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名號“軒轅”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面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始祖,軒轅黃帝的稱謂由來歷來眾說紛紜。
黃帝生活的時代,大致處于中華文明從原始部落向早期國家形態過渡的時期。
女媧伏羲的傳說正是先民對世界起源的探索,而老子、孔子的思想則開啟了哲學思辨的先河。
黃帝所處的節點,恰是原始文化向理性文明演進的關鍵階段。
搜圖
關于“軒轅”得名的傳統說法,一為黃帝發明車輿而得“軒”名,因“轅”是車轅部件,故合稱為“軒轅”;
二則是與黃帝出生地“軒轅之丘”相關,《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其“居軒轅之丘”,故以地名為號。
這些說法均基于具體事物或地域的指向。
但倘若將視野拓展至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脈絡,便會發現“軒轅”的內涵遠超個體指代,而與中華古文字的深層文化邏輯緊密相連。
在甲骨文、金文中,“車”字旁的構形常與人體結構的隱喻相關。
而“軒”“轅”的偏旁組合,實則暗含著先民對人類意識狀態與生命本質的早期思考。
在古文字語境中,“車”并非單純指交通工具。
古人通過觀察馬車的結構與運行,類比人體的雙重屬性,形成了“以物喻理”的認知傳統。
黃帝被稱為“軒轅”,正是因為其名號承載了先民對人體奧秘與認知方式的深刻思考。
根據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中華文明早期存在一套獨特的認知體系。
古人認為,世界由可感知的物質世界和超越感官的精神世界構成,而人體也相應分為肉體和精神載體。
搜圖
傳說中黃帝統一各部族,創造了文字、音樂、歷法等文明成果,這些其實是古人對認知提升帶來文明進步的一種象征。
他們認為,當人類開始深入理解自身的認知規律,才能真正發展出高級的文明。
“軒轅”這兩個字連起來,其實是一個人從平常的思維狀態,慢慢開始改變自己認知方式的過程。
普通人平時的心思,往往只關注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世界,人們每天被現實事物困住,很少去想更深層的自我和世界本質。
而“軒轅”描述的就是有人開始意識到這種局限,嘗試從向外的關注,轉向向內的探索。
就好比一個人突然停下腳步,開始思考 “我是誰,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并試著用更深刻的方式去認知自己和周圍的一切。
這種認知轉變,在上古時期被看作是內圣外王的核心。
古人認為,人的存在其實包含了顯性和隱性的層面。
顯性層面是我們日常能感知到的身體和現實世界,隱性層面則是更深層的意識或本質存在。
“軒轅”所代表的,就是從沉迷顯性世界,到開始啟動對隱性層面的認知,就像從蒙昧走向清醒,從表面的觀察進入本質的理解。
搜圖
《帛書·老子》《楚簡·老子》等文獻中,多次出現對致虛守靜、返璞歸真的論述。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主張通過修養實現心智提升,提出的“格物致知”觀念均與“軒轅”承載的理念一脈相承。
從女媧伏羲的創世傳說到老子孔子的哲學思辨,中華文明始終圍繞“人如何認知世界、如何超越自我”展開探索。
“軒轅”作為這一探索的早期符號,其意義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中華民族不斷追求認知升級、精神超越的文化象征。
每個漢字都是文明的活化石,而“軒轅”二字,正是中華文明在認知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參考資料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撰,中華書局,195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