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與倫理反應
賀敏年 著
一種對日常生活的倫理省察
編輯推薦
維特根斯坦的人生與思想,對20世紀哲學史來說可謂舉足輕重。在邏輯之下,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具有深刻的倫理指向。《維特根斯坦與倫理反應》關注維氏哲學的倫理特質,認為維特根斯坦就邏輯與倫理之間張力的持久運思表明,人的實踐本性植根于某種深沉持久的自我調適,即一種旨在精神與語用、事實與關系、表征與內省等層面獲得深度平衡的內在反應。反應即本質。
作者簡介
賀敏年,甘肅武威人。浙江大學-卑爾根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卑爾根大學維特根斯坦檔案館(WAB)、挪威科學論中心訪問學者,現就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維特根斯坦哲學、當代實踐哲學、哲學語用學等。在《哲學分析》《道德與文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自然辯證法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若干。
內容簡介
維特根斯坦呈現在“感覺-心理”語法探究中的實踐品格,經由經驗之規范秩序的理論擴容,最終深化為現代性話語實踐所依賴的諸生活形式及其倫理表征,后者作為一種“倫理反應”,致力于對日常生活實踐的倫理省察,并從中肩負一種恢復自我理解與重啟人際尊嚴的實踐吁求。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心靈規范的語用確證
第二章
“內在性”與心理批判
第三章
經驗場及其概念運作
第四章
實踐邏輯的客觀性
第五章
實踐反思的倫理限度
第六章
符號場域下的情境認定
第七章
生活形式與倫理反應
附 錄
維特根斯坦著作縮寫列表
后 記
精彩書摘
多年以后,當年邁的證偽大師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回想起發生在 1946 年 10 月 25 日晚劍橋國王學院吉布斯大樓 H3室的那場爭執時,仍能清晰地感覺到那次事件在其智性生涯里所造成的長久隱痛。盡管在大衛·愛德蒙(David Edmonds)筆下,爭執的肇端在種種視角變換下幾近變成 H3 室的“羅生門”,但維特根斯坦高舉火鉗的形象無疑成為最具傳播功能的一刻。對于初登榮殿的波普爾而言,這只是一次鞏固身份的智性較量,但在維特根斯坦那里情況并非如此明朗。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長久以來存續在言說與沉默之間張力的再次顯現,波普爾只是提供了一個外部刺激,而維特根斯坦真正遭遇的依然是那個介于倫理與邏輯之間的陰沉泥淖。緊張與深邃在此共生,它們合力鑄就了一個自主反應的邏輯時刻。問題在于,這種反應究竟意味著什么?
這里觸及一個重要直覺,即言說與沉默的張力不可避免地凸顯在行動與思想的關系中,而平衡張力的方式就立足于對兩者間統一性的探查。那么,產生這一直覺的原點何在?在發生意義上,行動的境遇性和思想的局部性暗示著共同的界限,即某種不可規避的情境依賴。實際上,正是基于這種倫理的促動,所謂“過渡時期”維特根斯坦哲學運思的一個關鍵方面即在于對“感覺—心理”秩序的持續關切。從維特根斯坦在這一時期不斷調整思考方案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顯明感知與陳述、心理與表達、哲學與行動等內容之間的密切關聯始終貫穿于其整個思想活動。事實上,伴隨回歸“現象”與“日常”,有關哲學行動之精神地緣性的覺識促使維特根斯坦從早期關于闡明表達結構的客觀化訴求逐漸轉向對刻畫具體言語實踐的規范性訴求,而邏輯秩序的統一性與單義性則在實踐分析中被具體化為感覺心理秩序的多重性與復雜性。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對于“感覺—心理”秩序的哲學探究密切關聯于感知經驗的日常表達形式,而這種語法聯系與語用規范深刻地依賴于對“內在性”論域的全新審視,他由此揭示出感覺心理秩序的語義特性及其在人際轉換中的規范內涵。鑒于此,這種語法探究就在哲學策略以及相關論域上均實現了某種擴容。概言之,日常感覺經驗僅作為個體心理秩序的特定例示,因此必然吁求對感覺的語法追蹤需超出感知經驗的領域,即由單純的感覺表達式滲透至心理語匯,并深化為對相關心理學概念的詳細探查。借這種語法擴展,維特根斯坦意在澄清一個關鍵要旨:對于心理秩序與生活情境之間關系的理解深刻地依賴于一種植根于語言實踐的規范內涵及其背后的秩序想象。
