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非遺彝繡秀北京”活動在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產名錄鐘鼓樓舉行。
在活動現場,來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原生態非遺服飾、以綠孔雀元素作為創意理念的系列服飾、“福來云往”系列服裝先后呈現,猶如一簇簇五彩的山花綻放在人們眼前,引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在楚雄,彝家姑娘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制作者,特有的傳統習俗使彝族刺繡和服飾相生相伴,得以代代相傳,并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記憶,彝繡成為彝家人引以為傲的“指尖的藝術,心靈的花朵”。結合“中國·楚雄——綠孔雀之鄉”品牌,充分提煉綠孔雀元素,采用彝族刺繡傳統技法,結合旗袍等新中式服飾形制,創作了以綠孔雀元素作為創意理念的系列服飾,展現彝繡柔美的一面。楚雄州持續深化閩滇合作,推動媽祖信俗和彝族刺繡兩個非遺項目合作,與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上萬個媽祖文創產品店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楚雄彝繡”“媽祖文化”聯名款產品。
曾在米蘭時裝周和巴黎時裝周上精彩亮相的楚雄非遺服飾也進行了精彩展示,將活動推向高潮。2023年9月,中國云南楚雄彝繡發布會在米蘭時裝周舉行,集中發布40套綴飾彝繡非遺元素的跨界時尚服裝,為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打開了新的窗口。今年5月,來自楚雄州的60余件彝繡文創精品亮相巴黎國際博覽會;9月26日,巴黎時裝周·楚雄非遺服飾時裝展作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35套楚雄非遺服飾精彩亮相世界舞臺,呈現了一場極具東方美學韻味的楚雄非遺服裝大秀。
在此次活動中,舉行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發布儀式,這是繼2023年成功發布“新華·楚雄彝繡產業發展指數”后,又一次對非遺傳承的積極實踐。“指數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依托專業的智庫研究優勢,構建起多維度、多層次的彝繡產業發展和特色時裝周評價體系,既為楚雄時裝周未來發展提供可見、可行、可靠的戰略指引,更全面展現非遺在推動全球文化交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獨特價值與關鍵作用。”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總裁曹文忠介紹了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編制初步成果。他表示,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楚雄彝繡產業發展,助力楚雄彝繡品牌做大做強,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活動當天,還開展了民族歌舞表演、河南洛陽漢服展示,以及楚雄彝繡互動體驗展等活動。
楚雄彝族服飾擁有1700多年的傳承歷史,被譽為“穿在身上民族史書”。2014年,楚雄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家兒女用一雙雙巧手把對世界的認識、對生活的熱愛、對歷史的記述,繡在布中、穿在身上,用彝繡記憶楚雄的厚重歷史文化、多彩風土人情,使彝繡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新時代的藝術魅力。如今,楚雄彝繡正在傳承中加快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楚雄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紐帶。
近年來,楚雄州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把楚雄彝繡深度融入“石榴紅”“幸福花開”工程,深挖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推動楚雄彝繡實現“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2023年,全州彝繡產業實現產值10億元,增加值2.75億元,5.7萬名繡娘人均年增收2萬到4萬元,帶動2000多名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今年上半年,彝繡產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產值5.5億元,走出了一條彝繡美、產業興、百姓富、鄉村靚的彝繡錦程。楚雄州把彝繡作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推動楚雄彝繡跨越山海、走向世界,楚雄彝繡先后登上北京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米蘭時裝周、巴黎時裝周。如今的楚雄彝繡,已成為加快楚雄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產業,成為展示云南文化的新名片和對外人文交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載體,各族群眾在“同繡一塊布”中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