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國上將陳伯鈞,曾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隨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之后上了井岡山,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他矢志不渝,立下赫赫戰功,與毛主席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毛主席對于陳伯鈞來說,不僅是“啟蒙恩師”,還是“救命恩人”,他們之間,經歷了哪些崢嶸事跡?
毛主席對年輕的陳伯鈞贊不絕口
1926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12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一時之間,武漢成為全國工農革命運動的中心。為了適應革命的發展需要,培養革命需要的軍事人才,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右派成立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圖|北伐戰爭 老照片
此時的陳伯鈞正在四川省立第四師范讀書,這一年,他年僅16歲,因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而遭到開除,當他聽說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正在招生,便積極報名,并最終如愿以償,成為黃埔軍校的第六期學員。
在武漢,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北伐軍勝利進軍的標語,車站和碼頭常有宣傳隊的身影,表演節目,唱著歌兒,男兵女兵們指揮著圍觀群眾,熱鬧非凡。陳伯鈞感受著激情澎湃的氛圍,他喜歡這座被強烈的革命氣息籠罩著的城市,于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閱讀了大量革命刊物,接觸到更多新的思想。
在黃埔軍校,陳伯鈞第一次聆聽了毛主席的演講,毛主席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非常具有感染力,毛主席明確指出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中國革命的成功,就必然要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陳伯鈞深受震撼,深深地佩服著毛主席的學識和遠見。
圖|陳伯鈞
但是,令陳伯鈞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蔣介石公然背叛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為平定叛亂,陳伯鈞與軍校學生一同被編入中央獨立師,在葉挺的指揮下,成功擊潰叛軍。陳伯鈞第一次經歷了戰火的洗禮,進一步成長,之后,他毅然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南昌起義爆發后,陳伯鈞和戰友們一起追趕起義部隊,離開武漢,順江南下,幾經周折,來到江西銅鼓,在這里,他見到了毛主席,大家一起簇擁著毛主席進入團部。在見面會上,毛主席說道:“黨中央一直很掛念大家,關心大家,這次特地派我來看望大家。”隨后,毛主席宣布了黨中央新的計劃,號召大家在秋收時節起義。
陳伯鈞深受鼓舞,會議結束后,他獨自來到河邊,心想終于可以大干一場了。這時,毛主席也信步來到河邊,陳伯鈞連忙站起身子,走上前去,他內心有許多問題想向毛主席請教,便借此機會,將自己負責新兵訓練的工作方向,與毛主席交流探討。
圖|毛澤東
毛主席見一個小戰士迎面走來,便親切地招呼他,兩人席地而坐,互相問候。
毛主席問道:“你叫什么名字?”陳伯鈞回答:“我叫陳伯鈞。”毛主席說:“你是什么地方人?今年多大了?”陳伯鈞說:“四川達縣人,今年18歲了。”毛主席笑了笑,繼續問道:“都做過什么呀?上過學嗎?”陳伯鈞語調有些激動:“上過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跟隨葉挺將軍參加過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斗。”
毛主席了解了陳伯鈞的履歷,對眼前這個比自己小一半的戰士非常滿意,他上過黃埔軍校,有著豐厚的學識,又有戰斗經驗,且入了黨,現在正值艱苦抗爭的關鍵時期,是非常需要這樣的干部的。
陳伯鈞講起了在武漢分校時聽毛主席講課的場景,至今提起,字里行間,依舊滿滿的欽佩之情,而且經過兩年的歷練,對毛主席當時的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說:“我常想您說過的話,‘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現在我想明白了,共產黨人必須依靠勞苦大眾,為他們打天下,為他們謀利益。”
圖|陳伯鈞
陳伯鈞在如此年輕的年紀,便有了如此高的思想覺悟,實在難得,毛主席對他贊不絕口,連連點頭:“人小志氣大,有革命抱負,好啊!”聽著毛主席的夸獎,陳伯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毛主席與陳伯鈞交談了很長時間,陳伯鈞就軍事訓練闡述了自己的做法與想法,毛主席認真聆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并鼓勵他要好好地工作,要敢于接受革命的考驗。陳伯鈞連連點頭,表示絕不會辜負毛主席和黨的期望。
經過這次談話,陳伯鈞收獲很大,對毛主席更加敬佩了。
10月3日,陳伯鈞隨毛主席來到井岡山下的古城,前委開會討論決定,要聯絡山上的袁文才、王佐武裝,于是派遣陳伯鈞、游雪程等人到袁部任連長、排長,做袁部的改造工作。陳伯鈞等人到職后,便集中袁部在茅坪進行軍事訓練,期間,毛主席多次與陳伯鈞談話,指點迷津,還到訓練場檢查戰士的訓練情況。
圖|毛澤東
后來,據陳伯鈞回憶:“在外面操練空閑的時候,毛主席還開玩笑說,《封神榜》里有個土行孫,還有個哪吒,他們會入地土遁、騰云駕霧,為什么你們沒有那樣的本事呀!”
