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PUA能力更強的人,可能對身邊的人批判性也更強。但真正的愛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通過個人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我理解了愛的深層含義。終身成長是維持親密關系的關鍵。心靈修行書籍在低谷時給人啟迪。發(fā)現(xiàn)自己和構建自我是人生的重要旅程。
正文:
也許婚姻是人間最艱深的修行。很多人又會嘲笑我太理想主義,或者是說瞎說。但我要先說一句,叫做“人與人間的悲歡并不相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大家很難做到感同身受。——我是從生死這堂課學到的,我從我的這個創(chuàng)傷經(jīng)歷中,花了很長時間去停頓,基本上三年都沒有去上班。
有兩本書可以提到,一本叫《優(yōu)秀的綿羊》,另外一本書是《天才兒童的悲劇》,我基本上都是這兩本書里面的某同一種心態(tài)。就是這個過程讓我更深的理解了什么叫做愛。
《天才兒童的悲劇》呢,它其實就是講那些類似方仲永的故事,一個孩子小的時候是多么的聰明,然后他會得到什么樣的自我認同,然后怎樣要求自我。我當然就說天才這個概念是個相對論,就是沒有那么多天才,如果我們用結果來論的話,我也根本不是天才。但是呢,人從幼童年起,其實會有一個環(huán)境決定意識的那種詛咒。然后呢,如果你很小的時候就表現(xiàn)得很聰明,在小環(huán)境里表現(xiàn)得很聰明,那你就很容易走到別人的舞臺中心,我就是那樣的人。
我就是那種在小學二年級似乎就開始表現(xiàn)得很聰明,就是屬于躺平了都能考第一,當上了那種井底蛙老大的那種角色。然后呢,你又屬于干什么好像都還干得不錯,還天天偷懶,還能夠偷懶耍橫,還能夠成績很好。嗯,我上初中的時候都不是特別刻苦的那種。然后我的老師為了把我規(guī)訓好,都把我放到了那個講桌邊兒坐了一年半,因為他要是不管我,我在哪兒都很能鬧騰,很能搗亂。我說這些只是想說:你知道,這個看起來是好事,但其實它背后藏著另外一種東西,就是我們這類人都很不允許自己失敗。
后來我工作了,我大概在每一份工作里,業(yè)績都會做得很好。然后也就是說,我對我自己的認同,都包含了強烈的成就感,我就是說,我不允許我自己做得不好,就是哪怕我在那貪玩兒,我也知道說最后我一定會做好,我才敢前面貪玩兒。那這里就會,其實就會形成一個預設前提,就是說我不接受平庸的自己。
然后在我出事兒,就是交通意外之后,你首先得面對的是一個連頭很久都得光著頭的自己,因為一個手術接一個手術。然后還得接受,咦,大半年沒去上班,再回去稍微晃一下,你本來自己的職位都被人替代了。再回去晃一下,還被開除了。就這種身體加社會性的雙重死亡,給了我自己的內(nèi)心其實是一個極大的創(chuàng)傷,就是你在最低落的時候還會被社會否定。嗯,所以我后來就經(jīng)歷了很長的一個抑郁期。
當然我同時我可能就跟我說嘛,也許每個人真的是有天賦和慧根這個說法,我一邊非常的抑郁,我一邊又知道,不管我怎么抑郁,我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只是在那兒熬,然后熬到最后,我就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點。就是說我們做的很多東西,我們理解的很多愛,過去都是錯的。我們想要的那所有的東西都是基于外在光環(huán),甚至包括我們對自己都這么苛刻。就是我不允許我自己平庸,這背后藏著的就是一種深深的評判和苛責。
那你仔細去想想,突然發(fā)現(xiàn),媽呀,原來我們對自己的愛都這么貧乏,我們談什么愛別人啊。你看,我得花很長時間去接受那個從看起來優(yōu)秀到不優(yōu)秀的自我,從甚至到我是有意識把自己放到一無是處的位置上去體會,說如果我這么差,我還能不能愛我自己?那你這是自己,是一個跟著你幾十年的人,你要去愛他都這么難,那你說你去愛一個跟你身體完全不一樣,經(jīng)歷完全不一樣,他的悲歡你不一定知道的人,這是多么難的題目啊。你得看到他悲傷背后的淵源,痛苦背后的沖擊,還得去接納、承接,還要想辦法幫他化解,這是一道多么難的題目?
如果我們只是愛一個人的光環(huán),太容易了吧?但如何就像我對我自己一樣,在低谷中伴他成長,給他機會,給他耐心。這種愛我們能給自己,如果我們給予了自己鍛煉之后,我們是不是也能給別人?
