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 2024 Visiting Artist:Xu Zhen
吉本崗2024訪問藝術家:徐震
近20年后,徐震受吉本崗藝術中心邀請,重返西藏。不同于以往的訪問藝術家用腳步丈量土地,此次徐震選擇了特殊的路徑進藏。
一種與眾不同的研究方法。基于信息和數據中的西藏,徐震得到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地形”及“地平線”。其中既包括了搜索引擎呈現的岡仁波齊、“千佛崖”、大眾文化中的西藏剪影,也有行星視角呈現的青藏山脈。從時間和空間、化石到太空,徐震在數據中,用全新的的方式“觀看”西藏。
這一切以中國畫——這一帶有東方立場的媒介展示出來。
在數據中進藏,徐震的山水并不是閑情逸致,而是要剝去層疊在西藏之上的東方主義想象——“全球包漿”,找到青藏高原的最深處的“靈光”。
岡仁波齊:蒼穹的圣祇
中國西藏因其地理、人文特點,素來受到全球學者、旅行者矚目。自上世紀以來,藏學成為全球熱門的人文學科。尤其在西方,西藏已然被當作“一個后現代的烏托邦,一個脫離物質現實的、理想的精神世界”。這一點亦體現在了在岡仁波齊這座神秘的山峰上。在西方世界,岡仁波齊被譽稱為“東方的金字塔”、“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從世界各地慕名前來一睹神山真容。其中,印度人稱這座山為凱拉斯(Kailash),認定這里是眾水之源,日月星辰以此為軸心往復環繞,各行其道。
通過數字光纜,藝術家抵達塔爾欽縣城,仰望海拔6656米的圣山岡仁波齊,將自己的視野幻化為搜索引擎的界面,想象岡仁波齊在不同時代、借助不同媒介的目光注視之下所呈現的模樣。
點擊圖片查看“岡仁波齊”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岡仁波齊”關聯結果
從地質學角度上來看,岡仁波齊峰誕生于1700萬年之前,當時山峰所在的地區還處在很低的海拔,大約在2000米左右,有很多植物生長。直至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與古歐亞板塊發生碰撞,青藏高原海拔迅速提升,岡仁波齊也因受大斷裂影響,成為了形似金字塔的斷塊山,進而在幾百萬年后被西方人形容為“東方的金字塔”。
岡仁波齊峰北面
作為極具神話色彩的朝圣地,岡仁波齊體現了一種與數字表現的現實本質相悖的形而上意義,引發了藝術家關于神圣符號在數字時代的重構與異化思考。
青藏化石:藏地自然與精神的交響
人類何時登上青藏高原和如何適應高原環境,一直是古人類學界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重點。上世紀80年代,在青藏高原東北處的甘南州夏河縣,一位僧侶無意間撿到了一塊奇特的骨頭,形狀顯示可能是人類下頜骨,上面還有兩顆牙齒,但重似石頭,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關注。
人類下頜骨化石
新世紀以來,隨著考古研究視野和技術的不斷開拓,這塊“石頭”最終經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鑒定確認為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歷史,在此之前,青藏高原有明確記錄的人類遺址最早只能溯源到1.5萬年前。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亦入選了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點擊圖片查看“西藏化石”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西藏化石”關聯結果
西藏地區出土的化石不僅僅是科學奇觀,更是西藏精神景觀的一部分,它們講述著地球的歷史與?物的演變,也講述著遠古以來?類與神靈世界的相遇,讓藝術家深切感到?然與?命的緊密相連。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張?在此凝結,甚?化解,關于深層時間的思考也隨之在新的層?上展開。
千佛唐卡:東西方網格的脈動
由青藏化石調研引發的關于時間、自然史與人類文明史的思考,讓藝術家轉向更具象的藝術文化交流及文化掠奪現實歷史探索。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徐震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活躍于全球藝術舞臺,持續探討文化認同、全球化等主題。豐富的海外展覽、藝術交流經驗讓藝術家深諳西藏文物流向西方博物館是一個復雜的殖民和后殖民歷史過程,也是一種文化暴力——西藏文物被從原始背景中剝離出來,并根據西方的敘事和價值觀重新定義。這些文物大量出現在西方博物館中,證明著歷史上東西方互動中不平等的權力關系。
