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北京,有一個詩歌“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由此,誕生了“下半身寫作”的詩人群體。
領頭的,名為沈浩波,現在是圖書界頭部企業磨鐵文化的創始人。排在第二個位的,是一個女詩人——尹麗川。多年后,尹麗川轉型導演,2024年9月,導出了豆瓣評分8.9的電影《出走的決心》——這可能會是今年最高評分的內地劇情長片。除他們之外,該詩派成員還有李紅旗、南人、朵漁、巫昂、盛興、軒轅軾軻等人(其中,李紅旗也是導演)。
如果你看過沈浩波等人早期的詩歌,會驚訝于“詩歌還能這么寫”,也對“下半身寫作”有所體悟——老實說觀感沒那么好。比如,沈浩波曾寫過一首極具爭議的所謂詩歌,題為《一把好乳》:
她一上車
我就盯住她了
胸脯高聳
屁股隆起
真是讓人
垂涎欲滴
我盯住她的胸
死死盯住
那鼓脹的胸啊
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
她終于被我看得
不自在了
將身邊的小女兒
一把抱到胸前
正好擋住我的視線
嗨,我說女人
你別以為這樣
我就會收回目光
我仍然死死盯著
這回盯住的
是她女兒
那張俏俏的小臉
嗨,我說女人
別看你的女兒
現在一臉天真無邪
長大之后
肯定也是
一把好乳
放到現在,這樣的所謂“詩句”,大概率會被群起而攻之——即便內涵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淺顯(但誰又會思考背后的意義呢),其中赤裸裸的性意味躍然紙上。而在詩歌圈內,即便最先鋒的一波,都可能對這類詩作不以為然。于是,“下半身詩歌運動”讓當時的詩壇大為震動,或者說,為之側目。
尹麗川沈浩波
發起者沈浩波尹麗川等人,是這樣闡釋“下半身詩歌”的:一種堅決的形而下狀態,“下半身”強調的是寫作中的“身體性”,其實意在打開身體之門,釋放被壓抑的真實的生命力。
當然,作為女性視角的詩人,尹麗川的詩歌并不像沈浩波那樣津津樂道于女性身體,但也在早期作品里,頻繁呈現女性視角中的“性”。比如,她那時頗有名氣的一首詩,題目就叫做《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
哎再往上一點 再往下一點
再往左一點 再往右一點
這不是做愛這是釘釘子
噢再快一點 再慢一點
再松一點 再緊一點
這不是做愛這是掃黃或系鞋帶
喔再深一點 再淺一點
再輕一點 再重一點
這不是做愛這是按摩、寫詩、洗頭或洗腳
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呢
嗯再舒服一些嘛
再溫柔一點 再潑辣一點
再知識分子一點 再民間一點
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
老實說,不管是沈浩波還是尹麗川,這種以性來調侃的內容,更像是某種為反叛而反叛的刻意之作。因而,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引發極大非議。當今詩壇不乏此類令普通受眾莫名驚詫的內容,比如2010年前后火爆的“梨花體”,以及“廢話體”,飽受外界質疑。
2000年前后,不但詩壇出現了“下半身”運動,小說界也流行“身體寫作”的風潮,涌現了以衛慧(《上海寶貝》)、棉棉(《糖》)等一批女作家的作品,特點都是以性開放為基調。所以,尹麗川的離經叛道,放在整個文壇來看,也有呼應潮流之意,或說是有跡可循。
只不過,這種文字,終究難入廟堂之上。甚至于,在很多人眼里,已經不能說是“庸俗”了,而屬于“耍流氓”。當然,那時的尹麗川們,也沒打算進入象牙塔。
1996年,尹麗川畢業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后來又赴法國ESEC電影學校學習,按理說,是妥妥的“學院派”,但在2000年前后,卻一直以“民間派”自居。
當時的詩壇,大致也就分為“民間派”和“學院派”,前者是野路子,后者則講究詩歌正統意象。尹麗川同時期的北大校友們,大都歸屬“學院派”,比如逝世于2021年8月的胡續冬,以及長他們一輩的海子、臧棣等。
