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教師應基于一定的課程目標,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和實踐性問題為內容,本著學用結合、課內外結合、學科融合的原則,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從書本引向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的要求。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使中小學英語教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英語課程要體現全人教育理念的育人目標,不僅需要有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且需要改進和優化教學方式與方法。
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聚焦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探索新課標理念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經驗,2024年9月24日,新啟翔圖書學術顧問、廣東省特級教師姚達文老師受邀在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科苑小學進行了一場干貨滿滿的專題講座,主題為“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索與實踐”。
講座中,姚達文老師基于新課標理念,從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出的背景、學習的定位、設計的視角以及有效開展方式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經驗共享,明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需求,指出學校跨學科課程的開發要基于本土的課程融合與實踐探索,并分享了多個學校的跨學科課程設計思路和教學活動經驗,從選題、規劃、實施、總結四個階段對跨學科融合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姚老師分享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碧海校區徐婧璐老師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Plants need water,為現場老師展示了其實施的過程和方式。這節課以深圳滬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10單元“My Garden”為基礎,選取《新魔法英語分級讀物》第七級Plants need water進行繪本拓展閱讀。
該課程以“水如何在植物內傳輸”為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材料準備、實驗步驟、觀察記錄和得出結論等環節,深入理解植物水分傳輸的科學原理。學生在徐老師的引導下,不僅在課堂上完成了科學實驗,還鼓勵他們將學習延伸到課外,自主設計針對不同植物和不同時間條件的實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這節課有效實現了跨學科教學,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節精彩的跨學科課例登上“南方教研大講堂”,作為跨學科學習案例進行展示,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節課開展的背景和實施過程。
一、聚焦生活,真實問題激發興趣
常規教學框架之外,這次課程設計的靈感之一,來自徐老師從生活中敏銳捕捉到的一個實際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指導,許多小學生在養護綠植時,常遇到“植物枯萎、生長不良”的情況。
于是,徐婧璐老師將這個真實問題轉化為教學契機,以“How to take care of our plants?(如何照顧植物?)”為核心問題,構建了一個充滿探索與挑戰的學習情境。
課程開始,徐婧璐老師通過生動的戲劇表演,帶著同學們一起走進五彩斑斕的植物世界,讓大家對植物有了初步認識。
二、實踐探究,揭開植物生長奧秘
具備了基礎知識,接下來同學們開始通過實驗觀察水在植物莖部的運輸過程。實驗中,大家親眼見證了水從植物莖部運輸至其他各部位,深刻理解了水對于植物的重要性。
三、觀察記錄,培養科學精神
為進一步深化探究能力,同學們在課外進行二次實驗和對比實驗。在多次實驗和實踐中,同學們論證了新的理解和認知,形成新的方法、能力、觀念,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第二次課后實踐,徐婧璐老師引導大家進行科學的觀察記錄,完成長周期植物觀察日記,在觀察中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探索精神。
同學們的實驗觀察記錄
四、學以致用,制作植物養護指南
掌握植物養護基本知識后,同學們化身為“小小園藝師”,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個人創意,制作出精美的植物養護指南。指南包含植物基本信息、生長條件、養護要點,更融入了學生們的養護心得和創意插圖,既實用又美觀。
課堂實驗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英語、科學、勞動學科的無縫對接,給同學們帶來跨學科融合的別樣體驗,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成倍收獲。
教與研攜手,學與思并肩。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未來英語教學的重要方向,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探索,將跨學科理念融入教學實踐。期待老師們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嘗試跨學科融合教學,為學生們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探索更加美麗的教育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