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中醫醫院作為黔南地區唯一一家致力于中醫發展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在推進黔南州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進程中,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結成了共建單位。自2023年5月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相繼選派一批藝精德高的名中醫到黔南州中醫醫院擔任執行院長及相關科室執行主任,每月另外選派專家團隊到現場共建指導、坐診、手術,實施多導師幫扶工程,博士團隊"一對一"科研幫扶,一年多來,廣州市一批名中醫工作室落地黔南州中醫醫院,山區患者家門口近享優質醫療服務的愿望得以實現。
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是國家衛健委于2022年在全國各地開始布局和實施的民生項目。其實質內容和發展方向是:聚焦重點病種和???,按照"省市共建、網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通過引導省會城市和超(特)大城市醫院向資源薄弱地區輸出以及加強現有醫院建設等方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形成省域內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醫療服務"高地"。著力解決疑難危重疾病的診療,培養臨床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促進地區醫療發展均衡,引領區域醫學技術發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群眾身邊延伸,盡可能減少異地就醫。
42歲的王女士系一名上班族,長時間出現行走時雙膝關節間歇性疼痛癥狀,但一直查找不出病因,10月16日下午,專程請假慕名前來黔南州中醫醫院求診張萬清主任。
在認真聽取王女士對病情的自述后,張萬清主任開始給王女士把脈,看舌象,隨后詢問一些諸如“生理期出現疼痛癥狀嗎?”日常的睡眠質量如何?”,“大小便情況正常嗎?”“平常有沒有口干舌燥?”等貌似與膝關節疼痛不著邊際的問題,在一番“望聞問切”操作下來,他告訴王女士,引起雙膝疼痛,是因為她自身機體機能開始下降,導致骨關節經脈不暢所致,需要中藥聯合針灸調理一段時間就會好起來。
“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時,任何疼痛類病癥都有虛實的不同。當人體經絡氣血不足時,也會引發疼痛,中醫稱為“不榮則痛”(榮,榮養營養之意),這是一種’虛痛’”張萬清表示,王女士的雙膝關節疼痛屬于典型的身體機能減退氣虛不足引發的虛痛。隨后,他以“健脾補腎、強筋骨、溫通經脈”為方向開了四劑中藥,叮囑王女士按時服用后隨診。
張萬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副主任中醫師,積累了30年中醫臨床經驗,擅長各類眩暈,頭痛,頸肩腰腿疼痛,各類關節炎以及小兒腦癱等神經系統疾病。臨證針、灸、推拿、中藥等治法隨證靈活應用,形、氣、神兼顧,療效肯定。從本月開始,他將在黔南州中醫醫院掛職任針灸科執行主任,任期一年。
都勻患者羅先生,飽受臀腿腰雜合疼痛長達月余,行走已呈彎腰翹臀姿勢,10月初就診于黔南州中醫醫院針灸科后,經CT檢查,發現腰3/4、腰5/低1椎間盤膨出,腰4/5椎間盤膨出并中央型突出,繼發腰4/5平面椎管狹窄。經過綜合治療后,入院第八天腰痛疼痛緩解明顯,但右側臀腿部仍然痛甚,影響正常睡眠,行走仍然困難。
10月15日,是張萬清主任正式入駐醫院履職針灸科執行主任的第二天,在查房時得知羅先生的病情后,他為羅先生進行了細致的體格檢查后,結合CT片,他認為羅先生臀部、腿部疼痛行走不便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腰椎間隙變窄,腰5椎體向前滑脫,造成右側腰骶關節紊亂;其二、腰椎間盤突出壓迫致腰5、骶1神經根水腫因素仍然存在。
病因癥結找到后,張萬清主任隨即現場對羅先生腰骶關節進行手法復位,“患者反映右側臀腿疼痛感覺輕松多了”張主任說,第二天,羅先生雖說疼痛感還存在,但行走已沒有那么費勁,第三天,再給予骶管注射治療后,羅先生現在已經能直立行走。
經過綜合治療后的羅先生已能直立行走
張萬清說,羅先生的癥狀就屬于典型的氣滯血瘀證的“不通則痛”,即當人體經絡氣血發生運行不暢,那么就會引發各種疼痛,這是“實痛”。目前羅先生還采取針灸同步治療,預計不日即可康復出院。
張萬清告訴記者,中醫看病強調的是“辨證論治”,講究的是整體思維和辨證治療,切忌只是“腳痛治腳、頭痛醫頭”的對癥治療,只有由表及里,通過綜合分析患者的癥狀、舌脈、體質等多個方面,才能探究病根,從而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關于人體的健康,張萬清主任是這樣闡釋的:人體的健康其實就是人體內陰與陽的平衡狀態,人體的健康與否,取決于陰陽的內在是否調和。從中醫理論上來說,道法自然,只有保持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均和、筋脈通暢,人體就健康。因此,張萬清信仰“只有憑自身且順乎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根本之道”,他認為疾病的治療應標本兼治,重在調本。
如何調本?張萬清憑借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在中藥和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手段上已實現融會貫通。他說,針灸最大的特點是臨床見效快,因為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通過刺激穴位,可快速疏通經絡,和調臟腑,從而實現機體的陰陽平衡;推拿是通過按摩、揉捏等手法來改善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功能,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一些疼痛等不適。“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則飲藥補之”,中藥可以補虛即提升下降的機體機能狀態,從而達到扶正驅邪。
張萬清帶領科室醫護人員例行查房
面對針灸科未來的發展,張萬清認為提高一線醫生的中醫診療能力是補齊短板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臨床診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各類不同的患者”他表示,中醫診斷是一個“司外揣內”的過程,通過全面收集患者的外在信息,準確把握患者的機能狀態,診斷方法和方向是診斷關鍵,對證治療是根本。接下來的工作中,他將從一方面強化科室醫護人員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常態化學習,另一方面借助接診病人及查房的形式,從“望、聞、問、切”的每個細節去傳授臨床經驗,從療法上去培養他們獨立思考,選法用藥的能力,真正做到知微見著、由表及里,準確辯證,合理治療,從而實現在家門口能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