拉著尹麗川搞“下半身”的沈浩波,出身也不是不好,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但其人面目“猙獰”頗具“匪氣”(無貶義僅為外形描述),又加上被自己的一位師兄影響,而在詩歌道路上大殺四方,與學院派背道而馳、交鋒無數。沈浩波的那位師兄,就是畢業于北師大的伊沙,他寫過一首詩《車過黃河》,早在1988年就“名滿天下”,靠的,也正是顛覆所謂的詩歌意象——
列車正經過黃河
我正在廁所小便
我深知這不該
我應該坐在窗前
或站在車門旁邊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個偉人
至少像個詩人
想點河上的事情
或歷史的陳帳
那時人們都在眺望
我在廁所里
時間很長
現在這時間屬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黃河已經流遠
伊沙向來都以民間派著稱,后來還陸續寫過《餓死詩人》《結結巴巴》等。有這一淵源,沈浩波的不走尋常路,也就其來有自。至于2007年創立磨鐵文化,在商海也大殺四方,就是后話了。而聚集于沈浩波身邊的尹麗川,自然而然地“背叛”了北京大學的學院派“道統”。
不過,尹麗川的“下半身寫作”,大多聚焦在2000年前后,頻以“性”作為題材,像是“女人越堅貞呵,我越要堅決勾引你們的男人”(《挑逗》)“即使資本論 也不能止住一個老娼妓快活的叫喊”(《二月十四》)這樣的句子,不在少數。尹麗川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下半身”理念,也昭示了骨子里對衛道士的冒犯和挑戰。
尹麗川
從他們30歲之后,大約是在2003年前后,不管是沈浩波(1974年生人)還是尹麗川(1973年出生),都轉向了內斂,而不只強調“下半身”。像是沈浩波寫了《文樓村紀事》組詩,描摹了河南上蔡縣文樓村(被稱為“艾滋病村”)的慘況。
尹麗川則寫了《花瓶》《真相》《舊日理想》等,而《花瓶》被音樂人張瑋瑋譜曲作成了歌曲,甚至,還有像《我不能留在這里愛你》《和愛情一樣》等抒情詩作,后來被很多音頻類自媒體廣泛傳誦。
看紅樓夢長大
生一顆水滸的心
在三國紛飛的時代
獨自去西游
——《舊日理想》
2005年之后,尹麗川基本就很少寫詩了。2015年,出版了一本新詩集《大門》,收錄的詩歌,多為2001-2005年間。在詩集《大門》的評論文章里,沈浩波感慨說,“即便是在她逐漸抽離,身影逐漸遠去的這十來年里,人們提起新世紀詩歌,仍然繞不開尹麗川的存在。”
尹麗川去了影壇。2007年,執導《公園》,電影很文藝,敘說父女之情;2008年又推出《牛郎織女》,描摹底層生態,也是文藝片,豆瓣評分7.9。
這兩部片,與尹麗川早期詩人形象相去甚遠。后來,一篇題為《尹麗川:"下半身"女詩人的蛻變》評論寫道:“憤怒,挑釁,性感,在最新導演的商業片中,已不見蹤影。”
為什么?
尹麗川說,不想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臟了。
《牛郎織女》入選了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盡管口碑不錯,但和《公園》一樣,都沒能在國內大銀幕上放映。
不過,尹麗川的編導才華被看到了。2010年,張藝謀邀請她為自己執導的《山楂樹之戀》擔綱編劇,電影上映后,票房1.4億,讓她一嘗票房飄紅的欣喜。而她執導的大銀幕作品,也箭在弦上——也就是2011年的《與時尚同居》。
事實上,這部按照標準化商業流程制作的大銀幕電影,卻不如人意,不但評分僅有5.6,遠不如前兩部文藝片,票房也只不過600多萬。
這讓尹麗川的導演生涯戛然而止。電影圈,向來是“叢林法則”,不賣座,就沒什么機會了,一停,就是10年。
中間這10年,尹麗川成為人母,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這也是她被困住的原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思想又有了轉變,用她的話說就是,“在為母職所困的過程中,我自動成了女性主義者。”
此后,她轉向了以女性視角為核心的影視創作。
