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布又一次把“制度”推上了風口浪尖。今年獲獎的是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三位經濟學家的研究聚焦于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其對社會繁榮的影響。他們用實際研究告訴我們:制度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而不僅僅是科技。這一結論在他們的著作《國家的失敗》以及《權力與進步:技術與繁榮的千年斗爭》中被論證得淋漓盡致。
聽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有點懵。尤其是我們這代人,從小就耳濡目染地聽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長大?,F在諾獎得主卻告訴我們,“制度”才是那個影響世界發展的核心。制度和科技,到底誰是“第一生產力”?是時候來一場巔峰對決,看看誰更有資格坐上這把椅子了。
01
清朝科技的落寞
制度不行,科技也救不了
首先,我們從國家層面來聊聊這個話題。如果我們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間,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西方的科技已經陸陸續續傳入了中國??滴趸实鄄粌H非常有學問,還喜歡搞點“科技”——他對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天文儀器很感興趣,也邀請他們來為清廷提供技術支持。但是,清朝的這些“科技嘗試”并沒有像后來的工業革命那樣在中國生根發芽。
為什么呢?問題不在于科技不夠先進,而在于制度??滴踔?,清朝陷入了封閉保守的政治環境,統治階級對科技的態度變得曖昧不明。雖然他們的皇宮中擺滿了洋槍洋炮,但對民間百姓的生產生活卻沒有多少積極影響。即便到了晚清洋務運動時期,清廷的北洋海軍裝備也是世界前列的——曾一度有亞洲最強之稱。然而,這些海軍裝備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毫無作為,原因不在于科技落后,而在于制度的問題。制度上腐敗、內部爭斗不斷,導致這些先進的裝備沒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這就好比你有了一輛世界上最快的賽車,但如果你的團隊全都在內訌,技師怠工、駕駛員沒經過訓練,這輛賽車再快也只是擺設。好的科技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制度去支持,那也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根本無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出它的潛力。
02
改革開放
制度催生的經濟騰飛
那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經濟騰飛的故事。很多人覺得,是不是科技推動了中國的經濟起飛?答案可能出乎意料:不是科技,而是制度。1978年,鄧小平推動了改革開放,這次制度的變革才是真正點燃中國經濟火箭的那顆“推進器”。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經濟狀況是什么樣的?那時候農民多養幾只雞都可能被扣上“資本主義尾巴”的帽子,被人批斗一番,談何經濟發展?在那個年代,科技即使再先進,也只能束之高閣。因為沒有開放的經濟環境和支持個人創新的制度,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是“生不逢時”。
改革開放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它解放了思想,打開了市場經濟的大門。人們突然意識到,原來可以通過辛勤勞動來獲得更多的財富,原來科技成果可以商品化,推動社會發展。這種思想的解放和制度的變革,才是真正讓科技和經濟相輔相成的關鍵。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再牛的科技也只能拆掉,再好的專家也只能下鄉“勞動改造”。
03
企業數智化轉型
制度與人的力量
說完了國家層面,我們再來看看企業的故事?,F代企業紛紛喊著“數智化轉型”的口號,但你有沒有發現,同樣的技術,同樣的服務,有些企業能順利完成轉型,取得巨大成功,而有些企業卻在中途折戟,賠了夫人又折兵。
原因在哪里?根本問題不在技術,而在于制度,在于人。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其實是一場“制度革命”,而不僅僅是技術升級的過程。為什么說數智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因為一把手不僅是公司的掌舵者,還能夠決定和改變企業內部的制度和文化。一把手的決心與執行力,是企業制度變革的基石。
有些企業雖然采購了最先進的數字化管理系統,但內部各部門之間推諉扯皮,制度上無法實現有效的配合,這些技術就如同為一個不健康的身體打了一劑強心針,根本沒法見效。而那些數智化轉型成功的企業,背后都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支持,推動各個部門緊密合作,打破信息孤島,真正實現“人、制度、技術”的三位一體。
04
個人成長
認知與科技的較量
聊到這里,也許你會想,這個話題離我們普通人是不是有點遠?其實不然。讓我們把視線拉近到個人成長層面,看看科技和制度的關系。為什么現代社會中人和人的差異還是那么大?科技已經發展到今天,知識唾手可得,打開手機,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應有盡有,如果想學習,完全不缺機會和條件。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沒有成長,而那些真正強大的人卻能實現持續進步?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在于智商,而在于認知??萍伎梢岳斫鉃槿祟惖闹R和工具,而制度更像是個人的認知結構。那些終身學習的人,靠的不是天生高智商,而是他們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更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體系。他們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給自己設立目標,并嚴格執行。也就是說,他們建立了“制度”,而不是僅僅依賴“科技”來推動自己的進步。
05
制度與科技
知行合一
這么看下來,這次諾獎的研究成果確實靠譜。制度的力量在很多時候是決定性的,沒有好的制度,科技的力量往往無法被真正發揮出來。但這并不是說科技就不重要。實際上,制度和科技并非對立,而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它們的關系有點像“知”和“行”,缺一不可。
好的制度可以引導科技的正確應用,而科技的發展也可以推動制度的進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比如工業革命時期,技術革新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同時也推動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催生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形成??萍己椭贫染拖袷请p螺旋結構,共同支撐起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06
最后的啟示
諾獎的結論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在全力發展科技的同時,還要不斷優化和完善制度,要豐富和提升人們的思想。科技固然重要,但制度才是決定科技能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土壤。國家層面要如此,企業要如此,個人更要如此。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說:“文化可以把戰略當早餐一樣吃掉”,說的就是沒有好的『文化』支撐,再好的『戰略』也無法實施。這句名言同樣可以套用在科技和制度的關系上——制度決定了科技能否真正轉化為生產力。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未來,思考如何在繼續推進科技進步的同時,也不斷優化制度,讓我們的社會在這兩條腿的支撐下走得更穩、更遠。
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只有做到制度與科技并重,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實現持久的繁榮與進步。而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就像是那些偉大的船長,決定著船的航向,而科技則是那迎風而起的風帆,讓船更快地駛向未來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