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5月3日電(記者徐思鈺)早上八點,天津市東麗區中醫醫院內人頭攢動,不少專家診室門前已排起長龍。“咽部有什么感覺”“飲食溫度不要低于體溫”……77歲的李淵何身著白大褂,正凝神查看患者舌苔,一邊搭脈一邊詢問癥狀并叮囑。
在天津市東麗區中醫醫院,不少退休返聘專家仍活躍在崗位上,李淵何便是其中一位。2008年退休返聘至今,李淵何已堅守診療一線17年。
1973年,李淵何拜入天津市河東區一位老中醫門下,開啟了中醫學習生涯。“那時,我把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等書背得滾瓜爛熟,打好了基礎。”他回憶,領略到中醫的魅力后,便下決心要將這門學問學精學透。
李淵何在問診。新華社記者 徐思鈺 攝
1978年,李淵何考入天津中醫學院(現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畢業后便進入中醫領域工作。“原來行政管理工作繁忙,但仍會擠時間問診,退休后我就能全身心投入診療一線了。”李淵何說。如今,在他的診室里,既有多次前來問診的附近居民,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新患者。
37歲的秦女士經朋友推薦,找到李淵何診療。經過多次復診,秦女士對李醫生贊不絕口:“李醫生看病特別專業、細致,每次把脈都特別認真,還會細心地提醒我煎藥的溫度、喝藥的濃度。”
2024年,李淵何成功入選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名單。盡管年事已高,滿頭銀發的李淵何依然堅持每周出診,他常說,“學中醫不能白學,只要身體允許,既要盡力服務好患者,還要將中醫文化傳播得更廣。”
近年來,不少像李淵何一樣的退休專家堅守醫療一線,貢獻“銀發力量”,讓余熱更“火熱”。
天津市東麗醫院副主任醫師王金林從事普通外科臨床工作近40年,今年2月正式退休后,因醫院返聘和科室需求,他選擇繼續留下。“科室需要我,我也想繼續干,能做一點是一點。”王金林說。
王金林正在做手術。新華社發
如今,王金林不像從前在一線時忙碌,更多的是幫助年輕醫生成長。“遇到復雜手術或疑難病癥,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出現緊急問題我會隨時頂上。”王金林說。
基層醫院雖規模不大,卻是百姓家門口的“健康堡壘”。“我們是百姓身邊觸手可及的健康守護者,治病救人,意義非凡。”王金林感慨地說,他打算繼續在崗位上奉獻,用自己的“余熱”,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