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白虎團》的慰問表演隊于1964年抵達北戴河,當時我國領導人就在北戴河療養,他早已聽聞此劇但卻沒有來得及去觀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我國領導人就請了蕭華來一起去觀演,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情況改編的,于是我國領導人就向蕭華問道:“這個人還在嗎?”在哪個單位就職?”我國領導人的問題讓蕭華有些摸不著頭腦他說道:“我也不太確定。”那么《奇襲白虎團》中的主角是誰呢?他為何引起了我國領導人的好奇心?他生平到底做了什么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
《奇襲白虎團》主角的原型名叫楊育才,他是國家一級戰士,1926年楊育才生于陜西勉縣的定軍山,解放戰爭期間他曾被國民黨部隊捉為壯丁,楊育才的軍隊在一九四九年三月被我軍打敗,隨即楊育才也被我軍俘獲。楊育才被抓后,拒絕了我軍送他回家的安排,他提出要參加人民解放軍,參軍以后楊育才有兩個目的:一是當人民解放軍,二是盡快參加共產黨。
楊育才從小就沒有受過什么教育,也沒有什么文化,在軍隊里也就是個普通的戰士,但是楊育才并沒有因此而灰心,他相信只要自己肯下苦功,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就這樣,楊育才在接下來的訓練之中,表現的十分的積極,在每一場戰爭中,他總是身先士卒,楊育才在1950年五月終于實現了他的愿望。
朝鮮戰爭很快就打響了,戰火蔓延到了鴨綠江,為維護祖國的主權,我國便派軍趕赴朝鮮,1950年末楊育才跟隨大部隊赴朝作戰,那時他還是203師607團1營3連的一名普通士兵。初到朝鮮因為對周圍的地形不太了解,607團決定組建一支偵查小隊,負責偵查地形和敵軍的行蹤,為主力部隊開辟一條道路。
偵查組組長趙士君,讓測繪師吳文慶,從一營三連里,選出六個偵察員,這六個人的選拔,都是有條件的,必須要是黨員,有過戰功,有膽識,有副班長以上的軍銜,吳文慶一到三連,連長就把六個人都選了出來,吳文慶看著這6個人,滿意地點了點頭。吳文慶剛要走,連長就叫住了他,“我還有一個朋友,叫楊育才。”連長介紹道:“楊育才是個身強力壯的人,他的槍法也很好,格斗能力也很強,是個聰明人,膽子也大,可以當個合格的偵察兵。”
吳文慶說:“這不是挺好的嘛?怎么不挑他?”連長說,“他所有的優點都很突出,就是還沒有當上副班長,其實連里已經同意提拔他為副班長了,這件事已經上報到了營部,但還沒有正式的文件,所以預選的時候,他并沒有被選中。”吳文慶聽了連長的話,再看看眼前這個虎背熊腰的楊育才,擺擺手說:“連里都同意了,他絕對有這個資格。”
一九五一年六月八日,第203師師部下令607團的偵察組組長趙士君和勘探員吳文慶率領楊育才等八位偵察員,組成一支先頭部隊負責偵察。當他們決定要走的時候,卻被一條沒有標注出來的河給擋住了,于是他們就商量了起來。楊育才說:“天黑了大部隊明日就會趕到,我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找別的地方過江。”楊育才這么一說,其他的同志也都點了點頭,覺得楊育才說得有理。
楊育才接著說道:“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把背包綁在一塊平坦的水面上,讓會游泳的人先過去。等他們過了河,就把繩子系在對面的一棵樹上,然后把不會游泳的同伴拉過來。”眾人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于是紛紛動手。楊育才的游泳技術不錯,他一馬當先,先跳入湍急的水流里去探路,三個偵察兵依次下水,當他們靠近海岸時準備拉隊友過河,但是繩子突然斷裂,隊友也被水流沖到了下游,楊育才回過神來,縱身一躍,將隊友救了回來,忙活了一夜,等到大部隊到了河邊,楊育才他們才在這些地方都做了記號,將其交給了后面的聯絡站。
一九五二年九月,楊育才參加了東線保衛戰,在這場戰役中,他出色地執行了組織布置的偵察任務,并迅速晉升為偵察連的副連長。雖然楊育才膽子很大,也很謹慎,但他也不是每次都能逃出生天。楊育才曾經出過一次任務,那可真是九死一生。那時候他正在半人高的雪地里執行任務,由于神經繃得太緊,又連續幾天沒吃東西,終于支撐不住,昏死在了雪地里。楊育才只是依稀記得,自己在昏迷前,似乎看見了一個身影,后來才明白原來是一位朝鮮的女人,把自己救了出來。朝鮮女人看到楊育才昏迷不醒,且身穿志愿軍服裝,就把他抱回家中,悉心照顧。
最讓人感動的是,楊育才在雪地里呆的時間長了,他的四肢都被凍住了,這位婦女不假思索地脫下了身上的外套,給楊育才裹上讓他的雙腿溫暖了一些。楊育才得知這個消息后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他頭一次體會到母親的溫暖,從那時起,楊育才心中已經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朝鮮婦女的救命之恩。
