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輛奧迪A6 Avant(參數丨圖片),這輛車很微妙。
如果是一輛普通的A6轎車,或者說得具體一點,我們國內能見到的A6L轎車,我好像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不是說它不好,如果各位有人想買,我會說,你去談個好價格,買就是了。
對于這款車,你以合適的價格買了它,在往后幾年的使用過程中,它會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為你提供跟你預想中大差不差的汽車生活品質。只是,它可能也沒什么情緒價值,你不會愛上它,它只是你的一個靠譜的好伙伴。
但同樣是A6,后綴換成了Avant,整件事情就不同了。
哪不同了?
旅行車這個物種,每聊一次,都能引起范圍不大但強度不低的共鳴。從表面上來看,旅行車跟轎車之間的區別就在于車身后部的上半部分,轎車的車頂在后排頭部位置附近就開始滑落,而旅行車的車頂也會保持相對平直,一直延伸到整個車身比較后部的位置。
大多數旅行車看起來會比它們對應的轎車,視覺重心更靠后,整體姿態也更修長,這輛A6 Avant就是非常典型的旅行車,即便國產A6L加長了軸距,但你對照著看A6L和A6 Avant,是不是覺得A6 Avant反倒更修長?對于那些……
哦不,對于我們這些喜歡旅行車的人來說,外觀的姿態是喜歡旅行車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家里至今仍留著那輛老款沃爾沃V60,十幾年的車了,我還是很喜歡,一點都不想把它賣了,雖然也賣不了幾個錢,但同代的S60我就沒什么感覺。
旅行車與轎車在車尾上部造型上的區別也直接決定了車廂結構和后備箱形態的差異。如果你只是看參數表上的后備箱容積,你可能會覺得旅行車也沒那么神,就比如這輛A6 Avant,后備箱標準容積是565L,而A6是530L(標軸版德國官網數據),差異不是很大。
但參數表上的標準容積是會“騙”人的,像這種兩廂結構的車型,包括旅行車、SUV在內,標準容積指的是后備箱中間有一層拉簾或者蓋板以下的容積,上面那一半嚴格來說不屬于后備箱裝載空間,因為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但你硬要把它塞滿的話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旅行車的后備箱比起轎車就硬生生多出了這么大的“灰色空間”,尤其是裝載一些大件的高個的東西,旅行車會靈活的多。
那你要問了,以上這個特點,SUV也一樣吧?是一樣,但不完全一樣,SUV的后備箱地臺普遍要高一些,所以搬東西進去,還是旅行車方便一點。我知道你的臂彎可能非常強勁,不在乎多抬那么一點高度,但閑來無事的時候,我可能也會打開尾門,坐在后備箱上發發呆,旅行車還是會友好一點的。我知道你可能也沒有這個需求,但喜歡旅行車買旅行車的人,我猜是愿意跟車多待在一起的。所以你就別問了,我們喜歡旅行車的人都是怪人,好了吧?
對了,對于部分車型來說,旅行車平直的車頂還能順手擴大一點后排頭部空間,一舉三得。
A6 Avant還有一點不一樣
現在你能買的A6 Avant跟國產A6L其實不僅僅是車身形態上有差異。大眾的資深車迷應該了解過現在EA888發動機已經出到第四代了,但國產的絕大部分搭載EA888發動機的車型仍然是第三代,之所以不是全部,因為還真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上汽奧迪那邊的“私生”Q6。
進口的車型倒是有不少四代EA888,比如說保時捷Macan,所以你還真別看什么Macan 2.0T進不了保時捷車友群這些胡謅,大眾集團最新最好的東西,保時捷總是最先享用的,全新的純電PPE平臺也同理,首款車型就是新款純電Macan,隨后才是奧迪Q6 e-tron,別誤會,這跟上汽奧迪“私生”Q6完全沒有半毛錢關系,國內也將由一汽奧迪引入Q6L e-tron。
說回四代EA888,搭載它的還有未引入的高爾夫R以及某些地區版本的高爾夫GTI,當然不包括中國市場的GTI了。想在國內買到四代EA888,除了Macan,還有一些進口的奧迪車型,A6 Avant就是較早換裝了四代EA888的車型,我手上這輛就是。
雖然我不是第三代EA888的車主,但我仍能明顯地察覺到第四代機型的提升,賬面上從252馬力提升到265馬力的這個絕對功率并不是體驗上最直觀的變化,而是低扭,比起三代要豐盈了許多,還有整體的運轉品質,振動更細微,聲音也更渾厚,甚至讓我覺得沒有必要追求六缸機了。總之比我的意式280馬力好使多了,而且還省油,慕了慕了。
