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茜醫生
在傳統觀念里,人的身體常常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要么寒,要么熱。
這倆概念究竟應該怎么定義,恐怕沒人能說得全面,不過很多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準則——
一旦身體出現下列癥狀,就多半是“熱”:嗓子疼、牙齦腫、流鼻血、嘴唇紅、舌苔黃、大便干燥……
一旦身體出現下列癥狀,就多半是“寒”:怕冷、手腳冰涼、大便不成型且次數多、舌苔白、月經發黑……
甚至連食物都不放過,認為食物也分寒熱,會影響到人:
搞得有的人吃飯喝水都如履薄冰,甚至引發家庭矛盾(你懂的)。
那么,食物真的有寒熱嗎?那些用所謂寒熱的功效,背后究竟有怎樣的真相?
“寒熱”是怎么來的?
不管你聽說的寒熱是依據哪家理論,它們的最初來源,都是古人在面對難以解釋的事情時所產生的大膽想法。
例如:
顏色偏綠,性偏寒,如青菜、綠豆;顏色偏紅,性偏溫,如大棗、石榴
——照這說法,“上火”也可以吃辣椒,吃青辣椒就好了
味苦、味酸偏寒,例如苦瓜;味甜、味辛性熱,例如桔子、荔枝
——照這說法,“風寒”可以吃冰淇淋,因為冰淇淋是甜的,性熱
陽光照射時間長,性熱,例如大蒜、瓜子;背陰植物性偏寒,例如木耳、蘑菇
——照這說法,“宮寒”可以多嗑點瓜子,因為葵花向陽,性偏熱
可以看出,這種推斷的依據大多是食物的顏色、味道、生長的地點等。
邏輯十分樸素,結論卻十分大膽。就好像警察抓壞人,只看誰長得比較像,就把人打上“賊”的標簽,完全不看證據,就讓人背負罵名。
還有的寒熱,是依據人們吃了食物以后的反應來定的。
例如喝了蔥白水,第二天感冒就好一些了,這就證明蔥白水性熱,可以治風寒。實際上,多喝熱水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類似蔥白水治療風寒感冒這樣的理論在民間還有很多。
很多人都習慣用“得了某病吃某食物能好”、“吃了某食物會得某病”這個句式,來證明食物的“屬性”、“寒熱”是有道理的。
如果仔細分析,這其實是一種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是一種經典的邏輯謬誤。 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循環論證還可以出現在以下場景:
這“因果報應”,簡直完美閉環,無懈可擊。
這樣的邏輯謬誤為什么可以廣為流傳?
很簡單,因為人若是不愛思考,那不僅不容易找出破綻,還愛主動套用到自己身上,解釋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順便安慰受傷的心靈。
是的。安心,也許才是人們給食物“定性”最大的作用。
“寒熱”背后的真相
很多時候,食物的“寒熱”就好像著名的法外狂徒張三,承受了太多本不該承受的東西。
磕完瓜子,口腔潰瘍
——不是因為瓜子“熱”,而很可能是因為堅硬的食物損傷了口腔黏膜表面,再加上鹽等調味品使粘膜脫水,最終導致潰瘍。
吃完燒烤,嗓子疼
——不是因為燒烤“熱”,而很可能是因為食物高溫和辛辣的調料刺激了口咽部黏膜。也可能是陪你吃燒烤的人傳染了病毒或者細菌給你。
吃完辣椒,牙齦腫痛
——不是因為辣椒“熱”,而是因為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有擴張血管、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由此可以導致引發腫脹。
同理,哪些被質疑“寒”的食物也一樣是背鍋俠。
吃完苦瓜,會拉肚子
——不是因為苦瓜“寒”,而是因為苦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蠕動。
吃完海鮮,胃腸不舒服
——不是因為海鮮“寒”,而可能是出現了食物過敏或者不耐受,也有可能是食物不夠新鮮所致。
吃完薄荷,心口發涼
——不是因為薄荷“寒”,而是因為薄荷含有薄荷醇,會引發體內產生某些生物電反應,導致感受到冷的感覺。
由此,面對疑似是食物引起的不適,究竟要選擇何種解釋,會導致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選擇相信寒熱,你就會去找涼茶來敗火,找生姜來驅寒。
選擇理性的分析,你不僅不會耽誤治療,反而擁有了一個機會去接近真相。
可惜總有人不愿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別說理性分析,哪怕只是提到現代醫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就嚷嚷著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只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改革求變,求新創新本就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傳統,難道 2021了,還要讓魯迅先生感慨一句:“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嗎?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于 2021年4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正文圖片來源包圖網、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