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1月7日報道:
美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于周二深夜,發射了一枚非武裝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測試。
也就是說,美國在大選投票的關鍵時刻,試射了洲際導彈,其背后蘊藏怎么樣的深意呢?
對此,其實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4日就有報道稱,美國軍方4日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核導彈。
報道稱,美軍方官員表示,此次試射并非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而是早在多年之前就已計劃好的例行演習。
同時,他強調,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美國核力量的戰備狀態,進一步增強美國民眾對國家核威懾能力的信心,尤其是在全球安全局勢不確定性上升的當下。
但這是官方的表述,其實背后的含義遠非如此。
以筆者之見,至少有兩層含義:
1、在美國大選關鍵時期,一方面為了表達國家意志,意味著無論是特朗普當選,還是哈里斯最終拿下選票,美國對外的信心是堅定的。
另一方面,是為了起到威懾作用,畢竟美國在全球樹敵很多,“9.11”的陰影還在作祟。
2、也有可能是為了應對近期俄羅斯和朝鮮等國進行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演習,且沒有提前通告相關國家。
這對于一直以來自詡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多少有點臉上掛不住。且9月25日東方大國試射都給打招呼了。
其他國家不吱聲就悄悄試射,這明顯是沒有將其放在眼里,為了回應,美國只好擺出了姿態。
相關新聞顯示,此次美國試射的洲際導彈為“民兵”III系列。
從范登堡基地發射,飛行約4200英里,最終在北太平洋的夸賈林環礁成功命中目標,整個飛行過程持續了約22分鐘。
據悉,該導彈為超高音速導彈,最大速度超過15,000英里每小時,意味著它能在短短30分鐘內精準打擊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包括莫斯科。
還有消息稱,美國4日的試射,不過是本周兩次試射計劃中的第一次,下次試射定在6日。
從當前情況來看,美國并沒有進行第二次試射,也許背后有了新的考量。
還有學者分析說,盡管美國官員們一再強調,本次試射只不過是一次常規的武器試驗,但也不排除其是對俄羅斯的警示。
有消息稱,就在不到一周前,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曾警告稱,俄烏沖突可能會最終導致核災難。
對于梅德韋杰夫的警告,也不知其到底有何目的。
畢竟如今來看俄烏沖突的態勢,大俄還是占著主導力量的,加之傳聞有朝鮮士兵的援助,按理說俄羅斯的勝算很大的。
那么,可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變相影響美國的大選。
要知道,民主黨的拜登,與共和黨的特朗普對于戰爭擴張有著不同的觀點。
拜登比較激進,一味樂于挑起戰爭;而特朗普商人思維更重,在其看來戰爭的背后是在損害美國的利益,其非常厭惡戰爭。
正因如此,梅德韋杰夫的警告可能是為了給特朗普站臺,畢竟無論對于特朗普還是美國民眾來說,都是不愿意看到核災難的。
不過最終的結果,還是達到了民眾的意愿。民眾用各自的態度,最終將特朗普送上了榮耀之巔,二度入主白宮。
料想,在特朗普上臺后,可能會盡快針對俄烏沖突做出方案,或盡可能調停戰爭。
畢竟,在其競選期間,他就曾做出許諾,“要是其一旦上位,將在24小時調停俄烏戰爭”。
不過,從美官方的態度來看,此次試射美國與之前相比,要低調很多。
美空軍表示,這些測試已經進行了300多次,是例行進行的。
以表明美國的核威懾力量是安全、可靠且有效的。同時表示,周二的測試并非受當前世界事件的推動。
全球打擊司令部司令托馬斯?布西耶將軍也表示:
“這些測試展示了如果總統下令,空軍打擊部隊能發揮的作用。空中發射驗證了我們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它們是我們國家以及盟友和伙伴防御的戰略后盾。”
以此看,美國的試射是為了自身的防御,并沒有激進的動作和態度。
另外,美國此次試射或者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彰顯“民兵”-III最后的榮耀。
據悉,美國目前擁有大約400枚裝備核彈頭的“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
這些導彈被部署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科羅拉多州以及內布拉斯加州的共計450個發射井內。
然而,這些導彈已服役超過半個世紀,正逐漸逼近其設計壽命的終點。
在此背景下,美國已規劃在2030年左右以LGM-35A“哨兵”導彈全面替代現有的“民兵”-III導彈庫。
由此,試射“民兵”-III可能也是為了彰顯最后的榮耀,畢竟如果成功替換,“民兵”-III都將失效,再沒有了展示的機會了。
讀者們,關于“美國試射“民兵”-III洲際導彈”,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