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多數作物都進入了收獲的季節。因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的特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處處都呈現出一幅幅豐富多彩的豐收圖景,每一片土地都訴說著屬于它的豐收故事。
而豐收遠不僅代表著農作物的收獲,更有一群扎根在祖國各地的青年學子們學習和研究上的大豐收,他們就是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
對于科技小院,或許還有部分屏幕前的考生和家長不甚了解。其實,科技小院是一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服務多領域為一體的社會服務平臺,被人形象地比喻成青年人才成長的“練兵場”、農民學習科技的“大講堂”、鄉村產業發展的“試驗田”。從這些形象的比喻之中,大家也不難了解到,這一平臺,一頭牽著高校、一頭連著鄉村,實現了一舉多得、多方共贏。也正因如此,“推廣科技小院模式”,今年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
而中國農業大學作為我國農業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兩個領域之中最前沿、最先鋒力量,在建設開展科技小院這一農業科技創新、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三位一體”創新組織模式舉措之中,自然一馬當先。
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所科技小院成立于2009年,截止2023年5月,該校已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牽頭建立了139個科技小院,累計引領了全國建立1048家科技小院。與此同時,該校這一項目還在不斷發展壯大之中,分布于全國各個省份,針對不同農業種植類型,全方位服務當地現代化農業建設。而聚焦到當下,這個十月,位于全國各地的中國農大科技校園同學們正在與當地農民一道,扎根大地、共育碩果。
其中,位于河北曲周甘藍的科技小院之中,其間學子在主要用于研究的實驗地之中種植了多種蔬菜。這片土地不僅用來了解當地土壤肥力,開展田間實驗,更加用于開展面向當地農民的示范工作,作為廣下村科技小院的“招牌”,受到村民的廣泛好評。
與此同時還有中國農業大學洱海水稻科技小院。先前,這一小院開展的水稻綠色生態模式試驗種植,實現減少養分投入10%,增產28%,減排30%的成果。后續有進一步實現將水稻綠色生態模式在洱海流域推廣2.2萬畝,增產15%-20%,減排20%-30%的重要成果。今年國慶節,該科技小院在洱海流域已推廣的5.5萬畝水稻示范田迎來大豐收。受到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已經成為了推動洱海流域農業綠色轉型的典型案例。
類似的實例在中國農業大學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之中每天都在發生,令人欣喜的“豐收故事”也正在連臺上演。這一科技項目,不僅是中國農業大學科研育人的重要手段,更是踐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準實踐,對于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都大有裨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