公元5-7世紀,藏傳佛教在雪域高原初興,隨著大量佛教寺院的營建,佛造像的需求達到了一個高峰,進而促進了西藏造像藝術的產生。至明清時期,藏傳佛造像、唐卡繪畫等宗教藝術已遍布中華大地,當時存有相當數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 是藏地歷代高僧大德、眾多藝僧、民間藝人親自參與創作、奇跡般地留給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點擊圖片查看“吉崩崗拉康”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吉崩崗拉康”相關結果
但也正是同一時期,西方帝國主義開始覬覦西藏的版圖,大舉入侵西藏。大部分珍貴的西藏文物被損毀或因此流向了西方國家。吉本崗藝術中心原建筑吉崩崗拉康恰是19世紀下半葉為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入侵而建,這段歷史也為藝術家的研究進行了重要文本補充。
大量搜索、調研了西藏文物及藝術品的流向歷程后,藝術家將目光聚焦在珍藏著千佛唐卡這一宗教藝術的瑰寶的兩座美術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以西藏地區藝術品的豐富收藏聞名魯賓藝術博物館 (Rubin Museum of Art)。當下的每個人隨時可以在網上搜索和訪問到這些偉大的文明和神圣物品。這種超級便利性帶來了其表現對象和內容失去神秘感的現實,令藝術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點擊圖片查看“西藏佛像”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西藏佛像”關聯結果
數據的超級便利性,如同親臨各大寺廟和遺址。唐卡繪畫上的千尊佛像,以其細致的網格狀結構,展現了佛教宇宙觀的深邃與宏偉。這種結構深深植根于精神性和傳統宗教的框架。每個佛像的位置都有特定的意圖,代表著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亦是宇宙秩序和精神連貫性的代表。
Google搜索產生的網格讓人想起唐卡繪畫的第一步——造像度量。但搜索結果的網格均質、扁平,最終指向點擊率和廣告——消費主義的結果,明顯不再是一種“神圣圖像”。這種差異顯示了從結構明確的宗教秩序向更混亂、更世俗的表現的轉變。同時,數字佛像在以世俗、商品化的形式呈現時被轉移了其原有的精神意義。這種反差與矛盾使藝術家聯想到了數字時代圖像的隨機性和碎?化,以及地域文化精神符號的商品化和標準化。在數字時代,網格既可以是精神沉思的手段,也可以是組織信息的?具,個中張力連接著歷史與當下。
西方幻想中的西藏
《丁丁歷險記》的漫畫繪本初本發行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其因內容幽默,輔以科學幻想,同時倡導反戰、和平和人道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家喻戶曉。在其作者埃爾熱與中國著名雕塑家張充仁相識時,《丁丁歷險記》已發行至第五部。埃爾熱向張充仁表達了希望讓丁丁到中國去“游歷”的愿想,但他卻找不到關于中國的最新圖像和文字資料——在當時的大部分西方民眾眼中,中國人野蠻好斗,男人留著長辮子,女人纏著小腳,這似乎與中國的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因此張充仁向埃爾熱承諾:“我會把當前中國發生的和我所知道的、想到的事,一樁樁講給你聽。”當時的張充仁感到一種沉重的責任感,并在日記中寫道:“要讓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國,這比我學美術更重要。”
1934年,在張充仁的協助下,作者埃爾熱創作了首部以中日戰爭為背景的丁丁歷險記中國篇作品《藍蓮花》,并在繪畫中結合了中國的白描技法。這部作品的快速走紅也使埃爾熱徹底破除了西方人對其他文明的偏見,開始以一顆平等開放的心態來描繪其他文明。
點擊圖片查看“丁丁在西藏”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丁丁在西藏”關聯結果
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后,埃爾熱就與好友張充仁失去了聯系。為了寄托思念,他拿起畫筆創作了《丁丁在西藏》,講述了丁丁去西藏尋找“中國張”的故事。至今,在?利時埃爾熱博物館內,巨幅《丁丁在西藏》的內頁畫面仍被擺放在醒目的位置。
埃爾熱失去了張充仁進行中國文化及學術背書、自主創作的這部西藏冒險故事,盡管也描繪出了一定的西藏文化符號及特色,但那依然是?個??視覺語?和視?下的?藏。如何打破這種?化迷戀的敘事框架,讓東???化在融合中共存、甚?共同冒險,在全球任何地?想象?個?化混雜的?藏?是藝術家對丁丁故事的追問。
禪畫:用東方藝術打破文化交流壁壘
埃爾熱與張充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亦讓藝術家對東西方文化流動、西方世界對西藏印象的變化產生了好奇。經橫向史料檢索整合,在《丁丁在西藏》創作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交流實際上相當密集,中國禪宗文化和藝術結合的產物——禪畫,更實在這一時期通過日本禪師的弘法進入了西方人的視野,對西方社會的文化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直接導致了美國現代藝術思想的產生。
