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周前,“理響外灘”外灘街道基層理論宣講團,以理論宣講形式深情講述“人民城市”的外灘實踐故事。活動以理論傳播為牽引,帶動更多人投身新時代基層治理和人民城市建設。而這只是外灘街道創新探索激活城市治理新動能的一道縮影。
近年來,黃浦區外灘街道圍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切實讓各方盡享城市發展機遇,人民群眾樂享美好生活。
城市更新——與宜居家園“零距離”
位于河南中路575弄的如意里,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7層售后房小區,有13幢房屋,居住著516戶居民。
時光荏苒,歲月在這個中心城區的“80后”小區留下了不少痕跡。近兩年,外灘街道匯聚多方力量,疊加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房屋綜合修繕、街道精細化美麗家園建設、口袋花園建設等多個項目,讓小區“顏質”煥新,整體品質綜合提升,“直接推動居民戶外活動時間增加了約60分鐘”。
然而,小區煥新不易,如何協調居民的不同訴求,就是擺在街道面前的首道難題。在一年多的煥新過程中,如意里充分發揮“零距離家園理事會”“1+N”的聯動共治效能,依托“零距離家園理事會”把協商議事、提供服務等融合在一起,直接前置到小區實地,推動相關各方與居民“面對面”溝通,破解難題。正是因為考慮到方方面面的需求訴求,如意里成為外灘街道首個實現整小區加裝電梯和房屋綜合修繕、美麗家園建設一體推進小區。
如今的如意里,大斜面的空間起伏變化營造出物理形態的矮丘,讓平坦的硬質場地變成折疊立體的綠色空間;北美海棠、繡球、石菖蒲、安酷杜鵑、矮生百子蓮、亮金女貞、花葉絡石,不同形態、質感的植物形成幾何拼接花帶,吐露芬芳;口袋花園、智能垃圾箱房、雨水花園、如意小院、認知障礙支持中心、地下停車庫、游戲樹廊、益智健身點、共建花廊、如意廊亭十大公共服務空間構成“如意十景”……因為匯聚了人民的力量,這里不僅留住了歷史氣息,更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宜居家園全新景致。
△如意里
如意里舊貌換新顏,還體現在外灘街道的歷史建筑、文化街區。北接南京路步行街,南臨福州路文化一條街,近期提升解放大廈及申大廈街坊,申報館及漢口路局部美化,遠期可結合新聞一條街的歷史特色,打造閱讀黃浦的重要組成部分,外灘·新聞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項目,如今正在火熱推進中。這也是外灘街道融合人民城市理念創新基層治理而結出的碩果之一,該項目作為政企聯合打造的街區治理項目,通過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金,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徑,聯動區域傳媒產業,打造城市新地標。展望未來,圍繞打造“一街一路”示范區的城市更新理念,結合本項目獨特位置和歷史底蘊,一個“外灘新聞歷史文化街區”呼之欲出。
社區食堂——與暖心民生“零距離”
“外灘一碗面”“外灘一塊糕”這些聽著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并非出自某個網紅店鋪,而是外灘470社區長者食堂。
“外灘第一家社區食堂位于九江路218弄,在此基礎上,我們將470社區長者食堂建成2.0版本,從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的用餐需求入手,涵蓋日托等助老服務,用‘小食堂’承托起社區養老乃至社區服務的‘大民生’。”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這正是一個融合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基層治理探索創新的鮮活案例。“考慮到打造綜合助老體系的未來目標,街道邀請豫園集團下屬豫園養老服務公司承接運營。在硬件設計上,不僅充分融入各類適老化設施,還布置了記憶墻,留住外灘老風景、老故事,留住城市發展中的煙火氣和歷史傳承。”
開放時間從早上6:30至晚上20:00,根據老年群體口味和喜好設計菜品,提供少鹽少糖、控糖控油型健康餐,還有自選菜區、水吧、點心區、大富貴熟食專窗等……這個自2024年1月起正式運營的長者食堂,每天服務超600人次。
除了服務“長者”,外灘街道也在思考如何將服務觸角延伸到附近樓宇園區景點等的更多人群。外灘470愜意“下午茶”時光,因此應運而生。下午茶貼合長者、白領、親子家庭等不同人群個性需求,開展創新服務,提供應季小點等產品,傳播“不時不食”的健康飲食新理念,同步聯合外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免費養生茶系列,贏得大家交口稱贊。
在餐廳運營時間外,外灘470社區長者食堂也開放場地,與街道共同開展“送餐進社區”“社區年貨節”等志愿服務,圍繞平安建設共同打造“反詐早餐會”等特色活動,結合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點位,為周邊白領配送晚間職業指導服務。
民以食為天,從“吃得上”到“吃得香”再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社區食堂健康實惠、方便味美,已經成為外灘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一抹亮色。除了外灘470長者食堂,山北家門口服務家、山西綜合為老服務分中心等由點及面,將外灘各助老和公共服務點位聯動起來,形成了更貼合老年人需求的宜居頤養助老體系,也吸引了更多年輕白領等來“搭伙”,讓不同代際人群在互動中擦出更多火花。
數字底座——與科技賦能“零距離”
在外灘街道,幾乎每個居委干部都曾有一套“代代相傳”的表格,層層疊疊凝聚了數任居委干部的走訪記錄,堪比古代的“魚鱗冊”,是居委干部掌握居民情況的“不二法寶”。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深入推進,街道也開始“奇思妙想”,能否為居委干部配置一款新工具——數字“魚鱗冊”,讓科技賦能基層治理,打造新時代社區基層治理的新質生產力。自2022年12月起,黃浦區以外灘街道為試點,建設“數字治理底座系統”,目前這一創新探索已更新迭代至2.0版本。
有了“數字治理底座”的助力,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成為了居委干部的切身體會。原來,需要居委及職能科室手動填報的報表有59張,現在,通過系統中的“臺賬隨心出”,能夠自動生成居委訂餐表、居民基本信息等10張報表,以及部分字段報表7張,徹底避免數據重復填報。
有了“數字治理底座”的助力,社區干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居民服務中,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成為小區居民的切身感受。以前為了給90周歲戶籍老人及時送上牛奶票,居委干部每季度都要盯著登記冊開展一次“大搜索”,費時費力還容易出現遺漏。如今,只需設置好搜索條件,便能自動篩選出相關信息,并能增設預警提示,提前明確即將滿90周歲的老人信息,在群眾開口之前解決“急難愁盼”。
“算力”不僅釋放了“人力”、激發了“能力”,還能撬動“效力”。
外灘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表示,數據蘊含的能量不限于表面,通過科學分析,還可以透過數據本身挖掘出更多關于真實現狀、未來變化規律等重要信息,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支撐。比如,依托“數字治理底座”數據庫,職能科室可以對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比對,及時發現企業動態變化,加強跟蹤服務,促進安商穩商。再比如,通過建立城區管理移動端,將中臺數據通過移動端即刻賦能給街面巡查人員,可以提升城區管理的反應速度,“大數據”+“鐵腳板”,加強了綜合巡查工作的深度管理。
如今,該系統結合正在深入開展的“四百大走訪”,通過整合市、區、街道、居委四級數據資源,對“人”“房”“企”“鋪”信息進行掛接和管理,形成基層治理“要素一張圖”,為基層民生服務場景、基層治理場景提供更多數據支持。展望未來,隨著系統迭代形成2.0版本,并逐步在黃浦全區推廣使用,這一誕生于外灘街道的基層治理新質生產力將發揮出更豐富的“數治”效能。
來源:我愛外灘 上海
編輯:張海燕 張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