男孩,他在初中時不愿意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無論父母怎么勸說,他都不肯動手。后來,父母改變了策略:不再要求他完成大任務,而是設定了一個個小目標——今天做一篇閱讀,明天完成一章書,后天做兩道數學題。
一個月下來,孩子竟然主動完成了更多的作業,成績也悄然提升。
原來,只是小小的目標,也能激發孩子追求更大成就的動力。
所以說,教育孩子的過程,不是要父母死死掌控每一個細節,而是要為孩子搭建一個自由發展的框架。
父母的“管束”就像是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指南針,讓他們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里,盡情展示自己的能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彼此間的教育才是最有價值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