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深走實,精耕深耕!創建非遺保護系統新機制,2024深信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秋季非遺恩平論見。
圖片
2024年11月1日下午15:30,廿四節氣霜降三侯,金風拂面。由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主辦,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恩平市恩州奇石實業有限公司承辦的2024深信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研究所秋季論見在恩平召開,來自恩平市文旅系統及恩平市非遺傳承人代表6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圖片
出席本次論見的專家有:廣東省文史館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江門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林志明先生、恩平市文化館前館長盧堅強先生、恩平市文化館非遺專項人員李國兆先生、恩平裹粽代表性傳承人岑結柱先生;國家級非遺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汝瓷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陶一館長;深圳信息職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蔣波所長。
會議現場
嘉賓有: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蓮華女士;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文藝股股長伍岳渠先生;恩平市文化館副館長李鋒先生;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藝第三代傳承人鄭麗蓮女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江門市盧藝鹿角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盧志江先生;恩平燒餅代表性傳承人鄭樊耀先生;恩平簕菜茶代表性傳承人李雪壯先生;恩平市土法黑豆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活常先生;恩平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吳榮光先生;恩平瀨粉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有坤先生等。
圖片
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蓮華女士致辭
何蓮華局長致辭:恩平有 1800 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恩平非遺保護成果喜人,目前有多項非遺項目在有序推進中。此次恩平論見,期待學習深圳經驗和高校學術人才培養方法等,讓恩平非遺保護工作深度融入大灣區和全國,做好非遺傳承,弘揚恩平精神、守牢文化歷史傳統之根、建設好非遺傳承人隊伍。預祝非遺論見順利舉行,參會者學有收獲。
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蔣波所長宣讀研究所文件
蔣波所長為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蓮華、恩平市文化館前館長盧堅強、恩平市文化館非遺專職人員李國兆頒發非遺研究所“非遺顧問”牌
頒發非遺顧問證書
蔣波所長為鄭麗蓮、林志明、盧志江、岑結柱、吳榮光、鄭樊耀、吳有坤、李雪壯、李活常等非遺傳承人頒發“非遺導師”牌
頒發非遺導師證書
蔣波所長為恩平市恩州奇石實業有限公司鄭麗蓮女士頒發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藝傳習基地牌匾
頒發非遺傳承基地牌匾
何蓮華局長為蔣波所長、陶一館長頒發恩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恩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顧問”牌
特聘非遺顧問
【論見開始】
非遺論見現場
陶一館長
陶一館長:從2001年的昆曲到2022年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習俗成功入選人類非遺名錄至今,我國共有四十三項非遺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位列世界第一。二十三年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原汁原味保護,活態傳承,文創及產業化,系統性保護。這些結合中國非遺實際的理念和經驗,不斷在實踐中驗證、修正、完善和提高,形成了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更有效地指導著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我們研究所由當初的一年一次論壇發展到一年四季論壇,還滿足不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需求。有不少單位和機構正在爭取專題特別論壇,這說明我們研究所在非遺保護路徑探索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我們國家的非遺保護采取四級保護制,在基層保護工作中,非遺能不能創新,敢不敢創新,如何創新?這在苑利和顧軍教授非遺學里面講得非常清楚,對于傳承遺產必須“原汁原味”,對于文創可以結合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大膽創新。在非遺保護工作進入系統性階段的當下,更應該理清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做好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
林志明
林志明先生:我們企業在非遺領域發展多年,深知非遺傳承意義重大。在經營過程中雖有難點,但也看到了很多希望。我們和部分院校在合作探索中已經有了不錯的開端,像深圳信息學院這樣的平臺,為我們的非遺傳承工作提供了新機遇。我們重視人才培養,期待通過與院校合作,培養出更多非遺傳承人,特別是在茶坑石雕方面。在科研和網絡學院發展方面,我們也有積極探索的決心。我們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希望能為非遺技藝人才培養建設出份力,讓更多非遺項目在學校落地生根,推動非遺傳承事業蓬勃發展。
盧堅強
盧堅強先生:我是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已從業非遺工作近20年,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很高興能得到深圳信息學院教授專家團隊的幫扶指導,因為我們在實踐中遇到不少理論研究難題。當前,非遺項目在傳承、發展和創新方面面臨困境。在此分享幾個傳承創新案例:恩州茶坑石雕刻技藝通過走進校園和參加國家、省級展銷展示活動傳承,尤其在校園傳承人培養方面開創了新途徑;恩平裹粽利用非遺品牌外溢,在市場開拓上展露頭角;盧藝鹿角椅制作技藝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需求結合,創造出可拆裝家具的新形式,實現技藝轉移。
蔣 波
蔣波所長:目前,全國有21所本科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近10所本科、高職院校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162所職業院校設置了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5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類示范專業點。非遺在高校的形式有:體驗式活動、非遺通識類課程、非遺技藝類課程、非遺與設計創意類課程、建立非遺學科、非遺社團或開設非遺傳習班、建立非遺研究機構等。高校是非遺傳播、傳習、傳承的重要陣地,要加強政校行企傳承人之間的多方聯動,在非遺+科技、非遺+文創等方面進行探索,為灣區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李國兆
李國兆先生:在非遺保護工作中,要明確非遺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是從民間自然生長出來的。所以在工作中,無論是發掘新的非遺項目,還是保護已有項目,都要以尊重歷史和民間傳承為基礎。積極開展非遺知識普及活動,向公眾、基層文化工作者等宣傳非遺保護理念,糾正 “非遺可以隨意創造” 這種錯誤觀念,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社區活動等形式,展示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和獨特價值,讓大家理解非遺保護的真正內涵。
岑結柱
岑結柱先生:我從事裹粽行業多年。在前輩和文化部門幫助下,體會到非遺對產品價值提升很大。我們已經在校園和企業兩方面開展實踐,進校園建立裹粽基地,因非遺加持提升了產品價值。在推廣方面,與廣州知名企業合作,借助其平臺傳播恩平裹粽非遺,在珠江夜游的水上茶居售賣裹粽,還開展了現場包裹粽等活動,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來,將深化企業合作,拓展校園和社區板塊,利用科技手段,注重品質和傳承,讓恩平裹粽非遺更好發展。
論見嘉賓合影
本次論見是思想碰撞的盛宴,各位專家、從業者圍繞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從不同角度分享實踐經驗、探討發展路徑,包括非遺在企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基層保護的具體案例、高校非遺專業建設方向、宣傳保護理念以及行業實踐等。為非遺傳承與發展搭建了交流平臺,為灣區非遺事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據了解,【非遺一家】自2018年成立以來,專注于非遺學術研究、非遺實踐探索、非遺大數據采集、非遺資源整合、非遺藝術品創作、非遺平臺的創建,通過對傳承人的推廣、宣傳、保護,實現非遺項目活態傳承。我們歡迎更多堅守初心、默默耕耘、傳承技藝的老師們加入我們的團隊,共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供稿:陶 一 編輯:余麗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