點擊圖片查看“禪畫”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禪畫”關聯結果
再向前探索,中國的禪畫早在宋元時期就傳入日本,并影響了日本的禪畫。中國畫家牧溪在其中產生的影響尤為深遠,他的作品成為許多日本禪畫家的靈感來源。而日本禪畫中的禪宗美學的一些元素,比如簡潔,自然,通過微妙的視覺線索傳達情感。已經對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甚至包括日本的動畫和漫畫。這種文化的流動性啟發了藝術家對于禪畫在當代世界,對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變動的思考。
末日電影:香格里拉式的神話西藏形象
藝術家對文化流動的探索并不只局限于世界和西藏的歷史以及傳統藝術作品。仔細探究,文化的全球化流動脈絡在影視作品中也有所體現。2009年,德國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制作的電影《2012》橫空出世,一躍成為近十年間全球票房最高的世界末日電影?。在官方發布的電影海報中,搜索曝光量最高的一個版本與西藏有著密切的關聯:一位西藏僧人站立在山頂,安然地面對撲面而來的巨大洪流。在具體的電影情節中,當海浪越過西藏雪山逼近絨布寺時,盤坐在山頂的老喇嘛從容地敲響了最后的鐘聲。鏡頭隨之推移,滔滔巨浪瞬間淹沒了山頂的寺廟,汪洋覆蓋喜瑪拉雅山脈,億萬人的生命瞬間消亡。
點擊圖片查看“電影2012”搜索結果
Google搜索“電影2012”關聯結果
搜索頁面反復出現的極具弗里德里希浪漫主義風格的海報、以西藏作為末日故事的終點——在二十一世紀,西藏仍在西方殖民視角與視覺語言下被不斷浪漫化與理想主義化。時隔五年,在嶄新的環境和先進的技術不斷發展的全球化世界,關于西藏的文化符號發生了何種變化?這是藝術家在影視圖像的西藏碎片式探索中產生的新的思考。
重塑西方視角的西藏
早在2005年,徐震便創作了首件與西藏有關的作品《8848-1.86》。在作品中,藝術家聲稱自己在隊友的協助下鋸下了珠穆朗瑪峰頂的1.86米——這是他的身高。展覽的現場,他虛擬了攀登珠峰的過程,擺放著登山的工具、材料等,同時循環播放著他們鋸頂的“紀錄片”,將人類置于自然和信仰之上,以荒誕、反諷的姿態有力回擊了西方“精神殖民”,引發廣泛關注。
近二十載過后的西藏的文化考察之旅,于徐震而言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與文化的“重塑”旅程。在當下,應該如何再去回擊全球化下西方對西藏的“精神殖民”?藝術家在層層迭代的文化符號和媒介中抽絲剝繭,重新思考西方文化認知關系的互動,探尋人類文明的深層連接。試圖在全新的西藏“觀看”中,解剖西方世界關于西藏的神秘主義和東方主義想象,并通過本土視角、中國媒介重新書寫全球化下的西藏。
徐震
Xu Zhen
藝術家、策劃人、沒頂公司創始人。1977年出生,工作和生活于中國上海。
徐震 2004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最佳藝術家”獎項,并作為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參加了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主題展,徐震的創作非常廣泛,包括裝置、攝影、影像和行為等。
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雙年展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01,200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4)、國際攝影中心(2004)、日本森美術館(200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2006)、英國泰特利物浦美術館(2007)、英國海沃德畫廊(2012)、里昂雙年展(2013)、紐約軍械庫展覽(2014)、上海龍美術館(2015)、卡塔爾Al Riwaq藝術中心(2016)、悉尼雙年展(2016)、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2017)、沙迦雙年展(2019)、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澳大利亞堪培拉國立美術館(2020)、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2024)等。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周力:四季”延期公告
西藏以西,千年守望者騎青馬而來
“西藏老字號”喀瓦堅,故事不止30年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