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地形山川、地貌物產,千差萬別。
風俗亦然,各地差異極大,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一國如此,一省、一市、一縣也是,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風俗可以從年頭說到年尾,這里且就家鄉的年俗敘說一二。
家鄉地處皖西南,有群山環繞,有綠水長流,以丘陵為主,自古耕讀成風。自然的變遷、歷史的演進、區劃的調整,造就了在一座小城,南北風俗也有不小的差別,甚至方言都有很大不同。
年俗指的是圍繞過年的有關習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有的已經消失,有的逐漸淡化,有的在頑強生長著。只不過今年不同,因為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很多習俗中止了,我想也是暫時的,當風雨過后,來年一定還在。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那就從這天說起。這一天家鄉并無多少特別之處,只是為了起個頭,倒是外面很多地方有吃臘八粥的傳統。這天之后年味漸濃,外出的人逐漸開始返程,“春運”不久后也將開啟,在家的人開始為過年做準備,灑掃庭除等。做“米面”應是在這之后開始的,前面曾寫過,此處略去。
真正步入過年節奏的是小年。這一天南北方略有不同。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則是二十三。家鄉屬南方。這一天可能有兩件重要的事,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也可能在除夕完成。
一是祭祖。《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對于我們這個思想早熟的民族來說,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但普遍有祖先崇拜、歷史崇拜,某種意義上以歷史、以祖先為宗教,祭祖便成為從古至今的大事。祭祖自然要去上墳,又因為祖先多葬在山上,因而去上墳又說“上山去”,其實是一種通俗說法,很多地方是只有林地而沒有山地的。家鄉祭祖有幾個重要節點,分別是清明、冬至和過年,都是在上午進行,后兩者相隔時間不長,但內容不同,這里不一一說明。過年的祭祖,主要內容除了傳統上的燒紙錢、放鞭炮、行禮之外,還包括修葺和培土,修葺是指將雜樹雜草清除,往往要攜帶鐮刀甚至斧頭一類的工具,有的干脆放火燒,為此沒少引起火災的,在嚴格森林防火的當下,對生火管得很嚴,每到年關,都會群防群控——最近這個詞用得很多,在各個路口“把守”,嚴防失火。而培土指的是給墳頭加土,因為以往主要是土墳,經過一年的雨打風吹,會被“削”去不少,于是就在年底補上,通常是一家挑三擔土,用鐵鍬打板實了,我們都給擔子里上過土,弟兄越多,加的土也就越多,墳頭也就加得越高,代表家族更加興旺。后來,很多人家為了省事或者面子,用水泥進行整體塑造,也就沒有修葺培土的事了,如今,土葬已經廢止,新墳就更談不上了。前面說“可能”,是因為有時留在除夕上午進行,主要看天氣,一般趁天晴比較方便,通常一家都有多個祖墳,且相隔都有一定距離,何況還有一定的“體力活”,趕上個好天氣比較重要。
二是接祖。意思是將祖先“接”回來,聽起來似乎有些玄乎,甚至是恐怖。其實不然,既不“做法”,也不“布道”。主要形式是請吃飯!看到這大家沒準有疑問,怎么請祖先吃飯?擺酒席!九道菜,包括魚、雞、粉絲、油豆腐等,半生狀態,八副碗筷、八杯酒,屋外放鞭炮,燒紙錢,口中還念念有詞,大致是叫祖先們回來吃飯…吃了一陣,添酒,待“差不多”了,盛飯,再過一陣,散席。散席有不同,以往祖先接回來要到正月十五(過了元宵年才算結束,稱作“完年”)才“送”走的,也是原菜擺出來,再放一次鞭炮,因此九道菜要放很久,后來普遍除夕“送”走,這樣至少在家里也“呆”了一陣,再后來,多數都是除夕當天接、吃完就送走…就省去了特地保存祭品的事了。
