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洲
這道填空題想必大家都能不假思索地報出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古人都有“名”了,為何還要取“字”?“名”與“字”之間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言: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由此看,“名”屬會意字,人們在暮色中相遇,往往難以辨認對方身份,于是便“以口自名”——我是張三,你是誰?我是李四。文字產生以后,名字被記載下來,就成為區別某個人的代號。
“字”在《說文·子部》中解釋道:
“字,乳也。從子在宀下,子亦聲。”段玉裁注 :“人及鳥生子曰乳。”
字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是從名中滋生出來,對名有解釋說明的作用。
在古代社會,取名和字的時間并不相同。《儀禮·喪服傳》云:“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嬰兒出生三個月以后由父親或祖父慎重選取一個名,蘊含著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
而字則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有的。《禮記·曲禮》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又云 :“女子許嫁,?而字。” 古代男子在20歲成年時取字,女子在15歲及笄或是定親出嫁時取字。因此形容女子待嫁也有“待字閨中”的說法。
“名”和“字”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也是不一樣的。《顏氏家訓·風操》中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另外在社會交往中,一般自稱用名以表謙遜;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也可以直接稱呼名。同樣地,晚輩對長輩、位低者對位高者,則尊稱其字,以示敬重;平輩之間也要稱字,以示禮貌。
比如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稱;“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這里作者便是稱名,表自謙。
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公瑾”是周瑜的字,表現了蘇軾對周瑜的尊重。
相反,若是直接稱對方的名,則是對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三國演義》中稱呼劉備經常用其字“玄德”,稱呼曹操則直呼其名,甚至叫他的乳名阿瞞,這就是作者有“擁劉反曹”傾向的鮮明表現。李白詩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則寫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直呼孔子之名,這是因為李白自比楚國狂人陸通,也只有狂人才敢于把孔子稱為孔丘。
名和字在不同場合使用,同時又要便于日常交際,所以名與字之間往往有著意義上的各種聯系,這就是所謂“名字相應”。正如《白虎通義·姓名》所說 :“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則知其名。”聽到別人的名,就能想到別人的字,聽到別人的字,就能知道別人的名。某種意義上講,字可以說是對名的訓釋,“名”與“字”互為表里,因此字也有“表字”之稱。
那么古人起的自己的“字”和“名”之間都有什么關系呢? 根據清代訓詁學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詁》,一般有五類情況。
一是“并列式”:同義互訓,意義相同。即表字和名意思相同、相通,是并列關系。這是古人取字最常見的方式。西漢王充《論衡·詰術篇》云:“其立字也,展名取同義。”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爾稚·釋地》說:“廣平曰原。”
顏回字子淵,“淵”也是“回”的意思。《說文》:“淵,回水也。”宰予,字子我,“予”也就是“我”的意思。樊須,字子遲,“須”和“遲”都有“停留”“等待”的意思。
諸葛亮,字孔明。都是明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有意思的是,諸葛亮的親哥,名曰諸葛瑾,字子瑜,和周瑜剛好反過來了。
在歇后語里被周瑜打的黃蓋,名字也屬于這一類型。黃蓋字公覆。《左傳·襄公十四年》:“蓋之如天,容之如地。”《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蓋”約等于“覆”,今可同義連用作“覆蓋”一詞。
再看三國時曹氏父子,曹操,字孟德,“操”與“德”都是指美好的品行。曹丕,字子桓,這個理解起來稍微費點勁,“丕”的本意是“大”,《說文》:“丕,大也。”而《詩經·商頌·長發》:“玄王桓撥。”“桓”也有“大”的意思。曹植,字子建。“植”的本意就是樹立、豎起。《玉篇》也將“建”釋義為“豎立也”。由此可以明了,曹氏父子的名、字構成典型的同義互訓關系。
聰明的你,又要問了:“子”是什么意思?“子”是對男子的美稱,除此之外“公”“君”“甫”等都是對男子的美稱。
又如三國時的東吳孫氏兄弟: 孫策,字伯符。《后漢書·董卓傳》:“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符”與“策”意思相同。孫權,字仲謀,“權”“謀”二字如今也可以作“權謀”一詞連用。孫翊,字叔弼,“弼”“翊”均有“輔佐、幫助”之意。同理,孫匡,字季佐。《詩經·小雅·六月》:
“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匡”和“佐”也都含有“幫助”之意。
不僅如此,從孫氏兄弟的“字”中還能對他們各自在家族中的長幼次序一目了然。其中,伯、孟表老大,但二者又有區別,嫡出長子稱為“伯”,庶出長子稱為“孟”。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就曾明確提出: “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魯大夫孟氏是也。”而“仲”“叔”“季”分別指老二、老三、老四(如果家里只有三個孩子,那就季就指老三)這種區別性的排序,也是古代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的鮮明體現。
