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艙越來越輕薄,商務艙越來越個性化和私密化,頭等艙則日漸退場
文|《財經》實習生 呂宜函
編輯|王靜儀
當你踏上一次漫長的空中之旅,為了防止旅途的單調乏味、久坐引起的“僵硬警報”,還有噪音侵擾,你全副武裝,耳塞、U形枕齊上陣,手機里更是囤滿電影和綜藝,準備度過這“漫長時光”。
但一登上飛機卻發現,飛機艙內已然變身未來感十足的“空中小單間”——每個座位區都被獨立的廂房門和伸縮隔板分隔,還增設了比iPad屏幕還大的顯示屏,空中Wi-Fi已成標配,手機也能無線充電。
這意味著,即便是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旅客也能隨意瀏覽網頁、享受在線影音,旅途更加舒適和有趣。
回望20世紀20年代,民航客機的座椅還僅僅只是藤椅,配以木質扶手,簡單而樸素。然而,時至今日,為了滿足乘客對舒適度與私密性的不斷追求,各家航空公司已然“卷”出了新高度,從每一個細節入手,精益求精。
一個世紀的變遷里,商務艙愈發個性化和私密化,經濟艙座椅則更注重輕薄而舒適,頭等艙的數量雖逐漸減少,但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一系列座椅與艙位的變革,不僅是科技進步的縮影,更是航空公司為拓寬市場、增加營收而精心布局的戰略舉措。
01
從藤椅到空中廂房
飛機座椅前的娛樂屏幕能有多大?
答案是24英寸(約長53.12厘米,寬29.89厘米),相當于常見的電腦屏幕的大小,是目前最大的飛機娛樂屏幕之一,來自2024年10月18日國泰航空發布的爾雅商務艙系列。
國泰航空爾雅公務艙,王靜儀攝
這個全新的商務艙座椅“卷”到了新高度:首次引入了獨立廂房門和伸縮隔板,增強了私密性。每個座位都配備了24英寸4K超高清屏幕和無線充電器,座椅側面的小桌內建無線充電器和電源插座,還可以連接無線網絡,享在線影音。
該商務艙搭載在波音777-300ER機型上,迅速成為航空愛好者的“打卡”點,預計先在香港=北京和香港=上海這樣的短航線中引入,然后再引入到長航線做洲際的運營。
商務艙正在越來越私密化和個性化,不斷刷新乘客對飛行舒適度的認知,也更成為了航空科技快速發展的又一例證。
回望多年前,飛機座椅的設計還相對簡陋,那時的飛行對于乘客而言,更多是一種長途跋涉,而非享受。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和乘客需求的不斷提升,飛機座椅的設計也開始了它的“華麗蛻變”。
20世紀20年代,民航客機開始投入運營。那時的飛機座椅還沒有什么嚴格的標準:座椅為木質扶手藤編椅,安全帶是由沒有彈性的布料制成,每次航班前,工作人員還要根據乘客人數手動安裝調節座椅。
美國舊金山機場博物館展出的第一代航空座椅
20世紀30年代后期,木椅升級成了有襯墊的鋁管座椅,安全帶也改用皮革制成。之后的幾十年,飛機座椅的舒適度不斷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民用航空客機飛行速度的進步,客艙日益變大,各層次旅客日益增多,旅客座椅為了適應各方面需要,得到不斷的改進,并開始考慮到了人身安全要求。飛機的客艙座椅也由木質座椅向更結實的金屬座椅過渡,飛機的座椅也開始安裝固定乘客的安全帶和相對應的金屬鎖扣。
上世紀80年代,新的安全法規要求座椅能夠承受16g的沖擊力(重力的16倍),還在座墊和阻燃機艙紡織品上引入了防火層。
隨著不斷地實驗與改進,飛機座椅才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模樣:多樣化、智能化、舒適兼具個性,同時注重安全和環保。
現代飛機座椅在出產之前需要滿足多項指標。航空行業標準《民用飛機旅客座椅設計要求》中對座椅的安全性、維護性、耐久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此外,國際民航組織還對飛機座椅間距作出了明確規定,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大型客機能在一分鐘內將所有旅客安全撤離,因此座位間距離不得小于73.7厘米(29英寸),這一規定進一步保障了乘客的安全與舒適。
不僅是功能,現代飛機座椅設計已經變得五花八門。
