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和工作經歷中,馬曉鈺積攢了對野生動物生存發展的不同思考。談起成為熊貓飼養員的時光,她細數自己的工作內容,也分享著這次經歷給她的成長提示:增強體力,更加細致。感性與理性共存的她,哪怕知道野生動物的最終歸宿應該是野外,但在賢賢與賢賢大崽野培時還是不由自主地落了淚。“不同環境長大的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這樣的對比讓她觸動,也讓她更深刻地意識到野生動物繁育工作的任重道遠。
“做一個對動物有幫助的人”是她的執念,也是讓她一直堅持的力量。盡管作為女生她也曾聽到許多“女生不適合做獸醫”的言論,但對此她只想說:“別給自己設限,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上,走到筋疲力盡為止!”成為自己,步履不停,是馬曉鈺面對質疑的反擊。
Q:是什么驅使你加入《熊貓一家人》這檔節目,并成為一名熊貓飼養員的?
A:對熊貓飼養員這份工作感興趣是從大學時期開始的,當時到四川旅游,在熊貓繁育中心看到飼養員正在照顧熊貓,覺得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每天都可以看到熊貓,和熊貓在一起,感覺非常幸福。也是因為大學時期心里埋下的熊貓夢想吧,看到節目組招募令的時候,覺得自己專業對口,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實現夢想。努力一下,萬一成功了就可以成為實習飼養員,不想錯過這個寶貴的機會吧。
Q:最初對于熊貓飼養員這份工作的理解是怎樣的?實際上呢?初入職場的你正在面對哪些新的挑戰?
A:我最初覺得熊貓飼養員是一個非常幸福的職業,可以近距離接觸熊貓,不會有復雜的人際關系,只需要熱愛熊貓就可以把工作完成得很好。后來接觸了才發現,熊貓飼養員其實也是一個需要很好的身體素質的職業,每天需要做很多的清潔工作,還需要搬運幾十公斤竹竿和竹筍給熊貓投喂,有時候可能還要去砍一些新鮮的竹子,都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我們每天要收集所有的熊貓糞便,記錄每天的糞便量,觀察糞便顏色、形狀、氣味有沒有異常。并且,每隔半小時需要觀察一次熊貓狀態,記錄它的精神狀態、食欲、活動情況。熊貓飼養員不僅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工作,需要很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很好的耐心、責任心,還需要對熊貓有著源源不斷的熱愛,才能將這一份事業堅持下來,甚至將大熊貓保護事業作為信仰堅守著。
初入職場的我首先是體力方面需要加強,剛開始,早上集中的清理工作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吃力的,但慢慢堅持下來,后面也逐漸適應了工作強度。其次是細心程度,需要做到像老師一樣把各方面注意細節的工作變成習慣,杜絕可能造成的安全隱患。
Q:你認為動物的魅力在哪里?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力量?
A:我認為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動物,甚至喜歡逛動物園,喜歡親近大自然,可能是想逃離城市的喧囂,忘記工作的壓力或者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精神內耗,享受動物帶來的直觀的感受,享受自然環境帶來的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覺。而且隨著大家對動物越來越重視,對動物的福利越來越在乎,很多動物園慢慢轉變成以“動物為本”。以前單調乏味的只是關在鐵籠子里的動物展覽方式,逐漸被貼近自然的生態環境所替代,讓動物自由自在以及近似野生狀態的展出方式更受年輕人的喜愛。年輕一代的朋友越來越喜歡動物熱愛自然,其實也代表著我們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動物保護事業、關注生態文明建設,也更加尊重生命、尊重我們和它們共同生存在這個星球上的權利。其實整個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Q: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熊貓的心情是怎樣的?現在的感受呢?
A:第一次進入到工作區域,和熊貓面對面接觸是非常緊張和激動的。一方面擔心自己作為陌生人,會不會讓熊貓很警惕,會不會給它帶來困擾;另一方面又非常激動,可以近距離觀察熊貓。目前對我照顧的兩組熊貓就是老朋友和家人的感覺,和初次見面肯定很不一樣。和它們朝夕相處了一個月,了解它們的習慣、喜好,有時候看著它們的眼神仿佛也能懂它們的訴求。我們和它們說話,有的時候它們好像真的能聽懂。
Q:與熊貓之間有什么特別的瞬間嗎?
A:有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刻,在我們送賢賢和賢賢崽的同胞哥哥到天臺山進行第二期野化培訓的路上,我們需要通過轉運箱上的小洞檢查里面幼崽的狀態,當我們靠近時,它很兇地大叫一聲想要威嚇我們。那一刻才體會到了真正沒有接觸過人類的熊貓幼崽對我們有多大的戒心和防備。而它的同胞弟弟被飼養員和干媽蕊蕊照顧得很好,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
Q:面對“畢業”這個人生節點時,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A:真心愛動物的人可能生來合拍、相見恨晚,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們、伙伴們一起工作,是人生之幸。
Q:你認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思考人生,和在辦公室思考人生有什么區別?