陳伯鈞受到激勵,決心打造一支優秀的部隊,便狠抓“能打能走”的訓練,很快,戰士們有了巨大的進步,部隊走上了正軌。毛主席還將培養年輕干部的重任交給了陳伯鈞,可見對他的信任,陳伯鈞在工作中遇到困惑,也會積極與毛主席交流、做匯報,在毛主席悉心的教導和培育下,陳伯鈞在日益復雜的戰爭環境里漸漸成熟起來。
陳伯鈞誤殺戰友,毛主席“刀下留人”
在1928年的一次戰斗中,陳伯鈞繳獲了一支手槍,但是這支手槍的槍栓是壞的,無法使用,軍官教導隊隊長呂赤看著這個不能用的“鐵疙瘩”,半開玩笑地告訴他扔了算了,可是陳伯鈞不舍得仍,并決定將他整修一番,興許可以使用。
圖|陳伯鈞
陳伯鈞把手槍的零件拆開,用煤油反復擦拭,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認真,經過一番努力,終于修好了。呂赤帶著隊伍歸來,陳伯鈞便跑到呂赤面前,炫耀著自己的成果,拿著手槍在他面前比劃:“我這槍可不是‘半斤鐵’了!”
令陳伯鈞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他無意間拉動了槍栓,槍栓帶動撞針,射出了一顆沒有退膛的子彈,只聽“砰”的一聲,呂赤倒在了血泊中。陳伯鈞嚇了一跳,連忙跪在地上,查看呂赤的傷情,可是為時已晚,任憑陳伯鈞如何呼喚他的名字,他都沒有再睜開眼。
陳伯鈞追悔莫及,呂赤不僅是他在黃埔軍校的同窗,還是四川老鄉,又一起上了井岡山,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卻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大錯,一時間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眼淚潸潸而下。
圖|毛澤東
陳伯鈞被關了禁閉,等待上級發落。按照當時的軍紀,陳伯鈞雖然是過失殺人,但也要承擔相應的后果,許多人都認為,陳伯鈞是該殺的。
毛主席對呂赤之死也深表惋惜,非常難過,但是他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并沒有著急下結論,他找到教導隊區隊長張令彬,試探他的口風:“你們呂隊長被陳伯鈞誤殺,你看不殺陳伯鈞好不好?”張令彬卻直言應當按照紀律行事,毛主席嘆了口氣說:
“如今已經死了一個黃埔生了,要再殺一個黃埔生,就失去了兩個軍事指揮員。陳伯鈞不是故意傷人,我看還是不要殺為好,你回去做做工作,講清楚不要殺的道理。”
圖|呂赤 陳伯鈞 毛澤東
張林斌便回去向戰士們轉達了毛主席所言,戰士們聽罷,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正為難間,毛主席集結部隊,向指戰員們說:
“呂赤是個好同志,陳伯鈞也不是壞人,他是跟呂隊長開玩笑的,槍走了火誤殺了人。他們一個是黃埔軍校出來的,一個是黃埔武漢分校出來的,表現都很不錯,軍事上也有一套,這樣的人我們很缺啊!我們能不能只追悼一個人?否則另一個人還不好追悼呢!你們看怎么樣,我講得對不對?”
毛主席的講話入情入理,戰士們也紛紛覺得,應該饒陳伯鈞一命,一來誤殺情有可原,二來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隊伍里需要這樣的人才。可是即便誤殺,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啊!這時有人提出,難道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嗎?
