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此文寫了有段時光。這里予以分享。)
2024年5月3日作品。
敬請閱讀。歡迎交流。
(“@詩道駿言”博士,“@數(shù)學胡道長”博士,“@Jim博士”,“@老徐說道”。)
順致:“@勇敢的清泉q ”老師安。
廟里,老和尚伴著“青燈古佛”,正自喃喃念經(jīng)。
一旁,小和尚趴在蒲團上無聊,說道:“好無聊??!我的陽春面,什么時候才來呢?……”最近山下有了外賣,得知外賣當中有“陽春面”賣,小和尚欲“嘗嘗鮮”,便向老和尚撒嬌。
老和尚念小和尚年幼,才八歲的孩子,于是允了,便電話給山下客服,叫了一碗陽春面,不多不少,正好3元錢。
因為那家店老板是一名居士,故而給山上的寺廟也偶作“供奉”或“供養(yǎng)”以表虔誠,佛門弟子或是居士人等,一律3-5元。
很快,陽春面到了。
小和尚一看,怎么沒有“肉”呢?……于是他問師父海和尚:“師父,師父,為什么面里沒有肉呢?……應該有豬油吧?我聞到味道了。”
老和尚聞了聞,的確有豬油,許是跟其它居士尚未完全“斷葷”的搞混了。
但看小和尚想吃肉,這饞樣兒也看得他好笑。
他搖搖頭說:“咱們出家人本應該不食葷腥,正常來說,便是這里面的蔥花也不要放為妙。”在佛教戒律當中,不食五辛(“蔥、蒜、韭、興渠”)是為了防止俗人進入俗世誘惑當中而動嗔念以及其他“孽緣”的引發(fā),故而有不食五辛“戒”。
但小和尚說:“我還小呢!現(xiàn)在稍微吃一點肉,不要緊吧?……”,老和尚說:“死生大事,何曾管大???……”
小和尚想想也有理,于是只能祈求老和尚帶著自己下山去退面,好更換一碗素面。
到了山下后。
店主連連抱歉,其實是在先前的時候,聽老和尚說給小和尚“嘗鮮”,心想小和尚年紀小,上次來店里看到其他客人吃面,一臉向往的模樣,當時還跟老和尚說也想吃肉……于是一邊忌憚老和尚的戒律,另外一邊也可憐小和尚小小年紀也守戒,自己雖然也是吃齋的居士,但并不是完全斷葷戒的,主要是吃“三凈肉”為主,偶爾也吃五凈肉。
“三凈肉”:不為己“殺”,眼不見、“耳不聽”,此孽緣“惡果”不從己而來;五凈肉則多了兩條,為不親眼見到自己所殺,或者為他人所殺: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自然死亡的“食物”或者“動物”等尸體作為“飲食”之用,或是被其他鳥獸“殺害”的肉食等而人“忝作”為“食物”,以消業(yè)一部分而另行“功德”。
自然也有九凈肉之說,在傳統(tǒng)的局面上,進行更加嚴格定義,比如從之前的確定不是自己親眼看見、或者親耳聽到或者懷疑是自己干的或者因為自己而“死亡”的“食物”作為葷食之用,不屬于自己親自動手干的,這種不為己殺,不但從原因上予以“消除”,從行為上也予以“斷念”的徹底,另外還有不為“烹食”之念而殺,既有“烹食”之念,可見是為了“利欲”享受,動機不“純”,故名“非由湯火而熟”即“生干”之言,不可片面從“語義”理解,從而心行論定,至于剛好“遇到”之食物,非“故意而殺”……所謂“不期而遇”;也有“消業(yè)”之“念”,而行果“緣”,圖增上“德”,凈化前緣,若為也“已殺食”,亦可作為“消念”之用。
提婆達多曾經(jīng)提出不食用一切肉類,遭到佛陀拒絕,認為是可以食用三凈肉,其“妙義”在于如果是為了斷絕一切惡緣,那么不應當凈化一切“業(yè)力”:業(yè)力的呈現(xiàn)在于消業(yè)。
拒絕“三凈肉”也是在拒絕“消業(yè)”的同時,故而“食肉不應刻意”,但是同樣的,杜絕他人修行“三凈肉”也是杜絕“斷送”增上緣的“成分”,以“肉類”結緣而從“果”上增“德”,亦可以“回向”功德至“肉類”,而消除人間業(yè)力矣。
當然。
小和尚在路上的時候,已經(jīng)從老和尚處,得知了“三凈肉”、“五凈肉”以及“九凈肉”之說,心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一份“孽緣”的增上好呢?……還是說出家人,應當“守戒”好呢?
老和尚說:“身既下山,一切皆空?!?/p>
故而在老和尚將之前陽春面退回給店主后,店主抱歉了,說要免費換成一碗素面的時候,小和尚忽然阻止了其人。
店主驚訝,問:“是想換成肉面嗎?剛好我問了您師父,說葷面還是素面,倒是隨您呢?……”
小和尚連連搖頭,說道:“將蔥花也予以去除吧!……”店主明白,連忙說道:“對對。你們專門下山來退面,肯定是吃素面了。對。對?!?/p>
心想,這小和尚倒還真是守戒,看來自己也不能小看了這個小和尚。
老和尚海師父問道:“怎么連蔥花也要去除呢?”
小和尚認真回答道:“既然已經(jīng)出家,就按照出家人的法門做事吧!在家弟子還有世俗因緣,即便一點豬油,仍可結緣。但我已經(jīng)出家,應當按照出家人的身份辦事。在出家人的戒律當中,蔥花也代表一點孽緣。我為不引發(fā)此孽緣‘增生’,遂斷絕。”
老和尚鼓掌大笑,道:“好。好。正是應該如此?!?/p>
一碗素面分成兩半,老和尚與小和尚吃得心滿意足,最后在山下人的注視當中,一路前行。
他們總能走到自己想要的地方去。
在山的那一頭,對俗人而言是“寺廟”:對出家人而言是心中的“皈依”之處。
也是他們心中永恒的“家”。
為社會之福祉而舍棄一切因緣,謀福利。
”。
(備注:圖片來自于本人通過“AI軟件”制作而成。感謝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