A:可能在辦公室里我思考的更多的是目前人生階段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工作上是否順利、生活上是否困難,是回老家安定下來還是在大城市繼續打拼。但在大自然中,會感覺自己非常渺小,小到不需要背負那么多責任,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或許還可以有新的選擇。面對自然的聲音:風吹葉響、鳥鳴雨聲,可能心緒更加平靜和開闊,頭腦也更清醒。這可能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即使沒什么積蓄,但依然熱愛旅行的原因吧!
Q:有沒有堅持得非常久,看上去很簡單卻給了你很大改變的事情?
A:好像沒有那種小習慣堅持久了有大改變的事情。但要說一件事從小到大,到后面影響我選擇專業、選擇職業,可能就是熱愛動物了。從小家里不允許養寵物,所以我只能在電視里或者書本上、動物園里接觸動物。“做一個對動物有幫助的人”作為執念堅持了很久。其實有人說女生不適合做獸醫,獸醫又臟又累,女生應該美美的并結婚生子,不應該到處學習四處漂泊。但我想說,別給自己設限,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上走到筋疲力盡為止。
Q:你對未來前進的方向是否明晰?
A:無論未來是否還能有機會參與大熊貓保護事業,我都會努力精進自己的專業醫療技能,做一個學有所用的人,為野生動物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Q:截至今日,你覺得這次的經歷教會了你什么?
A:真的很慶幸自己可以來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認識這么多飼養員老師,了解他們的從業之路,了解這群“熊貓人”的心路歷程。我第一次近距離見證把職業作為信仰的他們提到大熊貓的時候眼里的光。參與野培工作時,崔志國老師給我們講了三個詞“責任、熱愛、信仰”,相信未來無論我們從事什么職業,都不會忘記“熊貓人”傳遞給我們的職業精神。
出生于大熊貓之鄉四川的楊與,談起參加節目的初衷,表示自己一直在外求學,也很希望能把所學運用到家鄉的動物保護事業中去。節目中,楊與參與到野培熊貓的轉運工作中,這樣的經歷讓他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份工作的重量,也對動物與自然,尤其對大熊貓有了關注、思考、熱愛和保護的新角度。
在“畢業季”,楊與說自己最大的感觸是“人生又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做出屬于自己的新抉擇,這個抉擇很有可能是未來的生活、工作的一個伏筆和奠基。”當下即未來,于是,楊與懷揣著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認真地書寫著當下的每一筆。
Q:是什么驅使你加入《熊貓一家人》這檔節目,并成為一名熊貓飼養員的?
A:從小對電視機里的《動物世界》紀錄片著迷,喜歡跟著鏡頭去探索自然世界、去了解野生動物。在本科和碩士期間開展了對野生靈長類動物的觀察和研究,對動物的保護和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觀動物園的時候看到大熊貓及其飼養員,由此開始第一次關注大熊貓飼養員這個職業。
在了解到《熊貓一家人》這檔節目之后,很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到大熊貓飼養等實習工作中去學習和體驗,因為我就是研究野生動物行為與保護的研究生;再加上我本來就是四川人,出生于大熊貓之鄉,小時候總跟家人去看大熊貓,生活中的話題也離不開大熊貓,可以說對大熊貓的情懷流在血液里。但是我對熊貓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雖然有其他野生動物的科研經驗,但沒有參與過大熊貓的觀察和飼養相關工作。并且自己一直在外地求學,很希望能回到家鄉把所學運用到家鄉的動物保護事業中。
Q:最初對于熊貓飼養員這份工作的理解是怎樣的?實際上呢?初入職場的你正在面對哪些新的挑戰?
A:我最初對于熊貓飼養員工作的理解就是負責大熊貓的日常飼喂以及籠舍清掃工作等。實際的工作當中發現,除了要做好大熊貓的飼養工作和籠舍清掃工作以外,還需要做安全隱患檢查、日常圈舍巡護等工作。
對于初入職場的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的節奏與學習的節奏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在熟悉工作的內容以外,還需要熟悉和老師、伙伴相處的節奏。
Q:你認為動物的魅力在哪里?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力量?
A:我覺得動物的魅力不僅僅是存在于觀賞或者科普的價值,更多的是動物本身就是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伙伴和鄰居。我們都應該和諧相處于這個地球上,在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上,只有所有動物能夠和諧相處,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生,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美好。
Q: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熊貓的心情是怎樣的?現在的感受呢?
