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春分,就到了清明期間了。在農村一些地方有“趕清明”習俗,意思要在清明節以前,完成掃墓。
當然,也有一些地方講究“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后”,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歷三月,掃墓就在清明節以前。如果清明節在農歷二月,掃墓就在清明節以后。
除此,不管清明節在農歷二月,還是農歷三月,還有“前三后四”或者“前五后六”之說,意思是說,清明期間,清明節前三天或五天,清明節后四天或六天,都是掃墓的日子。
這些不同地方的說法,說明了各地清明掃墓風俗的多樣性。
在農村,清明掃墓時,如果家里祖墳地的墳墓多,或者路過別人家的墳地,總離不開一個話題,人們喜歡談論,哪座老墳好,哪座老墳差,哪座老墳不好也不差。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一個老墳的問題,認為“老墳好不好,看土”,認為土的顏色與老墳的好差有關,以黃色土為好,其他顏色的土就不好,甚至不可以出現在墳頭上。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我國土壤的顏色分布有多種,有黃色土,有紅色土,也有黑色土,灰色土等。
上過中學,學習過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些土壤的分布,是由于氣候、環境、土地所含的化學元素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比如,紅壤的形成,是由于在亞熱帶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土壤中由于缺乏堿金屬和堿土金屬,而含鐵﹑鋁氧化物又非常豐富,在土壤長期的發育過程中呈酸性紅色。
紅壤分布很廣,不管挖到地下有多深,都是紅色的土,長江沿岸地帶、云南、貴州、廣西、臺灣、湖南等。黑土地也是一樣的,分布也很廣,比較著名的就是東北黑土地,其他地方山區也有黑土地。
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紅土、黑土等的墳頭不好,那么這些地方在古代的土葬,是不是要跨越數百里或上千里去運黃土呢?
當然不是,黃土可葬先人,紅土、黑土同樣也可葬先人。不管下葬多少年,紅土還是紅土,黑土還是黑土。即便是黃土地的地區,墳墓年代久了,如果墳頭的草木茂盛,表層土壤也會變黑色。如果遇到山火燒過,墳頭的土部分變為紅色,還有一部分為紅色。
因此,以土的顏色來判斷墳墓的好壞,這種說法是很荒誕不經的。
實際上,在農村,辨別墳墓的好與差,或者不好不差,判斷的標準很簡單,主要有看墳墓的三種狀況,即鼓、癟、不鼓也不癟。
這就是農村老話常說的“老墳好不好,就看鼓不鼓”,下面就為讀者朋友解讀一下這句農村老話。
通常來說,因為舊時大多數的墳為土堆,只有少數的墳用石頭、石磚、磚砌筑了墳墻,只有頂上有一個土堆,或者全部用石灰漿拌合糯米粉抹頂(此種極少,一般是古代身世顯赫的官員),這種通常是家境比較富裕之家的墳墓。
因此,這處刻意砌墻的墳墓不算,比較扎實堅固,保持原狀的時間也比較長久,一般看不出好差,也就無法判斷。只有大多數普通民眾家的墳墓為純土堆,這種墳墓外形變化大,好判斷。
所謂鼓,就是鼓鼓的、鼓脹、凸起、漲大的意思。
一般來說,先人去世下葬之后,三年內上新墳,每年都要添土,最后一年定型。之后,按照民間說法,老墳最好不要動土,或者慎動土,以免驚動先人,讓先人不安穩。
雖然有清明節那天也可以添土,百無禁忌的說法,但是,民間各種說法實在大多,不知相信誰的,因此,多數民眾在方面有諸多顧慮,一般不敢再動土。再說,要動土,得擇吉日,民俗程序方面很繁瑣。
而一些老墳,特別是數代之后的老墳,牽涉面就更廣,人性就更復雜,協商起來更困難。
這樣,對農村大多數的墳墓來說,只要出現明顯的狀況,比如,墳墓讓野生動物打了洞穴,被牛磨角撞塌,大雨崩塌、棺材腐爛后坍塌等,需要進行整修外,一般都會保持定型時的原樣,不隨便動土。
如果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墳墓不但沒有變小變矮,反而脹鼓鼓的,好像墳堆自己漲大了一些,很有生氣。人們就認為這樣的墳墓葬得非常好,是風水很好的墳墓,葬到了真地,墳墓內的氣很足,對子孫后代有利。
所謂癟,又稱癟墳,是指墳墓不飽滿,數十年或上百年后,墳頭很自然地慢慢地往下降,墳頭變得越來越低矮,但還是高出地面一到兩尺,不至于凹陷下去。
民間認為這樣的墳墓不太好,葬得不是很好,墳墓內的氣散發出來了。人們把這樣的先人墳叫做泄氣墳,不是很顧子孫后代。
所謂不鼓也不癟,指墳墓仍然保持原樣,或比原樣稍微差了一些,沒有鼓脹的樣子,缺少了一些生氣。民間認為這樣的先人墳墓,不算是好墳墓,也不算是差墳墓,也就是很平常的墳墓。
在農村,傳統說法認為,墳墓“鼓不鼓”,還得看先祖是什么樣的人。因為農村有“葬父不如葬母”的說法,所以,民間認為,女性先祖的墳墓“鼓脹”,要好于男性先祖的墳墓“鼓脹”。
以上說法,通常是民眾對墳墓觀察得出的觀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實際上,民眾對墳墓的觀察,只是憑著一時的感覺而已,墳墓“鼓脹”背后的故事,他們不一定知曉。
比如,有一些墳墓的后人,善于打理先人的墳墓,在筑墳時就特別用心,把墳墓筑得很牢固,加上掃墓時,常給墳頭添土,始終保持墳墓“鼓脹”,在外人看來就好像墳墓自然漲大了。
而有一些墳墓,因為打理不善,相信老墳不能動土這種說法,從來就沒有人添過土。有一些墳墓,后人很少掃墓,更不用說添土了,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變得越來越矮小,這是自然規律。
由此可見,“老墳好不好,就看鼓不鼓”,只是出于人們的一種觀察,觀察事物時,往往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差。
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實際上是在暗示人們,先人的墳墓只有每年去打理和不定期整修,才能處于“鼓起來”,否則就會變成“癟墳”。這也是提示人們,要慎終追遠,不忘先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