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末代皇帝溥儀被特赦。對于曾犯下大錯的溥儀來說,他沒想過自己居然還有重獲自由的一天。
溥儀十分興奮,他以新中國公民的身份,重新打量著這個曾經屬于他的國家。溥儀不得不承認,我黨確實比他治理國家要強得多。
溥儀出獄之后,黨中央非常關心他的生活。尤其是得知他和妻子離婚了,如今孑然一身的時候,毛主席勸他重新找一個。
可誰都沒想到,溥儀重新找的這個妻子,會在后來鬧出那么大的事。
溥儀的妻子鬧出了什么事?她為什么要鬧事?
積極改造,終被特赦
溥儀是在1945年被抓的,但卻不是被我黨抓住的。他也不是被國民黨抓住的,他是被蘇聯紅軍抓住的。
1945年,蘇聯根據波茨坦條約出兵東北,一舉擊潰了日本關東軍。當時同樣在東北的,還有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
作為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自然也跑不掉。不過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溥儀在蘇聯得到的待遇還算不錯。
溥儀覺得,這是蘇聯人忌憚自己皇帝的身份。他認為蘇聯人和粗魯的日本人不一樣,他們對自己更加尊敬,自己可以去蘇聯避難。
不得不說,溥儀的想法過于天真了。蘇聯對他態度確實不錯,沒有對待日本人那樣粗暴,但這是建立在溥儀是中國人的基礎上。
蘇聯希望溥儀能在軍事法庭上作證,將日本這些戰爭罪犯統統判死刑。作為和日軍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溥儀很清楚日軍做的事情有多么天怒人怨。
溥儀也清楚自己的作用,他也很配合蘇聯人的審訊。溥儀以為自己這么配合,蘇聯肯定很樂意收留自己的。
沒想到蘇聯紅軍撤走之后,他就被關進了旅順戰犯管理所。在戰犯管理所的日子,是溥儀過得最煎熬的時候。
因為他害怕,他知道自己是日本人的幫兇,他怕國內的人要殺他。他想說自己是被日本人脅迫的,可又覺得大家都知道,他是一開始主動投靠日本人的。
再加上身份地位的轉變,溥儀整日惶惶,生怕什么時候自己就被提審到軍事法庭上判死刑了。
不過對于溥儀來說,最艱難的還是在戰犯管理所的生活。作為一個皇帝,溥儀前半生過得都是錦衣玉食,仆從成群的日子。
如今一朝淪為階下囚,溥儀連生存下去都是問題。溥儀剛被關進監獄的時候,他甚至連獨立吃飯都不會。
剛被關進監獄的溥儀就像個巨嬰,什么事都得讓人伺候他。可他畢竟是來改造的,不是來監獄當皇帝的。
工作人員不會事無巨細地伺候溥儀,他什么生活技能都要從頭學起。溥儀鬧過,但得到的只是嚴厲的懲罰。
他這時候才恍然想起,自己其實只是一個階下囚而已。他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沒有人會捧著他。
在旅順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溥儀改變最大的日子了。他學會了許多生活技能,變得能獨立生活了。
出獄后專注文史工作
對溥儀來說,出獄就意味著新生。他和前半生徹底割裂,可以開始后半生精彩的生活了。只要他不違法亂紀,國家就永遠會庇護他。
這么多年的改造生涯,也讓溥儀認識到他當初犯了多大的錯誤。我黨愿意重新給他一個機會,他自然是十分感激。
成為文史專員之后,溥儀開始研究自己這么多年的經歷。和其他文史專員相比,溥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他身為清朝皇室的最后血脈,也是唯一活下來的末代皇帝,他知道更多的秘辛以及史料。這對文史專員來說,是很大的優勢。
不過溥儀并沒有藏私,他非常樂意分享這些東西。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了,但溥儀從小生活在皇宮,見識的好東西很多。
從眼界上來說,溥儀是遠超他的同事的。在人生的經歷上,溥儀也比他的同事要豐富得多。
出獄之后的溥儀并沒有逃避自己的過去,他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審視過去,審視那個懦弱膽怯、貪生怕死的自己。
在監獄的時候,溥儀曾經被強制回憶反思自己的罪孽。那時候他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整理成了交代罪證的材料。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溥儀復雜的人生,出版社決定將溥儀的這些自述材料出版。溥儀自然同意,他希望自己的經歷,能讓后來者引以為戒。
