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續上)
四、大雁塔在唐代的層級變化
1、唐代大雁塔層級的不同說法
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可知,大雁塔初期營建時,是按照西域樣式覆缽式或殿堂式塔建造,為五層佛塔。可是后來的記載和一些唐人詩詞,卻有十層、七層甚至還有六層之說,我們梳理一下:
1)五層說:依據是玄奘法師撰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2)六層說:盛唐史學家韋述在《兩京新記》中有云:“寺西院浮圖六級,高三百尺”;
3)七層說:中唐詩人岑參所作《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一詩,其中說:“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意思是只有7層;
4)十層說:中唐較晚詩人章八元的《題慈恩寺塔》有“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明確說大雁塔是10層40個門洞。
2、大雁塔的唐代修繕記錄
以上關于大雁塔四種層級的說法,雖然有沖突,不過大致時間不同,因而可能是歷代維修導致,那么,我們從史料中查找一下唐代維修記錄,可知:
1)《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錄,唐永徽三年(652年)春三月動工營建大雁塔,明確五層,高達一百八十尺(約55米)。
2)北宋張禮的《游城南記》有唐代詳細修繕記載:
其一:“長安中(701年~704年)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十層。”
其二:“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層,(五代后唐)長興中(930年二月~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為之記。”
3)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和張禮略同:
“寺西院浮圖六級,崇三百尺。注:永徽三年,沙門玄奘所立,初唯五層,崇一百九十尺。磚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經像。后浮圖心內卉木鉆出,漸以頹毀。長安中,更坼改造,依東夏剎表舊式,特崇于前。有辟支佛牙,大如升,光采煥爛,東有翻經院。”
3、唐代三次營建修繕造成層級不同
1)初唐五層:從宋代紀錄可知,大雁塔在永徽三年(652年)開始營建,五層一百八十尺,至于宋敏求的一百九十尺之說可以忽略。因為是磚表土心,經過50年風吹雨打后,塔中鉆出樹木,破壞塔體,造成坍塌。
2)盛唐十層:武則天長安年間(701年~704年),由武則天和王公捐錢,重新在原塔址重建(并非修繕)。式樣為東方傳統宮殿和佛塔相結合的樓閣式模式修建。10層,高三百尺(約92米),里面中空,可以從中樓梯順延而上,到頂端攬勝。這也是當時有眾多詩詞傳世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科舉雁塔題名的原因)。
3)唐末七層:唐末大雁塔被兵火損毀,只剩下七層。究其原因,對照歷史,可知是唐末黃巢之亂,以及朱溫損毀長安,強迫唐昭宗遷都到洛陽造成。因而大雁塔慘遭兵燹,只剩下7層。直到五代時期后唐才進行修繕,不過從此大雁塔保留了7層,再無10層。
五、不同層級說法原因探討
1、五層為真,韋述之說存疑
我們可以看到,大雁塔剛開始五層沒有爭議。然而韋述之說有夸張之嫌,因為五層高一百八十尺(約55米),六層高三百尺(約92米),不太現實,三百尺實為十層高度。因而韋述的記載不準確,六層是誤記(可能帶上寶瓶座),三百尺則純屬夸張渲染。
2、章八元詩詞十層說為真
至于章八元,處在中唐大歷年間,此時大雁塔經過武則天時期重新營建,因而是十層無疑。有人說章八元的詩詞是夸張,筆者不這樣認為。因為詩詞創作,可以夸張,然而卻不能牽強穿鑿。
比如大詩人李白,就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夸張詩句。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水的深度比擬友情,自然不能為真。再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誰的頭發能有那么長?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前面三千丈為渲染,后面九天卻是實詞,意為九重天,最高處。
