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然敗壞,不是不做好事,而是做的所有好事,最后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都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前進,最后卻讓每個人成為悲劇。這樣的結局更有一種古希臘悲劇的美。我們無法逃脫命運這個無形力量的操控。
假期看了《逆行人生》,這部影片遭遇了票房滑鐵盧,網上差評如潮。
一看這個影片名字和海報,就濃濃的雞湯味,還是那種外賣預制雞湯。基本上能猜到故事情節,無非是講述底層外賣人的艱辛,最后苦盡甘來。網上的差評也主要圍繞這部影片苦盡甘來里的“甘來”太假。現實中的外賣員沒有盼望,徐崢作為億萬富翁來演下崗人員太假等等。
網上差評大多是情緒宣泄。演員有錢和他演的角色沒錢有矛盾嗎?影片的光明結局也是為了審查通過。不過,最后的結尾處,導演設了一個伏筆,大多數人沒看懂。
在經濟下行的今天,感覺人們都憋著一股氣,網上替大家發泄解氣的流量就多,而像《逆行人生》這樣的正面雞湯,就像在觀眾傷口上,輕柔地涂上海鹽芝士。讓觀眾看了后不僅沒有勵志的快感,反而讓憋悶的情緒無法釋放。
憑心而論,影片水平至少及格以上,不像網上打分得那么低。影片結構非常好萊塢,人物變化曲線,覺醒時刻,高光時刻,劇情轉折設計得挺符合商業片生產流程。
比如:主角高志壘從中產失業后,被迫做了外賣員,嘗盡了各自人生酸楚。最后終于明白自己對于家庭的責任,踏實做了位優秀的外賣員。家里的房子雖然沒保住,但家人和諧起來了。這是典型的商業片邏輯,也符合生活的邏輯。
我看視頻時間線到正中時,高志壘出現了覺醒時刻,他爸病重住院需要錢,他留下了酸楚的眼淚,從此徹底脫下了孔乙己的長衫,主動擁抱外賣員的生活。在通往單王的道路上,屢遭車禍等挫折,最終拿到單王。最后留了個小彩蛋:他還利用自己程序員的技術功底,開發了“路路通”APP,為同行提供了便利。所以,影片是按照經典好萊塢的結構模板印出來的。
有些構思還挺深刻,只是它可以做得更好。
影片故意設定為程序員下崗有深意:外賣員的工作是被算法設定好的,算法是程序員設計的,這叫作繭自縛,充滿著隱喻。電影最后一個鏡頭,一個冷酷的高管看著高志壘新開發的APP,它可能是想表達,人物的命運早在管理層和算法手里決定了。
在人物刻畫上,主角從優越的中產骨干到中年失業,最后實現逆襲。主角妻子從把供房供孩子讀名校看成底線,到最后把家庭看成是底線。父母從認為主角下崗是給家丟臉,到最后實現了理解與和解。至少做到了中規中矩。
主角的覺醒時刻是因為以前是為自己的前程理想,中產階級的成就感,社會地位而活。但父親重癥,女兒要讀好學校,讓他蛻變成為這個家而活。從此,開始笑對生活,生活也笑對他。王牧以前說,如果一個人一生都只為自己活,是非常可憐的。主角的蛻變為這句話做了注腳。
其他角色,電影盡量避免了臉譜化,勾勒出了幾個主要外賣員生活的不容易,家庭的困難。其中外賣員騎車時的驚險,車禍來臨時連身體都顧不上的艱難,這就是生活真實,并沒有將苦難美化。也沒有把底層圣化,影片里外賣員打假的情節,好不遮掩的描述了人性的嫉妒紛爭。
可見,這些設定,細節等,創作團隊都注意到了。
不過,網上的質疑也并非全無道理:首先高志壘月薪幾萬的IT精英,45歲,他年輕時早該買房了,居然45歲還要還貸款,這不合常理。這幾年被房子套住的應該是95后這個年齡段的城市白領。他們買房時的房價屬于高位。45歲的高志壘是高房價的受益者好吧。
其次,我剛看開頭時并不喜歡這部影片,因為一看就有生硬的商業片套路。可以按商業片的模子來做,但生搬硬套就會流入虛假。公司開除人絕對不像影片里演的那么不近人情,同事一個個都像窮兇極惡之徒。這是動畫片的表現方法:好壞對立,上帝,王子,魔鬼,棱角分明。現實是:公司會極力撫慰被開除者,就算克扣賠償金,也會好言懇求,絕不會像電影里演的那么露骨。
面對失業的兒子,父親肯定會表現出安慰,哪怕背地里憂心忡忡。也不會像電影里演的還在失業兒子傷口上撒鹽。
影片為了展現算系統算法與人情冷暖之間的張力,故意在影片開頭對主角說,這個開除你后算賠償金的算法就是當初你設計的。這也是一種露骨,為了表達一種觀念和意向,讓角色說出導演想說的話。
影片為了表現外賣的不容易,把絕大多數顧客都刻畫成高高在上的勢利小人,但我曾經采訪過外賣員,絕大多數顧客對他們都非常客氣,我遇到遲到的外賣員反而會安慰他,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影片里的一段,一個自己寫錯地址的顧客,反而捉弄高志壘,讓他道歉,這個就屬于煽情了。煽情都是PUA,也是用一套算法控制你的情緒,讓你隨著它的操弄來喜怒哀樂。好的藝術不是控制,而是共情,去擊中人類共有的真實感情。
因此,影片用想當然的意淫來表現人性的敗壞,顯然是觀念先行,既不是生活的真實,也不是藝術的真實,反而虛假。假的就是丑的。
人是全然敗壞的。但全然敗壞的意思,不是不做好事,而是做的所有好事,最后都會變成壞事。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演就會更貼近人性。
公司也不想裁員,但市場壓力,不得不裁員。父母由于恐懼擔心兒子前途,表面安慰,背地里不得不憂心忡忡。雖然顧客原諒他的遲到,但系統的記錄卻是硬性的,他不得不業績墊底。系統有錯嗎?當初高志壘們開發系統程序就是為了效率最優。
好像每個人都是“不得不”,最后卻讓高志壘從失業走向失敗。
沿著這條線繼續走下去,如果最后高潮部分,和高志壘對決單王的,是那個女兒要做手術的外賣員父親,戲劇張力就拉滿了。兩個人都需要錢,高志壘最后贏得了單王,拿到了獎金,但那位外賣員父親卻因為湊不齊醫藥費,讓女兒無法做手術。誰都沒有錯,卻都陷入良心的責備。
這條命運的敘事線到了最后,高志壘設計的APP會讓外賣同行們獲得便利嗎?沒有,由于市場高度競爭,新的外賣員不斷涌入,哪怕應用了高志壘這套系統,每個人每單的金額卻降低了,要想獲得同樣收入,必須多跑單,工作量沒變。
高志壘被調去開發程序后,不得不按公司規定設計更嚴的管控程序,讓外賣騎手繼續疲于奔命。而公司在市場競爭下,也不得不這么做,你不做其他平臺也會這么做。
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不是壞人,都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前進,最后卻讓每個人成為悲劇。這樣的結局更有一種古希臘悲劇的美。我們無法逃脫命運這個無形力量的操控。
不過,這么結局,過電影局的審查就懸了。
歡迎轉發本文給你關心的他/她
傳遞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