A: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大熊貓,我的心情非常激動,而且非常緊張,因為我不確定大熊貓對我的態度和反應是怎么樣的。我對大熊貓目前擁有的新的認知就是它們在野外環境當中能夠生活得很好,在圈養環境下同樣能夠生活得非常好,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矛盾。
Q:與大熊貓之間有什么特別的瞬間嗎?
A:我剛剛來到圈舍的時候,大熊貓幼崽對我不太熟悉。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呼喚它們的名字,讓它們跟著我們去喝盆盆奶,我嘗試著叫了一下熊貓幼崽,它真的聽到了我的呼喚并且跟著我走。我感覺到我有被它們認可和信任的感覺,那個瞬間對于我來說是特別開心的。
Q:面對“畢業”這個人生節點時,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A: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人生又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必須要做出自己的新抉擇,這個抉擇很有可能是未來的生活、工作的一個伏筆和奠基。所以我既期待又緊張,對于這種不確定性感到猶豫和糾結,但又充滿期待。
Q:你認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思考人生,和在辦公室思考人生有什么區別?
A:人就是應該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生活、工作和學習,在大自然當中思考問題,思路會更加清晰,因為你的眼睛能看到的人、事、物都是不一樣的,在山水之間,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和獨特的靈感。
Q:有沒有你堅持得非常久,看上去很簡單卻給了你很大改變的事情?
A:馬拉松是我堅持得特別久的一項運動,并且對于我自己有非常大的改變,在接觸了馬拉松之后,我堅持著跑步和運動的習慣,這讓我的生活節奏,包括性格、氣質以及身體狀態都變得更好了。
Q:你對未來前進的方向是否明晰?
A:我對自己的未來道路還算比較明晰,在未來我希望能堅持自己對于野生動物的關注和喜愛,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家鄉的相關事業當中去。此外,我還會保持自己熱愛自然、動物、旅行以及運動的生活節奏。
Q:截至今日,你覺得這次的經歷教會了你什么?
A:這一次的經歷在不同方面對我都有非常大的啟發。在學習科研方面,讓我了解了大熊貓保護事業,包括飼養、繁育、野培以及野外保護的全過程,讓我對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有了新的思考。在生活方面,我了解了與工作伙伴、老師相處的節奏和方式。最后是對于動物與自然,或者說對于大熊貓,我擁有了關注、思考、熱愛和保護它們的新角度。動物是屬于自然的,它們最后應該回到它們最大的家:大自然。希望我們所有對于大熊貓保護的努力,都能夠切切實實地為這個種群的恢復保護做出貢獻。
“我的心情如同被溫暖的陽光輕輕擁抱,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激動。”這是馬余英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熊貓的真實感受。而讓大熊貓鑫鑫回窩,成了她熊貓飼養員實習經歷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從開始害怕鑫鑫不信任、難以建立情感聯系,到堅持不懈最終等到了鑫鑫的回應,這看似漫長的時間,也讓她開始確信“萬物有靈”。
認知的轉變,讓她對熊貓產生了更多的敬意與責任感,同時,她也袒露:“每一次與熊貓的近距離接觸,都仿佛是與大自然的一次深刻對話,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彩世界。”從校園到走上工作崗位,短暫的實習經歷讓她意識到“書本上的知識只是基礎,真正的學習和成長來自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學海無涯,走出書本,與自然對話,是馬余英丈量夢想的開始。
Q:是什么驅使你加入《熊貓一家人》這檔節目,并成為一名熊貓飼養員?
A:我第一次看到大熊貓時就對飼養員這份工作很感興趣,感覺熊貓飼養員是一個很幸福的職業,每天都可以和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接觸,會好奇和羨慕他們與大熊貓的親密互動。后面上了大學進行專業見習,再見大熊貓則以一個更為專業的角度去看它,會關注熊貓飼養員的門檻是什么。由于從小就很羨慕飼養員和大熊貓的那種親密互動,也因此對于熊貓飼養員的具體工作產生了好奇,所以特別想切身體驗一下這份工作。
Q:最初對于熊貓飼養員這份工作的理解是怎樣的?實際上呢?初入職場的你正在面對哪些新的挑戰?
A:最初我認為熊貓飼養員的工作只需要每天做好大熊貓的正常飼養就可以了,比如給大熊貓喂窩窩頭、胡蘿卜、竹筍……但當我第一天接觸到這份工作時,從早上一進圈舍就要井井有條地完成外舍、內舍的打掃,在打掃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它的糞便有沒有異樣,比如注意看大熊貓是否排黏、糞便上面是否有蛔蟲,每天收集的糞便也要進行稱重記錄,通過這些現象和數據來判斷大熊貓的身體狀況;還要給它挑選竹子,為了減少大熊貓牙口的磨損,要把竹子摔破;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就是給熊貓進行飼喂,每天窩窩頭、胡蘿卜、竹筍、鈣片、維生素等,都有標準,這些飼養員都要進行詳細的記錄。
初入職場的我,新的挑戰就是要記清楚每只大熊貓每天的投喂量,還有就是打掃外舍需要把外舍的所有糞便都收集起來,這一項需要特別細心,要把外舍每個角落都巡視一遍。
Q:你認為大熊貓的魅力在哪里?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力量?