但出版社拿到這些材料之后才發現,溥儀的這些材料沒辦法出版,因為溥儀的文筆太差了。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溥儀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起碼要有很高的學歷。但其實并不是,溥儀甚至沒有上過學,他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帝王心術。
皇帝是有太傅的,但太傅所傳授的內容,大多都是四書五經和君子六藝。溥儀不需要科舉,自然也就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
他只需要能識字,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就行了。皇帝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大臣,皇帝本身有沒有文化并沒有關系。
雖然后來溥儀也學習了英文和數學,但都只是粗淺地認識了一點。溥儀沒有精通的學科,只能說不是一個文盲。
所以他寫的材料,完全沒有文學性。為了能順利出版溥儀的自傳,出版社派出了李文達,讓他協助溥儀整理他的自述。
李文達看過溥儀的自述材料之后,發現里面的問題非常多。文章語句混亂,詞不達意就不用說了,最關鍵的是,這份自述只說到了1956年。
溥儀是1959年12月被特赦的,也就是說中間這三年多的時間,溥儀并沒有寫下來。為了補全這本溥儀的自述,李文達開始了漫長的查找資料的過程。
李文達不僅經常找溥儀了解那段日子,他甚至還前往東北實地考察。一些和溥儀有關系的人,李文達也都采訪過。
在李文達的努力下,溥儀自述的初稿終于出來了。但這份初稿,李文達和溥儀并不滿意。為了得到能讓兩人都滿意的稿件,李文達對這份稿件進行了大修。
最終李文達決定,由溥儀向自己口述,自己執筆重新編寫。就這樣,《我的前半生》才能順利出版。
雖然這份稿件是由溥儀口述的,但李文達對其中的修改高達十六萬字。所以這本書在出版的時候,溥儀要求加上李文達的名字。
但這個要求被李文達拒絕了,不過即便如此,溥儀還是給了李文達一半的稿費。
版權衍生的官司
在溥儀剛出獄的時候,毛主席曾經多次和他見過面。對于這位曾經的皇帝的生活,毛主席還是非常關注的。
當得知溥儀一直孤身一人之后,毛主席建議溥儀重新找一個對象。不說別的,起碼有人能陪伴溥儀,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
而且溥儀工資不少,完全能夠養得起一個家。
毛主席的建議,讓溥儀狠狠心動了。在溥儀的前半生里,他似乎從來沒有感受過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
在還是“皇帝”的時候,溥儀曾經有過后宮。他的后宮一共四個人,一后一妃和兩名貴人。
但溥儀的這幾個妃子,大多下場都沒有特別好。皇后病逝在監獄里,死前瘋瘋癲癲的,淑妃和溥儀離婚,最后也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祥貴人更慘,據溥儀所說,祥貴人是被日本人給折磨死的,就是因為溥儀不夠聽話。
只有一個福貴人,在1957年和溥儀離婚之后,過起了安穩平常的日子。
除了祥貴人是溥儀的摯愛之外,溥儀其他的妻子都是政治婚姻。所以對溥儀來說,他早已忘了愛情是什么滋味的。
毛主席讓他重找一個,讓溥儀心中已經熄滅的愛情火花重新燃燒了起來。
在組織的幫助和撮合下,溥儀認識了35歲的李淑賢,并和她墜入了愛河。雖然兩人相差20歲,但溥儀卻像個毛頭小子一樣,小心翼翼表達自己的喜歡。
李淑賢被溥儀的真誠打動了,她決定和溥儀結婚。
此時溥儀只是個普通老百姓,雖然有著不菲的工資,但他花錢同樣大手大腳的。和李淑賢結婚之后,李淑賢教他細水長流,照顧他的生活。
那是溥儀人生最后的五年,也是他最幸福的五年。和李淑賢結婚五年之后,溥儀去世,李淑賢并未改嫁。
但在1983年的時候,因為《末代皇帝》的拍攝,李淑賢開始和李文達爭奪《我的前半生》的版權。
因為李文達將這本書的版權賣掉了,但李淑賢認為,這本書的版權應該是溥儀的,和李文達沒有關系。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就只署了溥儀一個人的名字。但這本書之所以能出版,李文達在其中的貢獻也是很大的。
不過李淑賢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將李文達告上了法庭。法庭判決版權為兩人共有,但李淑賢并不滿意。
她認為這本書的版權和李文達沒有關系,溥儀應該是有獨立版權的。但溥儀在世的時候,就承認這本書是兩人共同的作品,所以法院一時之間無法判決。
直到李文達去世之后,法院才判決著作權是溥儀個人獨有的。李淑賢作為溥儀遺孀,擁有這本書的繼承權。
不過在判決出來一年之后,李淑賢就因為癌癥去世了,只能說是天意弄人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