前言
伴隨紛繁浩渺的引證,循環往復的轉譯,以及難辨虛實的流傳,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未及展露的魅力正在展露隱匿自身的魅力。那些在其手記中俯拾即是,卻無從測度的隱喻、圖像、過渡、轉換、斷語等,無不印證這種理解的晦暗。此外,還有他因充滿張力而極具傳播能量的生活動態。
對于世俗的遵循與擇取總是受制于某種鋪向異質狀態的無形軌跡,步態的矯正難抵稍縱的眩暈,邏輯與倫理的相互侵入促使生活本身最終形變為生活的界限。這一切似乎使得“理解維特根斯坦”成為一個純粹的邏輯表述:作為自身的邏輯形式,并且“照料自身”。
不過,這一關乎自我理解的疏離恰恰反襯出維特根斯坦的重要洞見:通往邏輯的言說之路最終融匯于語言實踐的自行顯示。他預言思想的魅惑在其急促的飛旋中落定于我們的生活河流,并最終沉淀為生活本身的種種困惑。這些支離破碎、難以盡述的困惑既預示思想與行動的統一性,也預警達成統一性的漫長險途。
從魅惑步入困惑,既是哲學的歸宿,也是生活的源泉。在其嚴格凌厲的邏輯思考、持重多面的哲學操練、堅實深沉的虔敬生活中,維特根斯坦致力于將一種異質于日常的邏輯純粹性經由語言與生活的淬煉最終形塑為一種嚴肅而忠實的倫理狀態,一種真正“對待靈魂的態度”。正是這一關乎人類生活實踐之倫理本性的哲學省察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實踐哲學基調,而維特根斯坦在“何為人”這一康德式的根本問題上啟動了一個深刻但仍晦暗的思想契機:人的實踐本性植根于某種深沉持久的自我調適,一種旨在“邏輯—倫理”之間鑄就動態平衡的“人的反應形式”。要言之,反應即本質。
本書在此語境下解析維特根斯坦“實踐哲學”的基本意蘊,并在其后實證光芒中追蹤當代話語實踐的內在反應形式。就此而言,本書無意建構任何特定形式的“維特根斯坦主義實踐理論”,而毋寧說是一種有關維特根斯坦哲學之當代效應的譜系學偵測。鑒于此,本書的策略在于將維特根斯坦的實踐哲學內涵與他關于 “邏輯—倫理”之聯動品格高度相連,并且深化為以下依次遞進的三項要求:審視哲學家個體生活與哲學行動之間的統一性;剖析塑成這種統一性的內在要素及其在日常話語實踐中的轉換形式;詳細測定這些轉換形式的內在反應邏輯及其外部效應。對維特根斯坦而言,個體生活與哲學行動的統一性既是確立運思邏輯的基本條件,亦構成一項關乎哲學本性的倫理誡命。因此,一種實踐效應的生成、擴展與哲學的倫理品格緊密相連,并且深刻地呈現為“邏輯—倫理”的持久張力;所謂實踐哲學的內核,即一種植根其中,并分化為“語用—精神”“言說—顯示”“表征—內省”“結構—功能”等之間張力的自主反應。重要的是,這種倫理張力與自主反應既是促發個體思想形變的動力,也是編制哲學統一性的關鍵符碼。
鑒于此,本書首先聚焦內嵌于維特根斯坦生活史的那個著名“轉折”,通過解析“轉折”自身特殊的倫理品質,為呈現潛存其中的實踐哲學意蘊提供一種微觀界面。對于“感覺—心理”秩序的關切構成“轉折”時期的關鍵主題,而促成“轉折”的契機就源自基于感覺心理分析的有關哲學行動之“精神地緣性”的覺識,后者促動維特根斯坦從早期關于闡明表達結構的客觀化訴求逐漸轉向對刻畫具體言語實踐的規范性訴求,從而將闡明心理秩序的確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錨定在話語實踐之復雜、多重的語用規范及其秩序想象。進一步,這一探究邏輯內在地要求必須突破作為心理秩序之特定例示的日常感覺經驗,實現關于一般心理語匯的語法擴展,而這點密切關聯于對“內在性”觀念及其秩序特性的識別與解析。因此,第二章將著重評析維特根斯坦針對基于“內在性”框架的各種內省式推定模型的批評,嘗試厘清前述心理秩序的規范內涵在“內在—外在”“心理—社會”“邏輯—倫理”等概念張力的可能轉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實踐哲學啟示。