在之后的幾次大戰之中,楊育才的表現也是極為突出,得到了上面的賞識,也漸漸地被重用。而他的傳說則是從白虎團突襲開始的。“白虎團”實際上是韓軍的主力之師,就連一直瞧不起韓軍的的美國將軍,也對這支部隊刮目相看,1953年,就在朝鮮休戰談判接近尾聲之際,韓方故意破壞了戰犯的遣送協定。為挫敗敵軍的銳氣,志愿軍司令部決定在金城南部進行夏季反攻,并由第20師負責具體實施。
當時在第68軍203師的作戰方案中,有一個任務,就是派出一支精銳的小隊,在戰斗開始的時候,突襲敵人,把“白虎團”一網打盡,這樣才能更好地協同作戰。領導這支小隊的重任,最后落到了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的身上,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晚上,十二個偵察兵喬裝成敵人的模樣,由楊育才偽裝為美軍參謀,按照預先設定的行軍路線,像是一柄利刃,刺向敵人的心臟。經過千辛萬苦,白虎團的作戰室、電臺和警衛連都被他們打探到了。
在完成了偵查任務之后,偵查小隊配合大隊伍分別從四個方向對著沒有防備的敵人進行了圍攻,偵察兵個個身先士卒,英勇過人,在密集的炮火和轟鳴聲中,只用了13分鐘,就將不可一世的“白虎團”團全殲,對方團旗被撕下,團長和一位美軍參謀都被偵察兵擊斃。我軍也在夏季的反攻中獲得了勝利。1953年七月二十七日,敵人被迫簽署了一份休戰協議。
偷襲白虎團是我們軍隊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楊育才因領導的這支部隊立了大功,被記了一次特等功,而他的支隊也獲得了集體特等的榮譽。另外楊育才和他的部下也得到了一面獎旗,楊育才也很快獲得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級英雄稱號,朝鮮還為他頒發了巨大的榮譽,楊育才在朝鮮回國后,參加了全國人民英雄大會。
按照楊育才帶隊突襲白虎團的故事,第68軍203師文化干部王程遠撰寫了一篇兩萬多字的報道,然后他的英雄事跡又被改編成了一部電影。我軍文工團赴朝鮮慰問演出時,無意中獲悉楊育才襲擊白虎團的事跡,遂將其改編成作品《奇襲白虎團》,并在前線為戰士表演。《奇襲白虎團》于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北京上演,獲得了廣大好評,1964年八月《奇襲白虎團》在北戴河演出,當時我國領導人正在北戴河療養,所以他就去看了這部戲。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蕭華因為工作繁忙,并不知道每一個士兵的情況,于是去找好朋友楊得志求助。
楊得志與蕭華是多年的戰友,當時擔任濟南軍區司令,楊育才正好是他手下的將領,當晚蕭華打來了一個電話向楊得志問到:“老同志給我找一個退伍軍人,楊育才你看看他的職位。”楊得志從蕭華的口氣中聽出了焦急,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連忙叫來自己的手下,詢問楊育才的近況。那時203師團駐扎在江蘇徐州,楊育才是偵察連的副連長,他率領部隊到江蘇沛縣微山湖邊的生產基地進行生產和培訓工作。那時已是深秋,楊育才年近四十,還在和一幫少年在寒風凜冽的寒潭里苦練武裝游泳。楊育才在連隊任職10余年,卻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每逢春節,他都會到部隊食堂幫忙,與官兵們共度佳節。
一九七五年十月,楊育才受命訪問朝鮮,擔任中朝友好代表團的領隊,就算楊育才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初衷,和士兵們打成一片,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他從來都不會留情。楊育才不但對自己的部下很嚴厲,而且對自己的兒女也很嚴厲,楊育才的大女兒15歲就到農村去了,她靠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學校。
二、三女兒也選擇了從軍,但他們在退役后卻一直沒有找到工作,這一刻他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站出來,讓可是任憑孩子如何哀求,楊育才始終不肯讓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后來楊育才于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六日黯然離去,終年74歲。他的一生簡直就是一部傳奇,不僅突襲白虎團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和平年代還能不忘初心,真乃我們后輩學習的榜樣,僅此此文致敬楊育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