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于秦朝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望都縣還有個名字叫“慶都縣”,自置縣以來,縣名多次在慶都縣、望都縣中來回更換,最后一次更是由清朝乾隆皇帝發(fā)“上諭”欽定縣名,一直使用到今天。那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呢?
位于保定和定州之間的望都縣
先來看望都縣兩個縣名的來歷。
一、“望都”一名來自于“望都山”。清朝及民國《望都縣志》“山川”條均記載了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圣明君王“堯”和堯帝之母有關(guān)的3座山,分別是:
1、堯山,此山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說:“唐,堯山在南”,三國時期的張晏備注此書此條:堯封為唐侯時,建國于此,堯山在唐(即唐縣,三國時唐縣城在堯山以北)。
2、伊祁山,相傳是堯母生帝堯之處;
3、望都山,一名豆山,一名孤山,四面平坦,不與他山相連也,在《漢書》上張晏仍備注道:“都山在望都縣南,堯母慶都所居。堯山在其北。登堯山,望都山,故以望都為名”,大意是:都山在望都縣(三國時期的望都縣城,與今天并非一地)南,是堯母慶都所住的地方,而堯帝所住的堯山在其北部,堯母時常登堯山,而望都山,這是“望都山”一名的來源,后來又成了望都縣的名字。
康熙《慶都縣志》慶都縣輿圖
此外,在清朝及民國《望都縣志》的記載里,還可以隱約看到“望都”一名的另一個來歷:“元狩六年封中山靖王子為廣望侯,更其名曰望都”,因為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中山靖王之子為廣望侯,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把原本是慶都縣改成望都縣。不過這一證據(jù)并不像“望都山”那樣的明顯和肯定,也沒有被社會所認(rèn)可。
二、“慶都”則是一個地名,其來源極早,堯母名“慶都”,很可能就是得自于這個地名。清朝及民國《望都縣志》中引用對《資治通鑒》中:“堯母慶都氏”記載的注解:“通鑒云,堯母慶都氏。則慶都之名其來遠矣,在陶唐以前或為地名,故堯母名之”。是先有地名,后有堯母的“慶都”之名。
1547年《大明輿地圖》中的慶都縣
下面,按照清朝及民國《望都縣志》“沿革”的記載,簡單捋一下望都縣在“慶都”和“望都”之間來回更換的過程。
縣志記載:
沿革:
……戰(zhàn)國時為趙慶都邑,秦置慶都縣,……(漢)元狩六年封中山靖王子為廣望侯,更其名曰望都……北齊省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復(fù)置望都……遼省之,金復(fù)置慶都……乾隆十一年十月初八易望都……
望都縣境域,于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后,成為趙國的慶都邑,秦朝置慶都縣,漢武帝元狩六年更名為望都,北齊時省并入北平縣,然后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北平縣復(fù)置望都縣,遼朝又省望都縣,金朝復(fù)置時,名字則成了慶都縣,直到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初八,再次改名為望都縣。
西漢地圖中的望都縣,可見望都、唐縣縣城均與今天不同
從慶都到望都,中間經(jīng)過了三次改名,不可謂不多。在歷次改名中,最后的改名最具有“轟動效應(yīng)”,因為是由當(dāng)時的乾隆皇帝頒下“上諭”要求更改的。
清朝光緒之后的《望都縣志》“沿革”中有載:
奉上諭:朕自正定回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焉,與堯母同名。雖述古之義也,觸目踟躇,于意弗安,其易之,仍為望都,欽此”
當(dāng)年,乾隆皇帝巡行五臺山,在其鑾駕回京時經(jīng)過慶都縣,發(fā)現(xiàn)與堯母慶都同名,雖然此名自古代就是這樣,但他總感覺對圣人之母有不尊敬之意,十分不安,于是下旨更名為曾經(jīng)用過的名字“望都”。
另外有意思的是,雖然望都縣一名來自于望都山,但與這座山有關(guān)系的堯山、伊祁山、望都山卻都不在望都縣境內(nèi)。
《望都縣志》“山川”條記載:
邑域平原曠野,有水無山,諸書載云有山,蓋古之慶都,其地廣衍,諸山皆在境內(nèi),今則析入鄰邑云。
光緒《望都縣鄉(xiāng)土圖說》山陵:舊有侯祁山、神孫山、堯山、粟山、望都山、濁鹿山,今皆析入鄰邑矣。
望都縣原本地域廣闊,這些山均在望都縣境內(nèi),但是由于歷朝地輿變遷、撤并頻繁、縣治多徙,與望都縣得名有關(guān)的這些山,如今都在相鄰的順平、唐縣境內(nèi)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