我現(xiàn)在就會覺得那些很多關于愛情,關于婚姻的價值衡量,其實是一種非常淺薄的東西。因為我過去的所有的價值都可能因為一場事故被顛覆,那你在別人身上衡量的所有價值有一天會長久嗎?那能真正有力量的是什么呢?還是只有那種有耐心的愛呀。
可能是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我才開始理解什么是“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開始理解什么叫“愛人如己”。我得忍耐那個一無是處的自己,對脆弱無能的自我。保持恩慈,等她慢慢從創(chuàng)傷中生長。
視人如己,如是同理。在這個過程中 ,我對我自己用了多少批判,用了多少自我否定,我自己是知道的。心理學有一個觀點,就是高學歷的人和高成就的人,其實自我PUA能力最強。那么你有這個來推理,是不是越聰明越有成就的人,對身邊人的批判性也更強,離他越近的人就越要承受更多的評判。然后我就開始理解了,媽呀,所有的東西真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我們得要有超越這種本能的智慧,才能夠留得住美好的東西。
我是這么理解的,責任和恩義,我們是這樣把它抽象化出來的。但這兩個詞,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慧根,他才能真正理解這是什么。否則他就會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就是枷鎖,所以婚姻成了很多人的墳墓,愛的墳墓。我覺得是因為缺乏一個動態(tài)的觀點去看一個人。
從我真正的開始理解什么叫自愛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愛這門課太深刻了。自愛 ,不是愛那個簡單的表面的自我,而是你要去很深很深地看到自己。當我痛苦的時候,我害怕的是什么?我為什么害怕?然后,我和他 ,如果是個他又怎么樣?就是后來我就理解為什么心理學有一個如此艱深的體系。而心理學其實還不夠,心理學在關于人的研究方面,它還不夠,很多時候你要對人的深刻洞察。還要涉及到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信仰。人從淺意識到潛意識到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成長之路,他的成長助力形成了哪一些行為習慣,然后給了他哪一些執(zhí)念。佛家叫業(yè)力,然后基督教叫原罪,其實都是一回事兒。就是你被命運設定的那些行為習慣,思維習慣,以及基因的局限性。如果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單單理解兩個字就是一個超難的題目。
理解就已經(jīng)非常難了,你如何去看待對方,你如何去看待你自己的痛苦、歡樂、驕傲或是悲傷。當你把人生的伴侶視作是一個需要了解、接納、共同成長的人的時候,它就成了一個共同的命題。如果我與他之間的愛是一棵樹,我該怎么把這棵樹養(yǎng)大?這就不是簡單的責任恩義,因為一旦到了責任恩義,大部分人會理解成枷鎖。
這幾年我啥都沒干,但對自己把自己剖析了一遍又一遍,左殺了一回又一回,然后又把它粘起來。然后發(fā)現(xiàn),其實過去我們對自己賦予的那么多,什么青春、什么年少啊、什么中年,真的都只是個標簽。人生就是一個經(jīng)歷,從生到死,一段一段的時光,然后一段一段的經(jīng)歷,并且最好是在經(jīng)歷中共同不斷地成長,終身成長。你在不同的時刻看到不同的自我,如果你有這種動態(tài)的眼光,你也能在不同的時刻看到不同的對方。你以為認識的那個人是你幾十年前認識的,其實不是。每天都是新的,這就是我后來去跟我朋友說怎么經(jīng)營長期的親密關系,我說某某某氣象萬千。如果那個人真的有終身成長的能力,其實每一天都可以是全新的,而每個人在這段關系里植入的那些東西,又會為這種新的生長帶來了新的影響因素,也許好,也許壞,好與壞,那就看當事人的智慧了。
把彼此連接的愛當成一棵樹,共同用心去種樹。之前提到的太極,好的親密關系,也許能讓這個太極圖日趨圓滿和成長。我殺死了我自己,然后又學會了愛自己。這個過程,不指望別人能聽懂。這個女孩,就像太極圖里的一半,但是她缺了一部分自我的主心,所以她的愛就會飄搖破碎。這張圖,每個半極都是有主心的,有自己的旋律。不是大腦,是心。
最懂得男人的還是男人,最懂得女人的還是女人。相由心生,也是心決定了身和氣質。生理也是多種信息的集成。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云里霧里,自己處在絕望中讀,才知其中意。以前我都不敢輕易推薦克里希那穆提的書,因為很多都是心靈修行,很容易被誤解,直到后來看到風投大咖納瓦爾都很喜歡克氏,才覺得,哦,不是我一個人神叨叨。納瓦爾推薦的很多書,都是在低谷處給我啟迪的書。黑塞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勒留是羅馬五賢帝之一,辛格是美股上市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他們都著魔了嗎?紀伯倫還是我?guī)易哌^低谷的燈光,因為他告訴我,痛苦都是飽含著智慧的種子,只是果殼炸裂了會疼。
經(jīng)歷過絕望處,看過彼岸花之后,我知道奧勒留能傳播兩千年,是有原因的。我以前也是讀的云里霧里的。他對愛、對孩子、對婚姻、對痛苦的理解,都很深。所以等我出山了,目標就是:以身外身,做夢中夢。佛家話說,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怎么說呢,許卓云在他最新寫的書里面叫《向內(nèi)行走》,然后我覺得我做的這幾年的事情。其實準確的就都是黑賽,或者是德爾菲神廟里面講到的那些同樣的東西,就是發(fā)現(xiàn)你自己。
人生之路說到底都是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構建的旅程。但我們現(xiàn)在很多文化的迷失點就在于空心人,然后就是我們的外部的標準約束了我們,要求了我們,也約束了我們。我們就普遍成為了楚門的世界里優(yōu)秀的楚門。不管是王陽明還是道家,他其實講的都是內(nèi)和外。但我們很多人是有外無內(nèi),他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是誰,他的感受是誰,他想要什么,以及為什么他是今天的他。不管是哲學還是科學,很容易最后走到玄學,玄學不是代表說那種鬼扯,而是在于它是玄妙之學。
每次談到愛,只有我知道我自己經(jīng)歷了什么的一種表達。我做了自己的旁觀者,愛上第二個我。我殺掉了一個舊我,在爬人生的第二座山。這是死亡送給我的新生禮物。你可能以為這只是書本理論,但只有親自穿越絕境的人,才知道每一刻的感受和最后的領悟,以及,何謂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