2024年6月,航空會議承辦商“紅艙”(RedCabin)于美國德克薩斯州舉辦了首屆Trinity Awards飛機客艙創新峰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制造商和設計師在此展現了自己的創新設計:嵌入揚聲器的頭枕、像上下鋪一樣的雙層座椅、能夠隨意折疊以容納輪椅的靠背、像折紙一樣的商務艙門……
將揚聲器嵌入頭枕的飛機座椅 圖源:澎湃新聞
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設計師們做不到。
02
由“輕奢”走向“高奢”的商務艙
飛機艙位的劃分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中期,俄羅斯航空公司的前身蘇聯國家航空為了增強機上體驗,把國際航線上的部分座位隔離開來,又用上木材和皮革等裝飾,讓隔間內既高級又舒適,這就有了更加高級的艙位。這一做法后來被許多航空公司效仿。
按照價格和待遇來劃分,飛機艙位可大致分為經濟艙和頭等艙,但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元的需求和對“性價比”的看重,各個航空公司又增加了“超級經濟艙”和“商務艙”,滿足有舒適飛行需求但又不愿支付太高費用的旅客。
中國民航報認為,目前來看,休閑旅客繼商務旅客之后偏愛高端艙位的消費趨勢,導致高端客群結構發生了變化,休閑旅客成為高端艙位消費群體的這一轉變,引起了航空公司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頭等艙正在越來越少。2019年,大韓航空宣布,作為削減成本戰略的一部分將取消27條國際航線的頭等艙;國航從2019年3月起,將國內航線的頭等艙改名為商務艙;東航也在同一時間取消了國內航班的頭等艙,改名為商務艙。
不難看出,航空公司取消頭等艙,是為了減少成本,順應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大眾化趨勢,提升上座率和營收而推行的措施。
目前為止,新西蘭航空、菲律賓航空、智利航空、土耳其航空、達美航空等國外航空公司,以及中國的國航、天津航空、中聯航、海南航空、南方航空等,都已全部或者部分取消了航班上的頭等艙艙位。
與頭等艙日益減少對應的是,商務艙的“花樣”越來越多。從平躺大通鋪,到更注重隱私的反魚骨平躺商務艙,發展到現在帶門的獨立小隔間,商務艙的配置越來越向頭等艙靠攏。
比如2023年6月,卡塔爾航空公司宣布取消頭等艙服務,主推其“空中私人套房”商務艙服務。卡塔爾航空表示,這種商務艙可支持單人、雙人乃至4人艙的布局,且每個空中私人套房都配了門,比傳統頭等艙私密性更強。
卡塔爾航空推出的套房服務 圖源:官網截圖
2024年,漢莎航空也更新了Allegris系列座椅,能夠向商務艙旅客出售7種不同類型的座位,每個座位都可以根據需要單獨調節溫度,而且旅客一從座椅上起身,即可抵達通道。獨立可調節的照明和用于控制所有座椅、照明和娛樂功能的10英寸平板電腦等細節,可為旅客提供更加獨特的體驗。
對于航空公司而言,商務艙進退有余,可以同時面向自費旅客和公費旅客。民航數據分析公司李及李合伙人李瀚明表示,對主營遠程洲際航線的航空公司而言,高端艙位在飛機上往往具有更高的“坪效比”。一般而言,洲際航線上1個商務艙座位的占地面積(和成本)大約相當于3個經濟艙座位,但其價格是經濟艙的5倍。
常見的商務艙座椅布局,王靜儀攝
同樣升級的還有超級(特選)經濟艙,國泰航空顧客體驗及設計總經理羅穎怡告訴《財經》,公司觀察到特選經濟艙的載客率和乘客的反饋都很好,因此新一代飛機特別提升了特選經濟艙的數量,特選經濟艙也安裝了更具私密性的頭枕、更寬闊的空間以及可配對的藍牙。
從消費需求來看,商務艙和超級經濟艙的逐漸奢華,對應的是中高端旅游市場的復蘇。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包括乘坐商務艙和頭等艙在內的航空旅行人數已經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86%,航空需求復蘇持續強勁,其中高端休閑旅行的復蘇速度明顯快于商務旅行。由“輕奢”走向“高奢”的商務艙,更多地服務于渴望中高端出行的旅客。
資深民航顧問于占福告訴《財經》,客艙產品升級優化一直是全服務航空公司更準確地把握旅客需求變化趨勢、提升服務質量、增強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從而更好地獲客、提升品牌忠誠度、增加整體收入和利潤的重要手段。