進一步,關于心理秩序的語用學考察在方法論上提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衍生問題:其一,如何從更一般意義上理解概念秩序的規范特性?其二,如何評估這種探究的有效性與基于因果解釋的客觀性之間的內在關聯?這兩個問題分別構成第三章與第四章的主題。第三章將接續維特根斯坦關于感覺心理語法的討論,將概念范疇的疆域進一步錨定在更具認知意蘊的知覺經驗的層面上,著力剖析知覺經驗的語用表達在何種意義上與概念秩序的規范內涵相互關聯。對此,我們將借助麥克道威爾(J. McDowell)對維特根斯坦的一個重要轉化來嘗試闡明這一點。第四章聚焦于將前述概念張力置于因果解釋機制之客觀性視角下加以審視,正是因果與意向的關系問題引發了一種有關維特根斯坦實踐哲學的全新審視,并且系統地呈現在對一種“實踐推理”及其客觀有效性的探究中;通過“實踐推理”這一特殊端口,關于實踐邏輯之內在特性的理解視角從以“因果—意向”為主軸的傳統視角,在維氏哲學的淬煉下轉換為以“日常性—現成性”“相似性—陌生性”等為基點的當代視角,后者在哲學方法論上激發了一種具體的“日常實踐分析”。
日常實踐的介入將“邏輯—倫理”的傳統沖突置于話語實踐的本體環境中。因此,第五章將在哲學語用學視域下結合“實踐學”這一特殊模型,深入分析話語實踐的崛起在現代性實踐中的具體表達,嘗試探究處在話語關系中的日常實踐的復雜性內涵及其背后的維特根斯坦哲學影響。實際上,在塑造和規定日常實踐規范性的過程中,話語實踐本身的自反化傾向使其在關于社會結構與功能的解釋中形成了某些理論變體。在此,我們將著重考察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話語理論模型:“交往模型”與“權力模型”。在社會哲學語境下,造成兩種理論對峙的關鍵在于對社會關系之決定性層面的不同強調。盡管交往與權力的焦點均指向對社會空間之動態平衡特征的呈現方式,但是對于“社會關系之決定性層面”的分歧促使兩者就話語實踐提出了不同的整合策略:要么是基于交往有效性要求的“言語行為”,要么是交織在權力關系中的“話語事件”。但是,兩種模型在社會解釋層面上均面臨困境,兩者均試圖通過承諾某種實質的、絕對的本體因素來規定話語實踐的本性,因而均僅著眼于社會關系的局部面相,忽視了現代性實踐之復雜的內在聯動性。
基于維特根斯坦的實踐哲學啟示,有關概念擴容的新要求引出一個重要的反思視角,即符號場域中的實踐規范。由此,第六章將轉向一種布爾迪厄(P. Bourdieu)所推薦的特殊的經濟學轉喻,嘗試厘清在“符號資本”的微觀界面上的融通交往與權力的符號化的實踐邏輯。正是這種符號化的實踐邏輯,一方面促使話語實踐的符號化進程逐漸從“普遍—情境”的語用學對峙中實現躍遷,并使交往關系與權力關系在此符號實踐中轉化為復雜的符號增殖與符號暴力;另一方面,在虛擬的社會關系中植入了一種真實性,并且在習性和場域的整體實踐中被塑造為一種趨向未來的“游戲感”。于是,源于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及作為其運行背景的“生活形式”,在符號資本場域的淬煉中獲得了某種嶄新的理解形態。在實踐邏輯的運行中,這種新的理解力求在一種實踐經濟的整體趨向性與個體行動的自主性之間保持某種深刻的平衡,后者在資本鏡像下映照著一種流轉于日常生活的自主反應的實踐邏輯。
因此,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實踐哲學內涵最終將落定在關于“邏輯—倫理”關系的嶄新理解上,這點植根于關于“生活形式”及其實踐本性的詳細闡明。于是,第七章將重返維特根斯坦,通過對“生活形式”的語法考察顯明蘊含其中的高度的實踐品格。作為一種實踐策略的生活形式,一方面為基于“意向—規則”敘事的日常實踐的內在規范提供了概念支撐;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解析維氏哲學中的行動倫理內涵賦予了新的方法論視角。我們嘗試將這種作為生活形式之實踐指引的倫理表征刻畫為一種“倫理反應”(ethical response),后者作為一種非范導的、情境導向的實踐籌劃,從根本上著眼于對當下實際生活經驗的倫理省察,并且肩負著一種恢復自我理解與重啟人際尊嚴的實踐吁求,從而為權衡一種基于維特根斯坦實踐哲學的行動倫理提供了新的思考契機。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