而章八元的詩句“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如果說前半句“十層”為夸張手法這有可能,然而下半句“四十門”也是夸張就有點畫蛇添足,稱不上好詩文。只能是穿鑿附會,胡編亂造了。而章八元被唐人稱為最佳詠嘆描畫大雁塔的詩詞,那么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真實寫照,狀物傳神。另外結合歷史文獻,武周時期曾重新營造十層大雁塔,相互吻合。因此,章八元的詩詞當為準確記述中唐大雁塔的盛況無疑。
3、岑參詩詞的七層說,似乎應為傳抄錯誤導致
那么,問題就來了。岑參生活在天寶年間,要比章八元早,并且是武則天重建大雁塔之后。章八元經過安史之亂后還看到十層大雁塔,那么,岑參必然看到十層的大雁塔。為何出現“七層”?于是有的人以名氣斷定事實,認為岑參是寫實,而章八元是夸張。那么,究竟誰對誰錯?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我們來看岑參詩詞,題目是《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可見岑參當時是和高適、薛據等一同登樓遠眺。可惜其他人沒有同樣詩作流傳,也沒有關于大雁塔層級記錄。有的學者依據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認為當時也有杜甫。不過從岑參和杜甫的詩詞交往來看,如果當時有杜甫,那么題目也應該有杜甫之名。因此不能證明杜甫同去,這是另話。同樣遺憾的是,杜甫雖也有詩詞詠嘆大雁塔,然而也無層級表述。
從詩詞內容可以看出,詩人被大雁塔氣勢所嘆服。詩詞渲染的孤高聳天、下窺高鳥等,都說明了大雁塔之高。不過您可記得前面我們說過,大雁塔最初5層不過50余米,如果大雁塔只有7層,也不過60余米,稱不上孤高聳天。只有高達10層近100米,成為當時長安城最高處,才能稱得上摩揭蒼穹。再加上當時已經有了小雁塔,也有45米左右。因而如果大雁塔只有7層60余米高,詩人的贊嘆似乎就有點言過其實。
再一個,在歷史文獻中,中唐時期并無修建7層大雁塔的記錄。因而岑參的詩句用詞就需要商榷。不過,岑參是著名邊塞詩人,寫景狀物傳神,似乎不會犯類似錯誤。那么,筆者做一猜測,是不是歷代傳抄過程中,把字抄寫錯誤了?
因為歷史上類似現象不少,并且“七”和“十”是相對容易混淆的。再加上古人是上下書寫,因而有可能存在這種情形,那就是在后人抄寫過程中,把“十層”抄寫為“七層”也屬正常。畢竟后人看到的大雁塔已遭到焚毀,雖經修繕卻固定成七層(很少有人考據佛教建筑資料)。因而還以為是前人筆誤,故此替岑參改過。殊不知這才是最大的敗筆,給今人造成疑惑,這當為比較妥當的解釋。
(王羲之《姨母帖》中的“十”字)
(趙孟頫書法《赤壁賦》中的“七”字)
而且,如果從詩詞的平仄以及韻律來看,改回原文的“四角礙白日,十層摩蒼穹”,明顯比“七層摩蒼穹”要更加妥帖自然,對仗工整,并且也符合事實。另外和章八元的“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句非常吻合,相互輝映。
當然,關于岑參詩句屬于傳抄失誤,只是筆者個人看法,只能作為諸位參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岑參生活年代,確實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有過七層的記載,這是事實。
(限于篇幅,關于大雁塔的雁塔題名和后代修繕考據,下文待續)
2021/3/22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
《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陁國?三十一帝釋窟》唐 玄奘法師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七卷》唐 慧立、彥悰撰
《寺塔記》唐 段成式撰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一?方伎?僧玄奘傳》后晉 劉昫、趙瑩編撰
《長安志?卷第八?次南進昌坊》北宋 宋敏求撰
《游城南記》北宋 張禮撰
《寶刻叢編?卷七》南宋 陳思撰
《唐才子傳?卷四?章八元傳》元 辛文房編撰
《關中勝跡圖志?卷七?西安府寺觀》清 畢沅
《陜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咸寧縣?慈恩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