圖|陳伯鈞
毛主席聞言,立刻嚴肅起來:“當然不能不了了之!”毛主席告訴戰士們,陳伯鈞雖然不需償命,但必須要得到嚴厲的懲罰,于是提議,將呂赤未能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由陳伯鈞加倍完成,另外,再罰他40大板。毛主席見在場眾人對這個提議表示支持,便讓自己的警衛員執行命令了。
警衛員找來竹板子,在大家的監督下對陳伯鈞施以懲罰。在處罰的過程中,陳伯鈞趴在凳子上一聲不吭,一動不動,心悅誠服地接受仗刑。據陳伯鈞后來回憶,毛主席通過“打板子”的羞辱方式,一方面確實是為了懲戒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陳伯鈞這次過失殺人,本應償命,但是在毛主席的幫助下,成功說服大家,救下了一個有過失的同志。陳伯鈞知恩圖報,對毛主席心生感激,在之后的幾十年中,他以百倍的英勇投身中國革命戰爭,立下汗馬功勞,表達著自己對共產主義事業矢志不渝。
陳伯鈞贏得“鐵屁股”美名,毛主席評價“為紅軍慶得干才”
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陳伯鈞贏得了“鐵屁股”的美名,這是因為他總會在最危險的時候,為全軍殿后,并取得勝利,保衛戰友安全。
圖|陳伯鈞與賀龍 聶榮臻合影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連續進行了幾場大規模的混戰,各地紅軍積極參與到革命斗爭中來,紅4軍主力離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向贛南、閩西地區挺進,建立起新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毛主席和朱德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的隊伍已經達到10萬之眾。
但是自1930年11月,國民黨軍開始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展瘋狂的圍剿,陳伯鈞在圍剿中,作戰勇敢,屢建奇功。隨著“左”傾錯誤思想,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取得了領導權,對不同路線的同志開展了斗爭和打擊。
在江西寧都召開的中央蘇區中央局會議中,撤銷了毛主席紅軍總前委和前委書記的職務,陳伯鈞也因支持毛主席,被罷免15軍軍長的職務,并調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
圖|1960年初 陳伯鈞和夫人陳琳
1933年,蔣介石集結50萬兵力,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左”傾教條主義者采取錯誤的指揮方針,與敵人硬碰硬,遭到慘重的打擊,之后又采取軍事保守主義,用防御措施阻止國民黨的進攻,因此,紅軍受到了極大的傷亡。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退出蘇區,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陳伯鈞所在的第5軍團13師,從興國縣出發,參加長征,他們的主要工作,便是在長征途中,掩護中央縱隊,為紅軍主力殿后。可是中央機構人員眾多,并且攜帶了大量輜重,浩浩蕩蕩的隊伍,不僅是一次大轉移,還是一次“大搬家”,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遲緩的行動,給陳伯鈞的保衛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陳伯鈞指揮著13師和兄弟部隊,在艱巨的任務面前,沒有退縮,迎難而上。
圖|徐海東 羅炳輝與陳伯鈞(從左到右)
湘江戰役是陳伯鈞面臨的最艱難的一場惡仗,整場戰役,紅5軍團一直擔任殿后的工作,與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陳伯鈞一邊率領部隊打阻擊,一邊向湘江邊撤離,當大部隊來到湘江邊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此時,陳伯鈞接到陳云來信:
這是緊急關頭,關系中國革命的命運,希望你們下最大的決心,趕快搶過湘江。
陳伯鈞隨即命令丟掉輜重,緊急行軍,全體指戰員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一口氣跑出90里,終于在拂曉前趕到湘江,江中沒有渡船,江上沒有浮橋,陳伯鈞便帶領戰士蹚著寒冷刺骨的江水渡過河去。成功跨越湘江后,陳伯鈞的眼角流下了熱淚,經此一役,紅軍損失慘重,紅5軍團,只剩下陳伯鈞的紅13師,紅34師更是全師覆沒。
圖|毛澤東與陳伯鈞
如此慘痛的教訓,陳伯鈞開始懷念毛主席,曾經,在毛主席的正確指揮下,取得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那是何等開心!好在1935年1月,紅軍攻占貴州遵義,在這里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確定了毛主席在黨的領導地位,紅軍也開始轉變戰略。
陳伯鈞在之后的戰斗中腿部負傷,但他依然回到前線,掩護紅軍四渡赤水、越過白臘坎、南渡烏江天險、通過少數民族地區,1935年5月,陳伯鈞率領紅5軍團,利用石板河地形險要,嚴密布放,阻擊敵人,掩護紅軍主力巧渡金沙江。
5月3日,追兵趕到,向紅5軍團的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盡管敵我力量懸殊,但戰士們浴血奮戰,誓死不退,敵人每前進一步,都受到了慘重的代價。歷時5天,紅5軍團接到軍委的撤退命令。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的主動權,對整個長征的走勢,起到了決定意義的勝利。
圖|毛澤東
緊接著,陳伯鈞率領紅5軍團繼續北上,因為在長征途中掩護紅軍主力戰績卓越,因此他在指戰員中,贏得了“鐵屁股”的美譽。
1936年7月,陳伯鈞調任紅6軍團軍團長,10月5日,毛主席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伯鈞同志,聞你在六軍,為紅軍慶得干才!你的身體好否?同志們都想念你的。我們都好,相見之期不遠,愿共努力!
“為紅軍慶得干才!”這是毛主席對陳伯鈞革命生涯的高度評價。
小結
抗日戰爭中,陳伯鈞先后擔任八路軍軍政學院副教育長、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頗受毛主席器重;解放戰爭中,他參與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廣西戰役,并在湘西剿匪戰中,睿智勇敢,指揮得當,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政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955年,陳伯鈞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圖|陳伯鈞 將軍
從1927年開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陳伯鈞都以毛主席為師,忠誠感恩,鍛煉了崇高的革命節操,在思想與政治上更加成熟,在黨和軍隊中,也負起了更大的責任。他們之間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誼,這種情誼對充分發揮革命熱情和個人才能,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