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由環球網與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構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研討會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行。
研討會邀請了來自人民日報社辦公廳、清華大學相關部門的領導,眾多專家學者及業界單位代表參會,共同聚焦“Z世代”與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的前沿思想,為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思想,宣揚中華文化探尋更多新方法與新方案。
圖:“構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研討會海報
會上,人民日報社辦公廳主任鄭劍、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副主任楊秀出席大會并致辭。環球網總經理單成彪發布并介紹了國內首部聚焦“Z世代”國際傳播對外敘事與話語模式的案例集——《面向“Z世代”的國際傳播創新案例推薦目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史安斌發布了國內學術界首部聚焦于“Z世代”的論文集——《面向Z世代的國際傳播:理論·實踐·創新·未來》。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圍繞雙成果發布進行了點評。他推薦國內學界和業界關注并深入研究這兩部作品,共同攜手推動面向海外“Z世代”的精準傳播與價值供給的研究。
圖:“構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研討會嘉賓大合影
在技術日新月異,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輿論環境日漸復雜的大趨勢之下,研究好新時代背景下以“Z世代”為主體的國際傳播對中國文化和思想“走出去”顯得尤為重要。在研討會上,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業界各企業代表圍繞“Z世代的文化共鳴:講述故事與塑造影響力”與“數智時代的傳播創新:連接“Z世代”的新平臺與新策略”兩大主題展開了跨界對話與交流。與會嘉賓從“共鳴共情”“敘事話語”“智能傳播”三個方向,基于各自研究與實踐經驗提出了相關洞察與觀點。
共鳴共情:文化傳播推動“Z世代”塑造新認知、新連接、新認同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孫敬鑫通過分析《黑神話:悟空》等中華文化出海案例,強調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是推動“Z世代”形成文化共鳴的重要路徑,指出“Z世代”以其活力、潛力和塑造力,為文化共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他更引用在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走訪調研的實踐經歷,提出加強“Z世代”國別調研及其精細化人群畫像研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對海外“Z世代”關于社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看法等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圖:《黑神話:悟空》全平臺總銷量超1000萬套丨來源:《黑神話:悟空》官方微博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鐘新圍繞“孔子學院與Z世代在地化多維共情”主題發言。她強調了文化共鳴的多層次性,從初步接觸到逐漸認同,展現了文化認知的深化過程。她也提出,形成文化共鳴需要注重“利他性、趣味性、傳承性”三個主要路徑,如孔子學院促進青年的“利他性”自我實現,幫助海外青年發現并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在線上線下的文娛活動中,與“Z世代”建立“趣味性”連接;重視挖掘提煉文化傳播中的“歷史感和傳承性”,以共情促共鳴。
敘事話語:央企開拓“Z世代”對外傳播新舉措、新路徑、新方案
中國東航黨群工作部副部長葉克文結合“東航Z世代國際傳播話語敘事創新實踐”發言,分享了東航在“Z世代”國際傳播話語敘事上的三種路徑:一是巧用“Z言Z語”,東航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和多語種、多樣化內容吸引全球“Z世代”,提高受眾互動和參與度;二是打造航空“Z潮范兒”,東航通過打造創意傳播案例如“十城十遇”東航Z世代絲路短視頻,講述中華城市文化和絲路故事,提升央企品牌吸引力;三是構建多元“Z語體系”,東航與高校智庫開展聯合研究和文化活動,讓“Z世代”深入了解中國企業,培養其對中國的正面認知。
圖:《“十城十遇”東航“Z世代”絲路漫游記》案例
中國中化辦公室(黨組辦公室、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郭鳳琳圍繞中化的國際化特點、傳播策略、具體舉措展開發言。她指出,“Z世代”是企業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溝通團體,中化從融媒體產品制作和多元渠道開拓上持續發力,不僅產出了“萬‘化’筒”科普短視頻、“中化老外看中化”系列視頻等典型傳播產品;更積極舉辦國際夏令營,加強科普宣傳;開發小化形象IP,促進“Z世代”情感連接。此外,中化也借勢主場活動,持續提升“Z世代”國際傳播效能。
圖:《中國中化“萬‘化’筒”系列科普視頻》案例
中國能建品牌部媒體運營部經理儲信艷分享了中國能建在面向海外“Z世代”傳播中國綠色能源故事中的創新實踐。她指出,中國能建緊扣綠色能源、“Z世代”和中華文化三大關鍵詞,致力于樹立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并傳遞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中國能建通過舉辦定向精準國別的多彩國際活動,實現與Z世代受眾的雙向互動;借助“魯班工坊課堂”等項目,為海外“Z世代”提供專業培訓和實習機會,推動文化交流和企業形象的塑造;更利用TikTok等平臺,發布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短視頻內容,有效地與“Z世代”建立了情感連接。
圖:《聚焦能源“超級工程”,向海外“Z世代”講好“雙碳”故事》案例
智能傳播:媒介融合“Z世代”新觸點、新技術、新平臺出海
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丁指出,當前的國際傳播工作實踐可以總結為“以新克難”和“聚眾突圍”兩大關鍵詞。“以新克難”戰略著重于四個“新”:新人、新思、新路、新技術,他指出,環球網正持續招募年輕人才、探索新的傳播路徑和運用新技術,更計劃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輿情監測,以反哺國際傳播工作的智慧媒體建設。“聚眾突圍”戰略則側重于統一戰線、多元傳播主體的聚攏,環球網通過與發展中國家主流媒體合作、孵化培養國際網紅、重視精準國別“Z世代”文化交流、官企校民結合等方式,加快多元化國際傳播網絡建設,持續提升國際傳播效力。
圖:環球網開展“Z世代”國際傳播的實踐案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瀅就“Z世代的媒介接觸特點及國際傳播新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她提出,在媒介接觸特點方面,國際傳播正演變為多種元素互嵌互融新的傳播生態,如網絡文學、游戲、短視頻等平臺的互嵌互融,以及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際、學習與娛樂的互嵌互融。她認為,“Z世代”國際傳播要善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人機對話,創造更愉悅的交流方式和傳播體驗。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圍繞短劇、網文等新興流媒體平臺與“Z世代文化國際傳播”的關聯發表了觀點。他指出,“文化流動和生長的不充分”是導致國際傳播壁壘的根本原因,而微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播形式,結合了短視頻和敘事性作品的特點,正在全球范圍內生根發芽。何教授也討論了平臺建設的重要性,以騰訊視頻國際版和Netflix為例,強調了數字時代全球在地化發展、建立平臺通用化工業標準的必要。
本次“構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研討會上各界嘉賓的深入思考與研討,為構建面向“Z世代”的國際傳播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大會嘉賓共同認為,以“Z世代”為對象,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新環境,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收獲“Z世代”更深入的支持和理解,離不開智能化傳播的加持,更離不開深層價值供給的賦能。
責編:謝曈、李佳藤
美編:謝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