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圈的火越燒越旺。
燒完了“董小姐們”之后,燒到了協和“4+4”和北大醫學部招“出口轉內”留學生,事件還沒完全平息,這把火又燒到了北大人民醫院。
北大人民醫院的“0臨床基礎”趙副院長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
刷到她照片的第一反應,不少人都驚了:“這哪像醫學專家啊?妥妥學術圈『顏值刺客』!”
可誰能想到,這顏值背后藏著的爭議,直接把網友們的好奇心拉滿了。
趙副院長火了之后,操作也是讓人迷惑——連夜把自己的履歷刪得干干凈凈。
現在網上一搜,她哪年出生、哪年畢業,全成了未解之謎。
可有意思的是,她的各種頭銜和獎項,卻密密麻麻地掛在網頁上,副院長、北大教授、研究員、博導……數都數不過來。
這陣仗,妥妥的“學術大佬”標配。
但眼尖的網友一深挖,問題就來了。
趙副院長確實有主治醫生的資質,可卻怎么也查不到她一丁點的臨床經驗。
要知道,醫生這行,臨床實踐就跟吃飯睡覺一樣重要,沒有大量的實戰經驗,醫術怎么能扎實?
這位副院長倒好,臨床經驗直接“掛零”。
更讓人直呼“離譜”的是她一張工作照。照片里,別人做實驗都把口罩捂得嚴嚴實實,她倒好,只戴著手套,在滿是細菌的環境里操作。
馬上就有專業人士直接“打假”,說她連移液槍、通風櫥這些基礎設備都用得不對。
這很難不讓人懷疑,這照片到底是真實工作場景,還是擺拍“作秀”?
再看她的職稱組合,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教授、研究員都是正高職稱,代表著科研教學的頂尖水平,可主治醫生卻只是個中級職稱。
按理說,能當上副院長,科研教學肯定有兩把刷子,主持基金、發論文這些成果肯定不少。
但臨床職稱卻遠遠跟不上,這差距不禁讓人想問:醫院的人才評價體系,是不是太偏向科研,把臨床實踐給落下了?科研和臨床,到底該如何平衡?
看看下圖,趙副院長在科研、教學上成果斐然,主持多項基金發表多篇論文,可在臨床職稱晉升上卻令人嘩然!
這是肯定?還是懷疑?
說實話,現在這年頭,論文的水挺深的,學術圈里各種“乾坤大挪移”的操作屢見不鮮。
有人辛辛苦苦碼了100多頁的論文,熬到頭發都白了,最后連個博士學位的邊都摸不著。
再看看人家董小姐,正文攏共才26頁,東拼西湊加上一堆參考文獻,居然就能堂而皇之地成了頂尖醫學院的博士畢業論文。
這些頂著“優秀教授”“院長”頭銜的人,到底是怎么把關的?我們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這里頭的門道,他們會不知道論文質量的差距?
這不是明擺著把學術門檻當擺設,把嚴謹治學的原則當兒戲嗎?
學術圈講究的是真才實學,是腳踏實地做研究。可現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認認真真做學問的人寒心,也讓大眾對高等學府的公信力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這樣的評判標準,這樣的學術風氣,以后誰還愿意踏踏實實搞研究?
畢竟,大家都不想落在這位臨床經驗幾乎零經驗的副院長手中。
說到這兒,還有個更巧的事。我好奇就查了一下,居然發現趙副院長竟然是黃曉軍院士的學生。
而黃曉軍院士,多年前還被自己的導師陸道培院士公開起訴侵權,指責他剽竊、造假。
這層層關系一扒,網友們的八卦魂和質疑聲徹底收不住了。
其實大家也不是故意要挑刺,現在網上這么多討論,說到底,就是大家在經歷協和“4+4”等事件后,對醫療行業的公平正義有了更高的期待。
如果趙副院長真有特殊情況,比如參與了什么秘密項目,醫院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站出來解釋,把事情說清楚。
網友們要的也不多,就圖個明明白白、心里踏實。
可要是她真跟之前那些飽受爭議的“學術明星”一樣,那大家肯定坐不住了。
不少網友都說,愿意把收集到的線索提供給國家衛健委調查組,就盼著能給醫療系統的“清朗行動”出份力。
畢竟,誰都不想看到醫療行業被那些“頭銜一大堆,專業卻拉胯”的人攪了風氣。
網上有句話說得挺扎心:“醫生要是把時間都花在搞頭銜、搞關系上,專業水平能好到哪兒去?”
這話雖然糙,但理不糙。
醫療行業人命關天,我們老百姓看病,最需要的還是那些踏踏實實搞臨床、認認真真做研究的好醫生。
真心希望這次的事能有個明確的回應,給大家一個交代,也讓醫療行業多些清風正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