2020年,尹麗川參與聯合執導了女性節目《聽見她說》,2022年,執導電視劇《第二次擁抱》——也是女性沖出牢籠追尋幸福的故事。
而如今搜索尹麗川的名字,被各路八卦自媒體津津樂道的,是20年前的一場“閃婚閃離”。2004年5月,她和搖滾歌手、“魔巖三杰”之一的何勇結婚,4個月后,離婚。婚姻初期,何勇說要和尹麗川白頭偕老,暢想著浪漫的生活。但真正走入婚姻后,才發現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和枯燥。再加之,兩人性格都很尖銳,難以包容——這是婚姻的大忌。
后來,何勇進入精神病院,而尹麗川則像逃離何勇一樣迅速從詩壇抽身而去。
一個奇詭的巧合是——1994年何勇爆火于香港,彼時尹麗川還在北大就讀,應該是他的歌迷;2004年兩人閃婚,又迅速閃離;2014年前后,尹麗川為人母,而何勇持刀傷人被捕;2024年,尹麗川拍出高分電影《出走的決心》,何勇則不知所蹤。
以10年為節點,曾彼此糾纏的兩人,走向各自的路途。
或者說,尹麗川“重塑”了自己。而《重塑》,也是《聽見她說》中尹麗川執導的劇名。這部詠梅主演的獨白劇,成為《出走的決心》的由頭,后者的主演也是詠梅。
《出走的決心》來自于“50歲阿姨自駕游”蘇敏的真實故事,她在短視頻平臺有317萬粉絲。2019年患上抑郁癥的蘇敏,用自己的積蓄買了臺車,以自駕展開新生活,2021年,還被《紐約時報》報道,把她譽為“無所畏懼的公路旅行者”。
如果要評價《出走的決心》,用“中國版《芭比》”來形容就顯而易見其屬性了,是的,這是一部女性主義傾向的電影。豆瓣上,一位名為mumudancing的網友說“中國女性真實的困境,終于有人拍了”,另一位ID為“疾風”的網友評價它是“2020年以來國內最好的女性主義電影”。
上映前夕,尹麗川和編劇阿美以及北大教授戴錦華有個座談會,會上,戴錦華說:“從看到這個片名就在想,好像19世紀、20世紀之間,關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關于中國的文化,關于中國與世界,關于女人,關于年輕人的一個最響亮的說法就是出走,一個最有力的形象是娜拉。在一百多年后,我們再一次(看到)關于出走的形象。”
這個片名,也很容易讓人想到易卜生的經典劇作《玩偶之家》,出走的娜拉,成為所有女性希望爭取自身權利的象征。而《出走的決心》,顯然也有形塑當下中國女性獨立自強的企圖,或說打破性別藩籬。
因而,10萬豆瓣評分觀眾里,女性群體占據多數。從開分至今,評分在逐步攀升,從8.6,漲至8.8,再到8.9,也讓尹麗川終嘗破億票房成績。
當然,不少比例的男性觀眾,給予了一星差評,有人調侃,在電影院里,他們恐怕都要坐立不安了。尹麗川不怕冒犯他們,在《南方周末》的采訪里,她說,“冒犯到他們就太好了,這說明這部電影正在被更多人看到,也是它的意義所在。”
這個勁兒,好像是回到了2000年時。當她重新開始“冒犯”別人時,才終能有斬獲。反觀十三年前的《與時尚同居》,媚俗、取悅觀眾,卻難有收成。
如果從20多年前“下半身詩人”的尹麗川視角出發,這一切其實也顯得合情合理。當年那個寫下“再舒服一些”的尹麗川,不管你看不看得慣,都是她用“下半身”主張著自己的權益。其時,她自稱“人性主義者”,意圖冒犯的,不但是男人,還有女人——就如同向全世界豎起了中指。這種反叛,大概一直埋在尹麗川的深層意識內——盡管她說自己有孩子后“柔和了很多”。
2000年9月,“下半身詩歌”運動火熱開展兩個月后,尹麗川寫了一首題為《媽媽》的詩,現在看來,幾乎暗合了24年后她的這部電影——
十三歲時我問
活著為什么你。看你上大學
我上了大學,媽媽
你活著為什么又。你的雙眼還睜著
我們很久沒說過話。一個女人
怎么會是另一個女人
的媽媽。帶著相似的身體
我該做你沒做的事么,媽媽
你曾那么地美麗,直到生下了我
自從我認識你,你不再水性楊花
為了另一個女人
你這樣做值得么
你成了個空虛的老太太
一把廢棄的扇。什么能證明
是你生出了我,媽媽。
當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見
一個老年婦女提著菜籃的背影
媽媽,還有誰比你更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