A:大熊貓那憨態可掬的模樣,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田。它們不僅擁有自然界賦予的獨特美感,更承載著生態平衡的重任,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我認為它們給予人類的力量,首先是對生命多樣性的敬畏與保護意識的覺醒。每一只大熊貓的存在,都是對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見證,激發著人們去關注、去珍惜每一個生命體。此外,大熊貓的保護歷程也展現了“熊貓人”面對挑戰時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從瀕危到逐漸復蘇,大熊貓的故事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也要堅持信念、尋找希望。
Q: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熊貓的心情是怎樣的?現在的感受呢?
A: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熊貓,我的心情如同被溫暖的陽光輕輕擁抱,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激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月的實習工作結束,我對熊貓的認知也越發深刻。除了它們可愛的外表,我更了解到它們作為瀕危物種所面臨的生存挑戰,以及保護它們對于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種認知的轉變,讓我對熊貓產生了更多的敬意與責任感。同時,每一次與熊貓的近距離接觸,都仿佛是與大自然的一次深刻對話,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彩世界。
Q:與大熊貓之間有什么特別的瞬間嗎?
A:當我第一次叫回大熊貓鑫鑫的時候,心情特別激動和開心,并且感覺特別有成就感,那一瞬間讓我覺得每天工作的疲憊感都煙消云散,做什么都值得了。就是這么一瞬間,讓我覺得我與鑫鑫的感情又近了一步,它對我的行為有了反應,也就是那么一瞬間讓我覺得人與動物之間有了特殊的情感羈絆。
Q:面對“畢業”這個人生節點時,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A:這個階段仿佛是一道門檻,跨過去之后,我發現自己從一個熟悉的環境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挑戰的世界。我開始意識到,書本上的知識只是基礎,真正的學習和成長來自實踐中的不斷探索。
Q:你認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思考人生,和在辦公室思考人生有什么區別?
A:在大自然中思考人生與在辦公室內有著鮮明的對比。大自然以其寧靜、開闊和生機勃勃的環境,為思考提供了無拘無束的空間,使人心境平和,思緒更加自由奔放。在這里,人們往往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自然的偉大,從而激發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感悟。相比之下,辦公室作為工作場所,氛圍較為嚴肅,人們的注意力常被具體任務和日常事務占據。在這種環境下思考人生,可能會受到諸多干擾,導致思考變得更為實際和具體,缺乏了一些超脫和寬廣的視角。
Q:有沒有你堅持得非常久,看上去很簡單卻給了你很大改變的事情?
A:在飼養大熊貓的過程中,為了可以成功地把大熊貓鑫鑫叫回內舍,我每天在愛心飼喂、打掃圈舍的時候都會時不時地叫鑫鑫的名字,不厭其煩地叫它,讓它熟悉我的聲音,知道我在它身邊,讓它感覺到我對它的喜歡,這件事情我做了很久;同時,我每天都很期待鑫鑫能夠聽見我的呼喚。最開始我一直在擔心,鑫鑫會不會對我愛答不理、會不會不信任我,會不會我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像老師一樣與它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聯系,但是因為我的堅持,終于等到了鑫鑫對我的回應,讓我確信了“萬物有靈”這一觀點。
Q:你對未來前進的方向是否明晰?
A:這次經歷讓我堅定了自己之后考研的決心,只有通過考研,我才有機會去從事我小時候向往的這份職業。哪怕在之后我沒能實現這個目標,我也會通過從事教育工作,為學生傳遞這份職業的神圣,并講述熊貓背后那群無私奉獻的“熊貓人”的故事。
Q:截至今日,你覺得這次的經歷教會了你什么?
A:經過熊貓飼養員的實習,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獨特魅力和背后所承載的責任。這段經歷教會了我細心與耐心的重要性,因為照顧大熊貓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它們的飲食、健康到生活環境,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視。我學會了如何觀察它們的行為習性,以此來判斷它們的情緒和身體狀況,這讓我更加懂得了如何與動物建立信任和親近感。同時,這次實習也讓我意識到了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大熊貓作為國寶,它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我更加明白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以及我們每個人在保護地球家園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這段經歷還鍛煉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適應能力。在飼養團隊中,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共同解決問題,以確保大熊貓得到最好的照顧。總之,這次熊貓飼養員的實習是一次寶貴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它不僅讓我更加熱愛動物,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動力。
策劃&執行/蘇琦
撰文/Charlie
圖片/均由《熊貓一家人》節目組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