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苦”硬吃的騰沖人
在騰沖這片氣候多變、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孕育了當地人獨特的飲食文化與偏好。
隨著季節的更迭,騰沖人的味蕾也悄然變化,展現出一種順應自然、善于調和的智慧。提及騰沖人的“吃苦”藝術,實則是一種對食物深刻理解的體現,以及在炎熱季節中尋求身心平衡的巧妙方式。
八月的騰沖,空氣中彌漫著燥熱與沉悶,騰沖人便巧妙地運用苦味食材,如苦瓜、苦子果、棕包米等,不僅因為它們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更因這些食材能激發味蕾的新體驗,為炎熱的天氣帶來一絲絲清涼與寧靜。
苦瓜/山苦瓜
苦瓜,作為騰沖人餐桌上的明星食材,其獨特的苦味中蘊含著絲絲甘甜,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炎熱天氣準備的一劑清涼劑。
騰沖人巧妙地將其切片、炒制或燉湯,不僅保留了苦瓜的清新口感,還通過與其他食材的巧妙搭配,如與雞蛋、肉片同炒,或是與排骨一同慢燉成湯,讓這道菜肴在解暑的同時,也滿足了味蕾的多重享受。苦瓜的苦澀,在騰沖人的巧手下,化作了悶熱天氣里的一抹清新與愜意。
八月騰沖的山里,山苦瓜悄然成熟,成為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一份獨特而珍貴的禮物。山苦瓜的果實,形態上或許不如苦瓜那般修長勻稱,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苦子果
談及騰沖的另一苦味食材,人們能想到的還有苦子果。其獨特的苦味,讓騰沖人巧思妙想,以酸味為媒,巧妙地平衡了這股濃郁之苦。
先將苦子果細心切片,隨后以清水泡洗,帶走部分苦澀,接著,放入酸筍這一靈魂配料與之調味,不管是煮湯還是爆炒,都能中和苦子果過度的苦味,更在湯液中編織出一曲苦中帶酸、酸后回甘的味覺交響樂。
棕包米
騰沖溫潤的氣候、獨特的地理環境生長出苦中回甜,肉質清脆的棕包米,配以騰沖人的智慧造就了獨特的棕包炒肉。
將棕包剝去外皮,洗凈切絲,配鮮肉、胡蘿卜絲、臘腌菜、干椒一并炒熟,色香味俱全。
刺五加
刺五加,騰沖田間地里園邊,隨處可見它的身影,不同于一般野菜,刺五加屬于食藥兩用的高質量野菜,人們多在春天采摘其嫩芽食用,具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
刺五加味道獨特,騰沖人多以涼拌為主,入口的一瞬間,你會嘗到有一絲苦味,咀嚼過后回甘,滿嘴清新的氣息,令人回味無窮。
牛苦撒
牛苦撒,其名雖含“苦”字,實則是一種苦中帶甘、回味無窮的絕妙滋味。其主要原料取自牛腸(靠近盲腸的部分)里的半草半消化物和膽汁胃液熬煮成苦水作為基底,拌上生牛肉不斷捶打制成的肉糜,再加上韭菜、芫荽、小米辣,就成了苦撒撇的蘸水。
蘸食米線、烤牛肝、烤牛干巴和蔬菜等,送到口中,一瞬間,鮮中帶微苦,微苦含香甜的味道就俘獲了味蕾。
苦蕎粑粑
《本草綱目》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實腸胃,益力氣,續精神,刮耳目,能練五臟滓穢,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通風。”騰沖地處西南,境內高山地區一帶多為種植,猶以猴橋、固東、滇灘、明光四鎮種植較廣。
苦蕎粑粑,顧名思義,用苦蕎面粉做成的粑粑。火燒蕎粑粑,是與騰沖雨季最配的食物。食之清涼爽口、松軟,氣味清香怡人。
銀杏果
秋天的銀杏,便是這個時節誘人的味道。銀杏俗稱白果,是中國著名的干果之一,其味融合甘、苦、澀三絕。
騰沖銀杏村的銀杏果因長在火山灰上,味軟糯,剝開后色澤鮮綠如翡翠。銀杏果的吃法有多種,可煮、炒、蒸、燉、燒等10余種烹飪方式制成各種美食。
茶葉
騰沖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種茶歷史悠久,高黎貢山至今還保留著上萬畝古茶樹群落,據考證樹齡已逾千年。
騰沖茶在茶界中以其獨特的韻味與卓越的品質著稱。細酌騰沖茶,其口感溫潤細膩,如同山間清泉般爽口宜人,香氣則濃郁而悠長,令人心曠神怡。越是細細品味,越能感受到那份由苦轉甘、愈發甘甜的獨特韻味,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在騰沖的餐桌上,這些苦味食材被巧妙地融入到各式菜肴中,無論是涼拌苦瓜的清新爽口,還是銀杏果燉湯的溫潤滋補,亦或是那一杯解暑的綠茶,都讓人在品嘗之余,感受到騰沖人對生活細節的講究與熱愛。
因此,騰沖人的“吃苦”,不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它讓人們在自然的饋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與滿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