二十四之后,年關就一天天近了,在外務工的基本都回鄉了,還在上班的恐怕心思也飛掉一多半了。到除夕的這段時間,主要是各種準備,以往包括洗、曬被子,殺豬等,這些都淡了,特別是殺豬,過去堪稱“盛事”,甚至能引起圍觀,屠夫也頗受矚目,如今養豬的極少了。還包括炸丸子——老家稱“圓子”,糯米、蔥等拌在一起揉成球形,油炸,后來炸全肉餡的多了起來,不過還是感覺糯米的更好吃。
很快就到了除夕,通常被稱為“年三十”,當然也有些年份只有二十九的,只是說法不變。這天是比較忙碌的。早飯午飯都很簡單,“對付”過去就行,晚飯——年夜飯,簡稱“年飯”,才是重中之重。通常下午開始準備起來,若是前述祭祖在小年已經完成,上午便開始為年夜飯作準備了,主要是洗、切等。半下午時分開始貼對聯。每個門都要貼到,窗戶上貼些“福”字。很早的時候,家里寫對聯,用漿糊刷在墻上或門上,后來都是買現成的,用透明膠布粘貼。很快就到了傍晚,開始燒菜,要是“接祖”已經完成,直接炒菜,如今,“接祖”都是在除夕這天,因此下午先準備這個重要的事,一般三四點上桌,五點左右“歡送”。隨后,開始炒年夜飯的菜,一般是十個菜上下,燒倆“鍋子”,以往經濟拮據時是葷菜多,因為都希望這天吃“好點”,這也是小的時候都盼望過年的原因吧,如今條件早已改善,人們更加注重葷素搭配和營養均衡。一切妥當,就開吃了,喝酒、吃菜、聊天,都在意料之中,一般家里都會在吃得差不多時給晚輩紅包,小時很“慘”,爺爺奶奶沒給過紅包,爸媽也沒拿過幾回,既有經濟的原因,也不注重這個吧。
吃過年夜飯,便開始“拜年”,意思是串門,左鄰右舍都走一遍,挨個說聲“新年好”之類的,先去輩分高的家里,依次走過,本生產隊的也會走一遭,也會有人來,于是瓜子糖果這些就要擺上桌了。之后可能會有娛樂活動,比如打麻將或撲克等。此時,煙花聲早就此起彼伏了,通常是下午就開始了,很早的時候,玩的是“擦炮”,在火柴皮上摩擦點燃后扔出去就“炸”了,也有一根根點燃拿在手上,燒到末端時才扔掉的,也有直接扔地上就炸響的,還有“危險”點的,便是將一掛小鞭炮拆散,一個個點燃再扔出去,不過這樣有可能炸到自己…后來,變“高級”了,先是長筒的煙花,手持著朝一個方向,點燃引線,很快就會聽到火藥沖到前方響起,再往后,自然就是煙花了,花樣也是越來越多。
拜完年,如果沒有活動,可能就去看電視了吧,那時春晚的號召力還是極強的。要是堅持到底,就到后半夜了。通常家里也都沒睡,在為初一做準備,包括煮雞蛋、燉老母雞等。記得以往除夕夜會燒一個大樹樁,能燒一整晚,圍著它烤火,就是“守歲”了。
過了凌晨,便是新的一天,也是新的一年,新年必須在鞭炮聲中開啟,叫做“開門炮”,以往都是天快亮時放,如今似乎都很早,有的剛過十二點就給炸了,好早早睡覺,早上也不用早起。這個炮必須威力足夠,通常都是幾萬發的,代表新年紅紅火火。早上起來一看,一地的鞭炮屑。
“初一不出門”。不是真的不出門,只是說不出遠門罷了,這天基本不走親戚,主要是左鄰右舍、本隊的相互串門,通常都是“組團”來去,稱為“大部隊”。雖然不走親戚,但在家鄉“流行”這天拜菩薩,跑到很遠的廟去求簽,或求財或求好運,大體那些。今年由于疫情,大部隊消失不見,只有臨近的幾家走了走,基本是本家,至于拜菩薩,就是只有一間屋子的小廟都關閉了,何況九華山這樣的大道場,熱衷于這方面的明年再拜吧…初一早飯不算復雜,但很重要,主要是吃雞湯面和雞蛋,前面說了除夕后半夜就開始準備,雞是自家養的,要燉一晚上,油汪汪的,通常早上是兩個大鐵鍋同時燒,一個鍋里是燉的雞,另一個鍋煮面,雞蛋是煮好剝過殼的,和面一起下鍋。吃的時候,先撈面,盛雞蛋,再盛雞肉和雞湯,想想就能知道這味道,著實好。多提一句,在老家,雞蛋被當做“元寶”,有的人很喜歡吃,一頓能吃很多個…
“初二拜新靈”。所謂“新靈”,指的是上一年去世的人。這一天親戚或本隊的人會先去這家拜年,早上或中午都要擺酒招待的,若是“新靈”比較多,就得分頭行動。自然,這一天是不能去其他親戚家拜年的,不然,人家怎么想可想而知…同時,有“新靈”的人家,這一年是不貼對聯的。今年,面對嚴峻的疫情,嚴控大規模聚會,一律取消“拜新靈”的活動,也是極少遇到的。
“初三拜外婆”、“初四拜母舅”、“初五迎財神”。其實這兩句是順口溜而已,沒有人還遵循這樣的順序,只是說從初三開始,可以走親戚了,當然,外公外婆在的自然是先去,不在的就無所謂先去哪家親戚了。
之后的日子,似乎沒有特別的說法了。家鄉也沒有燈會、舞獅子舞龍燈之類的活動,群體性活動比較少。
家鄉的年俗,且說到這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