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架構陣容,再次壯大。
據《電子時報》報道,英偉達將于2025年9月推出基于Arm架構的PC處理器平臺,并且在2026年3月開始進行商業化推廣。
由于目前沒有確切的官方新聞,我們只能從多條供應鏈消息進行推測:這款芯片大概率是英偉達和聯發科合作開發的3nm制程的AI PC芯片。
兩家合作的消息并不是什么新聞,早在去年5月底的COMPUTEX 2023臺北電腦展上,聯發科與英偉達就共同宣布將在汽車芯片領域進行合作。
隨后有傳聞稱,聯發科與英偉達的合作將會從汽車芯片領域進一步擴展到AI PC芯片領域,業界也看好聯雙方各自發揮優勢打造出一款輕薄且高能效的AI PC芯片。
經過多輪爆料,目前基本信息和時間表已經十分清晰:整塊芯片將以臺積電3nm制程生產,搭配英偉達GPU IP,預計第三季完成設計定案,第四季進入驗證,2025年下半年量產,售價或將高達300美元,聯想、戴爾、惠普、華碩等廠商有可能會采用。
目前來看,AI PC芯片主要玩家還是英特爾以及高通。前者借著與微軟的良好合作關系,一直在力推“AI PC”概念,而后者則是主打“Arm PC芯片”,希望把Arm架構高效能與低功耗的特性帶到PC上,從而更好地運行需要大量數據處理以及長時間運行的AI應用。
相比之下,同樣主攻PC處理器的AMD就稍顯“后知后覺”,這就給英偉達留下了市場空間。
這里需要先說明一點,為啥靠著GPU算力賺錢的英偉達還要費心思做CPU?
這就不得不提ARM官方單方面修改的許可模式——2024年后,基于公版Arm架構的SoC中不再允許使用外部GPU、NPU或ISP 。這就意味著使用ARM公版的CPU都無法使用自研的GPU IP,包括高通自家的Adreno GPU、三星AMD GPU等等。
為了防止這一情況,高通、三星都在轉型自研架構,而這一新規甚至進一步加深高通與ARM之間的矛盾,后者計劃提前60天通知高通取消架構許可協議。
雖然英偉達在移動端沒有多大影響,但到了PC端就有可能受到高通的Arm PC芯片的牽連,因此自研CPU也算得上提前做好的一手準備。
當然,英偉達選擇與聯發科聯手,在筆者看來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首先,聯發科的重點依然是中低端市場,“低價”對于價格敏感的數碼產品市場依然具有“殺傷力”,這一點非常適合新品牌的快速擴張。
其次,英偉達可以在技術上彌補聯發科在AI和圖形處理領域的缺失,加速其產品的研發進度。
基于這兩點原因,英偉達與手機CPU廠商合作的方式,也算得上一種“事半功倍”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英偉達的首次嘗試CPU。早在2011年,微軟就推出了Windows on Arm平臺,并且使用了英偉達的Tegra芯片,不過和高通遇到的問題類似,英偉達也沒能解決功耗與性能之間的平衡,最終導致Tegra系列處理器逐漸被市場淘汰。
如今在AI PC的概念下,Arm架構是否能重新建立起英偉達的“CPU夢”,這一切的答案只能等到明年才能揭曉。
本文作者:jh,觀點僅代表個人,題圖源:網絡
記得星標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