03
越來越輕薄的經濟艙座椅
商務艙逐漸成為“爆款”,經濟艙卻變成了“薄款”,力求輕量化的座椅設計。
“什么時候不嫌自己腿短?”“——可能是坐飛機的時候”。一排排緊挨著的座位、占據空間的小桌板、無法調節角度的座椅……經濟艙有限的空間讓一眾乘客叫苦不迭,不少人感嘆“寧可多花點錢也不會再坐經濟艙”。
根據海外專業媒體的報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艙的座位間距普遍從90厘米左右縮小到76厘米左右。這也是航空公司為了打通不同層級的市場,提高不同艙位區分度的選擇。
互聯網上,乘客們的吐槽大多圍繞對經濟艙空間的擁擠狹小,更有一系列圍繞如何選座、如何低價升艙、怎么坐最舒服等“生存攻略”。作為等級較低的艙等,經濟艙座位相對較窄,活動空間有限,長途飛行時容易感到辛苦。
為了改善經濟艙顧客體驗,穩住“大盤”,航空公司也紛紛各出奇招。減少座位數量來增大間距顯然會影響營收和利潤,然而飛機座椅的材質和設計變革也同樣可以影響著乘客的活動空間。如果座椅更“纖薄”,就可以比厚的傳統座椅騰出更多的腿部空間。
漢莎航空就曾表示,其設計的新座椅能夠提供額外兩英寸的空間,卻無需增加座位間距,靠的就是讓座椅“變薄”。
漢莎航空經濟艙 圖源:漢莎航空官網
新航A380新型經濟艙座椅宣稱可提供更大的私人空間、腿部空間和膝部空間,也是通過采用改良設計和更輕更薄的新型材料而實現。
新西蘭航空最新波音787-9型飛機經濟艙座椅,同樣選用了薄型流線靠背,以獲得更多空間。
同時,更輕薄的座椅也能減少飛機的能耗,對于飛機來說,機艙內的負重至關重要,即使是一個最平常不過的2公斤重的筆記本電腦,會對一架飛機的年平均油耗增加138美元。
國產大飛機C919中的座椅供用商航宇嘉泰飛機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泰)采用的就是最先進的碳纖維材料。
航宇嘉泰生產的飛機座椅 圖源:襄陽日報
2021年,嘉泰生產的座椅總重量從13公斤減到9公斤,滿足了適墜安全性要求,也達到了輕量化,減少航司運營成本的效果。嘉泰總經理何才富認為,未來民航座椅還將繼續輕量化,公司下一個目標就是完成更輕座椅的生產投放。
從飛機座椅產業角度而言,商務艙私密性強、舒適度高的背后,離不開物聯網、智能系統、輕質材料等高新產業的承托。
隨著產品的多樣化,市場也在不斷擴大。貝哲斯咨詢認為,由于客艙密度增加和空間限制,全球飛機座椅市場呈現出積極的增長趨勢。2023年全球飛機座椅市場的規模達102.5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167.8億美元。
于占福認為,客艙產品升級并非簡單的全線升級,重要的是與旅客需求的整體演進相匹配。飛機座椅設計的日益多樣化與人性化,是科技進步的見證,更是全球航空公司積極適應市場需求、開拓不同客群細分市場的戰略。
座椅設計的變革只是飛機演變的一個縮影。飛機曾是名副其實的“高端出行工具”,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只有因公出差且級別達到一定要求的干部才有機會乘坐,且需憑介紹信購票。那時,乘飛機無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機票價格高昂,一張由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客票,在當時竟相當于一個城鎮一般職工家庭當月的全部工資收入。
時至今日,飛機旅行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成為了許多人出行的日常選擇。乘客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和需求,自由選擇心儀的座位,這一變化也催生了飛機布局方式的新一輪變革。從高端出行的象征到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飛機旅行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
責編:張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