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節(jié)前夕,何煒大使率領使館館員、在越中資企業(yè)代表、文化新聞機構人員以及留學生代表,前往河內嘉林中國烈士陵園進行祭掃活動。越中友協(xié)副主席阮榮光等友好人士也一同參加。
此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高炮第六十三師援越抗美老兵、軍旅作家《秘密出兵》的作者梅孝斌,以及九江市紅色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回珠江,于2025年4月11日帶領援越抗美老兵、烈屬親屬和文藝工作者組成訪問團赴越訪問。全團共四十四人,來自八省十四市,包括九江、南昌、大余、鷹潭、武穴、太原、濟南、襄陽、上海、興化、蘇州、諸暨、廣州、深圳等地,開啟了一場中越友好、銘記歷史、緬懷英烈之旅。
訪問團成員在中越邊境往返出入境時,雙方口岸都為老兵開辟了快捷通道。在友誼關前,全體團員面朝北方,就像當年老兵跨出國門時一樣,齊聲高呼:“祖國萬歲!祖國萬歲!祖國萬歲!”這赤子之聲在友誼關上空久久回蕩。在前往諒山的途中,公路兩旁中越兩國的紅旗迎風飄揚,用中越兩國文字書寫的“長期穩(wěn)定 面向未來 睦鄰友好 全面合作”的紅色橫幅,在郁郁蔥蔥的綠蔭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
中越友好
諒山是訪問團此行的第一站。諒山旅游與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迎接了訪問團,并向訪問團贈送了鮮花,訪問團則回贈了書法作品。4月11日,河內時間19點,訪問團抵達下龍市,與下龍市退伍軍人委員會共同舉辦了聯(lián)歡晚宴。下龍市退伍軍人委員會主任致歡迎辭,他感謝中國人民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斗爭中所給予的支持,并表示越南人民永遠感恩為越南人民流血犧牲的中國軍人和烈士的親人。
梅孝斌團長致答謝辭,他說:“我是高炮六十三師援越抗美老兵,1965年8月1日,高炮六十三師是首批入越的高炮部隊,我們擔負著友誼關至河內的防空作戰(zhàn)任務,諒山、克夫、宋化、外蘇等地都留下了我們戰(zhàn)斗的足跡。‘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祝愿中越友誼萬古長青。”
訪問團還向下龍市退伍軍人協(xié)會贈送了書法作品——“同飲一江水 越中情誼深”。86歲高齡的援越抗美6支隊老兵、湖北省版畫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手指畫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王友華現(xiàn)場作畫,并將國畫《竹》贈送給下龍市退伍軍人協(xié)會。
在璀璨燈光的映照下,賓客們品嘗著美味佳肴,觥籌交錯間洋溢著歡聲笑語。臺上臺下同聲歌唱、翩翩起舞。“大海航行靠舵手……”“日落西山紅霞飛,戰(zhàn)士打靶把營歸”,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經典歌曲,在國內或許久違,但在異域他鄉(xiāng)卻久久回響。一曲“越南中國山連山,江連江……胡志明,毛澤東”將聯(lián)歡晚會推向高潮,唱出了中越人民友好的心聲,共同祝愿中越友誼世代相傳。
4月14日,訪問團在河內巴亭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之后瞻仰了胡志明陵。14日恰逢星期日,很多中小學生來到巴亭廣場排隊等候,現(xiàn)場人頭攢動,仿佛整個城市的人都聚集在這里。笑容滿面的小學生紛紛向訪問團伸出大拇指,不停地用中文喊著“您好”,還和老兵們合影留念。稍作等待后,越方讓訪問團優(yōu)先進場。隨后,訪問團參觀了胡志明舊居和越南軍事博物館。
銘記歷史
一支隊(鐵道兵二師)入越后,根據中越兩國政府協(xié)議,擔負起了河內至友誼關(簡稱河友線或北線鐵路)搶建“三軌”鐵路的任務。所謂三條軌鐵路,就是在一根枕木上按照米軌軌距和標準軌距(1.435米)鋪設三根鋼軌。
老兵們來到諒山市梅花大橋,此橋長143.2米。年事已高的老兵們先后走上梅花橋,凝視著橋下悠悠流水,波光粼粼,伴著輕柔的潺潺聲流向遠方,讓人沉醉其中。之后,老兵們又在三軌鐵路上緩緩前行,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1967年8月13日7時,美軍先后出動數百架轟炸機,對9團防區(qū)的11個目標進行轟炸,梅花大橋被炸斷。12連一個班奉命奔赴現(xiàn)場搶修,在進行現(xiàn)場清理時,水中一枚定時彈突然爆炸,班長等七位戰(zhàn)友不幸犧牲,多名戰(zhàn)士光榮負傷。但傷亡并沒有嚇倒英雄援越抗美老戰(zhàn)士,他們盡快搶救了負傷的戰(zhàn)友,打撈了犧牲烈士的遺體,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