二是“矛盾式”:反義相對,意義相反。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例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字退之。愈,有超過的意思,是積極進取的名,但卻取了一個意義相反的字。《論語·先進》中記錄: “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說,往后退的要讓他前進,總想超過別人的要讓他后退一些。韓愈的名與字意義相反,就體現了以退補進,進退互補的中庸之境。
像這樣的名與字還有很多,唐人杜如晦,字克明。其字取意于《書·堯典》:“克明俊德。” “晦”有昏暗的意思,與“明”相對。反之,朱熹,字元晦。熹與晦同樣為反義。
另有前文提到的孔門弟子曾點,字皙。“點”的繁體字“點”從黑、占聲,《說文解字·黑部》釋為“小黑也”,意思是小的黑色斑點,引申為污的意思。而“皙”從白、析聲,《說文解字·白部》作“人色白也”,與“黑”正是相對。
三是“擴充式”:連類推論,意義相順。即表字與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語,從而使“名”與“字”之間有了意義的聯系和典故上的依據,意思相順。
例如趙云,字子龍。取自《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宋代思想家張載,字子厚,取自《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字鴻漸,則來自于《周易·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字身之,《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元代詩人元好問,字裕之,出自《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四是“延伸式”:據義指實,意義相延。也就是說,此類表字補充說明名字的意思,或為名字意思的延伸。
這一類名字中最為典型的當屬蘇軾和蘇轍兄弟倆。蘇軾字子瞻。“軾”,《說文解字·車部》釋為“車前也”,實際上是指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公十年》有“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就是蘇軾的名與字的注解。曹劌下了車,看了齊國逃兵的車轍,又登上車,靠著車箱前的橫木遠望。“軾”就是便于人“遠瞻”。蘇轍字子由,與子路字仲由類似。“轍”是車輪碾出來的痕跡,引申為路途;而“由”有經由、通過之義,正與“轍”“路”相關。
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耕者牛也。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鯉為魚也。關羽,字云長。“羽”有鳥類翅膀之義,《禮記·月令》:“鳴鳩拂其羽。”鄭玄注“鳴鳩飛且翼相擊。”宋陸游《冬夜讀書》詩:“有心求縮地萬里,無羽可朝天九重。”這也解釋了關羽名、字相輔取展翅入云,前途無量之意。
此外還有,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能“補”過才能“無咎”,張飛字翼德、岳飛字鵬舉等都可歸入此類。
五是“輔助式”:辨物統類,意義相近。這一類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鴻,字伯鸞,“鸞”與“鴻”都是飛禽;陸機,字士衡“機”與“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陳琳,字孔璋,“璋”和“琳”都是玉石制品,含義相近,但不為一物。
前文已述,古人的字與名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倘若名與字的字面關系不太明顯,那么為名取字的人便要寫一篇“字說”或“字序”,來說明名與字的關系以及命字的理由。比如,蘇洵為其二哥蘇渙更字曰“文甫”,但字面上看不出“文甫”和“渙”的關系,于是他就寫了一篇著名的《仲兄字文甫說》:
“故曰‘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對“文甫”一事做了解釋。
在“名”和“字”之外,對古人的稱謂還有“號”。《周禮》有云:“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就是說號是為了尊諱其名而另取的一個美稱。最早的號應是上古天子帝王的稱號,如,炎帝稱神農氏、大庭氏,黃帝稱大鴻氏、軒轅氏,顓項帝稱高陽氏等。
后來為了表示敬重,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取決于這個人自身想表現的志向和情趣,更能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如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李白號青蓮居士等等。
此外,有人認為稱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王維被稱為王右丞;韓愈被稱為韓昌黎,柳宗元被稱為柳河東等。
人的名字作為一種詞匯文化,并不僅僅是一種符號,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古代這種有名有字的命名模式,被作為一種禮俗延續下來。直至近代,文人雅士依然流行“名”與“字”并存的傳統。如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的過程就是成才的過程。
名字里含有豐富的文化意蘊,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如今,世人的名與字已合二為一,但每個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禮物;每喊一聲某個人的名字,都傳達了對他的期許和祝福。
參考文獻:
[1]班固:《白虎通義》,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年。
[2]譚汝為:《人名春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3]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名字解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歐陽佳麗:《〈尚書〉與古人名字文化》,《漢字文化》,2009年第3期。
[5]吳清穎:《“春秋三傳”與古人名字關系淺探》,《漢字文化》,2010年第11期。
[6]許紫筠:《古人名字文化之〈詩〉意表達》,《漢字文化》,2009年第17期。
[7] 暴希明:《古人名、字、號關系論略》,《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8]周裕鍇:《談名道字——中國古人名字中的語言文化現象考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西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