不過這部分跟我們這一次要聊的旅行車主題,確實關系不大,但我看現在別人好像都不怎么提及這東西,所以簡單地展開講講。接下來繼續聊旅行車。
開旅行車不一定要旅行
其實“旅行車”只是個名字,它只是代表這種車身形式的車,當然它確實也挺適合旅行的,畢竟能裝。但這也不一定,還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我自己的母親,V60的車主,她喜歡旅行,也喜歡自駕游,但她幾乎從來不開V60去旅行,因為她覺得還是SUV更適合旅行,“有安全感”,其實很多人也都是這么想的,這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開旅行車就非得一年里有十個月都在旅行嗎?這也完全不是,換個例子,多少越野車一輩子都沒玩過沙子,甚至對于很多越野車來說,最常用的off-road場景就是上個馬路牙子,但很多人也還是要買越野車,因為喜歡。
旅行車也是一樣的道理,絕大多數買了旅行車的人,也都是把它當作普通的車來用,只有在很少數需要用到后備箱裝載能力的時候才會跟轎車顯得不同,更多時候它只是帶有一些不一樣的心理暗示,這是一種情緒價值,它可以一文不值,但也可以是無價的。
有時候我開著V60,在路上遇到其他品牌的旅行車,比如奔馳C旅什么的,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對TA豎個大拇指,雖然對方未必能呼應上。而在我剛拿到這輛A6 Avant那天,就在高速上就遇到了一輛桑塔納旅行版,一眼就能看出來,車主把它照顧得非常健康,也讓它跑得非常歡快,雖然它的燈泡燒了一個。我心中涌現了一股暖流,更何況我還開著一輛跟桑旅有一定淵源的奧迪A6 Avant,無論如何都得追上去表示一下respect。
追得我好費勁。
但這一幕真的讓我有點感動。兩輛旅行車在高速公路上,一前一后,雖然坐在駕駛席的人互不相識,但因為車,因為旅行車,我們之間仿佛存在一種默契。也許同一時間同樣奔跑在那條高速公路上的其他人不會懂,也許這就是范圍不大但強度不低的共鳴。
旅行車,就是這么小眾。
倒也未必,最近我看到挺多國內的新能源品牌也造起旅行車來了。
嘗試共鳴還是強行共鳴?
極氪001、蔚來ET5T、騰勢Z9GT、哪吒S獵裝,雖然這里面四款車可能至少有三個都號稱自己是“獵裝車”,但是吧,我不是不理解獵裝車和旅行車之間的區別,我只是覺得“獵裝車”這個歸類多少有那么點矯情的成分,雖然“獵裝車”和“旅行車”起源似乎不同,但就目前的車身形式和實際意義來看,獵裝車頂多算是旅行車的一個分支,而你有沒有資本自詡為獵裝車,這也是一個好問題。
反正我姑且都把它們看作是旅行車,其實作為旅行車的愛好者,我十分樂意看到這么多國內的品牌都來造旅行車。但我覺得,蔚來ET5T和哪吒S獵裝相對來說會更符合傳統旅行車的定義,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是,它們應該都是先有普通版轎車再有旅行版的。
騰勢Z9GT這邊雖然也有Z9這么個“普通版轎車”,但你看這轎車其實一點都不普通,很難不懷疑它是不是先有旅行版再手搓一個轎車版出來的,而且他們的宣發節奏也印證了我的這個猜想。
來到了新能源的時代,旅行車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我們經常都會說新能源的轎車因為需要在底部布置電池,所以車廂內部的豎向空間會相對受限,尤其是后排的頭部空間,既想要后排頭部空間又想要一個美妙車頂弧線,同時車身還得顯得不太厚,這對于新能源轎車來說真的太難了。剛才我們說到,旅行車相比轎車可以稍微擴大一點后排頭部空間,這一點在新能源車上就特別受用。
▲ 因電池厚度全然放棄治療的寶馬i5
而且在整個車身的比例上,因為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的車,車頭不需要很長了,所以他們會盡可能把車頭做短,把長度留給車廂,如果是轎車的話,車身側面比例多少都會有點奇怪,這也是個難題。但如果做成旅行車,車頭即便短一點,側面的比例也不會顯得奇怪。
還有一點,傳統的燃油旅行車因為車廂結構的緣故,車身的抗扭剛性會比同系列的轎車低一些,有追求的廠商會通過一些部件加強來彌補,但是來到新能源的時代,底部的電池包也極大的提升了整個車身的抗扭剛性,所以旅行車在車身剛性上呈現的弊端也就不那么明顯了。
種種因素疊加,在中國市場曾經無人問津的旅行車,現在竟然有幾個本土品牌涉足,甚至還能順手收割一波情懷,一舉幾得。
只是,在當下這個變化巨快的市場環境里,這樣的物種是否能長期發光發亮,這還需要時間來驗證,這些旅行車是否能夠成為車迷口耳相傳的經典,也需要看廠商們如何造化。
總第2107期
作者:陳厚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