14日凌晨,數批敵機又趁著濃霧的掩護,對搶修大橋的人員進行偷襲,正在水中作業(yè)的11名戰(zhàn)士全部壯烈犧牲,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奇窮河。一位老兵流著淚水,虔誠地雙手捧著鮮花放在三軌上。
諒山三清洞,時過境遷,舊貌換新顏。如今已成為道教旅游圣地,山勢巍峨、植被蔥郁。走進洞內,氛圍寧靜,越往里走越幽深,光線昏暗,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誰能想到,援越抗美輪戰(zhàn)部隊指揮官就是在這偌大的山洞中下達一道道向敵機開火的命令,又是從這里向祖國人民頻頻傳出捷報。援越老兵重返戰(zhàn)地,讓古稀之年的老兵們難以忘懷,那是一段曾經付出鮮血、青春,為之刻骨銘心的激情歲月,是一段關于生命、友誼和戰(zhàn)爭的回憶。是32萬中華熱血男兒,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越人民友誼的華章。
緬懷英烈
4月14日,訪問團來到安沛安平鎮(zhèn)朗達烈士陵園祭祀援越抗美英烈。高炮63師607團、67師、65師、64師曾經戰(zhàn)斗在安沛地區(qū),朗達烈士陵園共安葬援越抗美烈士132位,其中有九位是九江烈士。訪問團團員、山東濟南的陳田俊是67師陳心良的女兒,她等待了59年,第一次給父親上香磕頭,圓了為父親掃墓的夢。高炮六十三師607團黃永龍烈士的妹妹黃繼紅、蘭海平的兒子蘭鴻已多次來到朗達烈士陵園。同一天犧牲的戰(zhàn)友有28位。
1966年5月31日,美軍出動100多架F - 105對安沛地區(qū)高炮六十七師619團四連、高炮六十三師607團五連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兩個連隊全體指戰(zhàn)員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zhàn)斗精神,浴血奮戰(zhàn)3個多小時。619團四連負傷官兵百余人,連長桑家貴等21名戰(zhàn)友英勇犧牲;607團五連負傷官兵46人,7位戰(zhàn)友英勇犧牲。激烈的戰(zhàn)斗歷時3個多小時,共擊落敵機16架,擊傷10架,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打出了國威軍威。中國軍人在越南安沛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一個血紅的日子——“5·31”。
戰(zhàn)斗結束后,中央軍委予以通報嘉獎,嘉獎令指出:“5月31日這一仗打得很英勇、很頑強、很出色,是我高炮入越作戰(zhàn)以來戰(zhàn)果最大的一次戰(zhàn)斗……特予以通報嘉獎”。昆明軍區(qū)也頒發(fā)了嘉獎令:607團五連集體一等功,黃永龍、蘭海平、林阿雨、梁肇年四人榮獲一等功。
祭祀活動開始,團員們在朗達烈士陵園排好隊,在領隊李亮的主持下,老兵烈屬抬著花圈拾級而上,將六個大花圈放置在主碑前。老兵、烈屬貢上水果、香燭、酒水,在低沉的哀樂聲中向烈士默哀,團長梅孝斌宣讀《祭文》:
“拂去硝煙塵灰,迎來和風輕雷。四十余載春秋,今又桃紅柳翠。
夢中幾度縈回,唯見昔日墳堆。揮淚祭祀英烈,聚首越南安沛。
天幕低垂,萬籟同悲,紅河嗚咽,青山拜跪。
烈士們的名字將與天地永存,烈士們的音容將為日月增輝。
戰(zhàn)友們啊,我們活著的,終其一生,無怨無悔。
祖國人民啊,該怎樣向烈士告慰,只請記住:
安葬在這塊土地上每一位中國烈士的墓位。
讓歷史告訴未來,讓忠魂告訴后輩,
是援越抗美戰(zhàn)士的鮮血和生命,
鑄就了中越人民友誼的豐碑!
親愛的援越抗美烈士們,安息吧!”
祭祀儀式完畢,老兵、烈屬為烈士掃墓。
結束語
雖然如今硝煙已經散去,但援越抗美老兵和烈士親屬自費跨國祭祀戰(zhàn)友和親人。自2004年開始,年年都有援越抗美老兵多批多次組團掃墓,20余年來,這雖然是一個特殊的民間群體活動,但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細流,必將匯聚成中越人民友好交往的奔涌長河。(文/梅孝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