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野心是魯肅撐大的,但比起統一天下的野心來,孫權更在乎的是現實的利益。
公元200年,29歲的魯肅對19歲的孫權說: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為將軍考慮,只有據守江東,以觀察天下局勢變化。天下局勢如此,這樣做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么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鏟除黃祖,進而征討劉表,橫跨長江以南所有地盤并盡力占據,然后稱帝建號以謀取天下,這正如漢高祖建立基業啊!
孫權想做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主,魯肅直接勸孫權占據整個長江以南,稱帝之后再謀取天下,如同當年劉邦統一天下一樣。
孫權
孫權想不想統一天下呢?
非常想,赤壁之戰就是證據之一。
赤壁之戰前,曹操寫了一封恐嚇孫權,孫權不為所動,整個江東,除了魯肅、周瑜、孫權三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一片投降之聲,但孫權不想投降,他的心中還有魯肅為他所設計的那個夢想。
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三征江夏太守黃祖,終于殺了黃祖,搶了半個江夏郡,孫權正按照魯肅的規則穩步推進,企圖統一整個長江以南。
但是曹操沒有給孫權機會,曹操之所以急著南下荊州,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孫權向西攻打荊州,二是荊州牧劉表病重。
一旦孫權突破了江夏,并且荊州牧劉表病逝的話,那孫權真有可能吞并荊州,拿下荊州,益州就容易了,孫權就是在實行魯肅的戰略。
魯肅撐大了孫權的野心
可惜曹操來到荊州,劉琮投降,劉備敗逃,孫權趁機與劉備組建聯盟,共同對抗曹操,這是基于現實情況下最合理的考慮。
赤壁之戰后,劉備勢力坐大,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企圖拉攏劉備,孫權還聽從魯肅的建議,把南郡借給了劉備,曹操得知后都驚呆了。
南郡是荊州地理位置最重要的郡,別以為孫權好心借給劉備,那是孫權希望劉備北上對抗曹操,減少自己的壓力,否則劉備不與曹操交界,全靠孫權與曹操對抗,那孫權的壓力就大得多。
孫孫權可以跟劉備聯盟,同樣可以向曹操稱臣,他既可以當大魏吳王,還可以當東吳皇帝,他是沒有一點心理負擔的。
孫權不像劉備與諸葛亮,劉備、諸葛亮一生是為興復自己的漢室,統一天下,還于舊都,他們的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政治包袱,他們不可能向曹操稱臣,也不可能向孫權稱臣,劉備、諸葛亮一生的理想就是統一天下,讓孫權、曹操向自己稱臣。
劉備奪取益州后,孫權討要南三郡,因為曹操的壓力,劉備只還了湘水以東的兩個郡,關羽偷襲荊州時,孫權派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陳兵秭歸,與蜀漢政權隔江對峙。
很長一段時間,孫權確實想統一天下
孫權偷襲荊州的行為,從孫權的角度來看,他既能占據長江以南,又能把荊州段長江視為自己的天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州這一段長江是最為險峻的,是抵御北方的重要戰略通道。
荊州的背面不遠處就是曹魏占據的南陽郡,襄樊離荊州的直線距離只有200公里左右,很近,曹魏南下必然走南陽-襄陽-荊州這條路,不僅近,而且能讓騎兵通行,如果走江淮一帶,水網密布,只能靠開船,而這是孫權軍隊的優點。
孫權奪取荊州的行為,其實是為了自保,而不是為了統一,或者說不是為了全據長江以南,這與魯肅當年的戰略是不同的。
孫權奪取荊州,意味著蜀漢的勢力徹底退出荊州,那孫權又回到南郡之戰后,借荊州前的戰略狀態,就是由孫權與曹魏全面對抗。
孫權賴以生存的就是長江天險,這成為孫權鞏固政權的屏障,同樣成為孫權偏安一隅的理由。
孫權沒有政治負擔
自南郡之戰后,孫權再無統一天下之志。
哪怕是孫權偷襲了荊州,也不是他想統一天下,而是孫權想保證江東的地緣安全。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之后,逃到了白帝城,東吳軍隊企圖繼續攻打劉備,但孫權、陸遜等人不意,根本原因就是曹魏準備南征孫權了,只因為孫權故意忽悠曹丕。
孫權一面向曹丕稱臣,另一面加緊與劉備備戰,等到打敗劉備之后,孫權就不理曹丕了,曹丕意識到被騙,于是南征孫權,但無功而返。
孫權是極端精致的現實主義者,偷襲荊州的行為除了保證江東的戰略安全之外,還打破三國平衡的基礎,眾所周知,在所有形狀中,三角形最穩定,在三國鼎立中,兩個弱小政權結盟聯手對抗最強大的政權也是最穩定的。
孫權做事無下限
但這種平衡被孫權打破,孫權要的不是三國鼎立的平衡,他要的是江東的安全,至于三國,那不是孫權考慮的問題。
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三國歸一的跡象就會越來越明顯,蜀漢如果倒下,東吳也無法跟曹魏對抗,最終還是會走向滅亡的。
如果孫權真有統一天下之心,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就應該集結兵力北伐,攻打曹魏,只有打敗曹魏,天下才會再次大亂,曹魏一旦敗了,就是東吳與蜀漢爭奪天下了,但孫權不會這么想,更不會這么做。
孫權不是沒有北伐,但多次毫無建樹,合肥之戰10萬大軍被張遼800人打得一片恐慌,足以毀滅孫權北伐的決心了。
孫權安于現狀
不僅僅是孫權,整個東吳內部也是不贊同北伐,比如陸遜;贊同北伐的都死了,比如周瑜和魯肅。
東吳政權的結構是由江東士族和北方流亡士族組成的,北方流亡士族后期在東吳政權的話語權越來越小,這是因為江東士族有錢有人,打仗要消耗他們的資源,能否獲取收益卻是個未知數,這些人明顯不愿意。
江東士族以吳郡四姓為首,分別是:顧、陸、朱、張四氏。陸遜就是其中之一,石亭之戰,東吳軍隊占盡優勢,卻不愿意擴大戰爭,一方面是東吳陸軍不行,另一方面就是江東士族不愿意北伐。
這些人的態度顯然會影響孫權,孫權反正沒有政治負擔,在哪里稱帝不是稱帝,割據江東稱帝同樣能做皇帝,至于統一天下,孫權想也懶得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