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飛機上的“不文明乘客”(unruly passengers),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醉酒斗毆、強行試圖打開應急艙門,或是對空乘人員進行言語及身體攻擊的激烈畫面。這些行為無疑給同行的旅客留下了糟糕甚至恐懼的印象。然而,還有一種不文明行為,雖不像前者那樣“大動干戈”,卻同樣頻繁發生,持續對航班秩序構成干擾并帶來嚴重安全風險——那就是在飛機上吸煙。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分類,這屬于典型的“不遵守規定”類不文明行為。
令人玩味的是,與如今的嚴令禁止形成鮮明對比,飛機上吸煙曾是司空見慣,甚至是被鼓勵的行為。那么,為何在2000年全球商業航班普遍實施禁煙令后,仍有人“明知故犯”,試圖在萬米高空點燃香煙、電子煙或各類霧化設備?更讓人不解的是,為何連最新制造出廠的飛機上,依然在廁所等處安裝著煙灰缸?要解答這些疑問,我們需要回顧一段航空史,看看吸煙是如何從一種“魅力象征”演變為禁忌,以及為何至今仍有人難以抗拒這種誘惑。
煙霧繚繞的“黃金時代”
從上世紀20年代直至50年代,社會普遍對吸煙的健康危害認識不足。盡管有早期研究發現吸煙可能導致兒童發育遲緩、對孕婦有害,但強大的煙草公司通過與醫生“合作”進行營銷,極力淡化甚至反駁這些負面發現。例如,美國“好彩”(Lucky Strike)香煙品牌在20年代就開創性地邀請醫生為其背書,聲稱吸煙能“保護喉嚨免受刺激”。
隨著好萊塢電影的流行和民用航空業的蓬勃發展(約1930s-1950s),煙草公司將營銷觸角伸向這兩個代表著“前沿”與“魅力”的行業。一時間,吸煙不僅被社會廣泛接受,更與魅力、成熟、品味乃至冒險精神緊密捆綁。在那個時代(尤其是1950s-1970s),飛機客艙內吸煙是極其普遍的景象。航空公司甚至會向乘客免費派發印有自家品牌標識的香煙樣品,如環球航空(TWA)在1959年啟用波音707噴氣客機時就曾推出紀念版香煙禮包。廣告畫面中,香煙可以和咖啡、面包、甜點一起出現在乘客的餐盤上;更有甚者,連飛行員在駕駛艙內一邊操控飛機一邊吸煙的場景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廣告中。當然,即便在當時,也存在一些基本規定,例如通常只允許在飛機達到巡航高度后吸煙,且前提是“禁止吸煙”的指示燈未亮起。
“煙消云散”:禁煙時代的來臨
吸煙行為從被鼓勵走向被禁止,關鍵轉折點發生在1964年。時任美國衛生總署署長路德·特里(Luther Terry)發布了一份關于吸煙與健康的權威報告,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吸煙與肺癌等多種嚴重疾病之間的確鑿聯系,引發了社會對煙草危害的廣泛關注。此前(1961年),美國癌癥協會、心臟協會等多個權威健康機構已聯名致信時任總統肯尼迪,呼吁成立全國性委員會研究吸煙問題。
報告發布后,公眾健康意識覺醒,加之不吸煙乘客和醫護人員的持續投訴,航空公司開始調整策略。1967年左右,部分美國航司停止了免費香煙的派發,或改為僅應乘客要求提供。1971年,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在部分國內航班上開創性地設立了“無煙區”,最初僅有幾排座位,但因廣受乘客歡迎而迅速推廣,無煙區的范圍也逐步擴大至半個客艙,為日后全艙禁煙奠定了基礎。
然而,全面禁煙的立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美國政府與勢力龐大的煙草產業為此展開了長達十余年的博弈。直至1987年,國會通過法案,才為禁煙令的實施鋪平了道路。1988年,美國禁止在飛行時間2小時以下的國內航班上吸煙;1990年,禁令擴大至6小時以下的國內航班。與此同時,空乘人員因長期暴露于客艙二手煙環境而導致健康受損的問題日益凸顯。1991年,代表不吸煙空乘的集體訴訟最終促成了煙草公司的巨額賠償,并催生了專門研究二手煙危害及相關疾病防治的“空乘人員醫學研究所”(FAMRI)。在多重因素推動下,美國終于在2000年全面禁止了所有國內及國際商業航班上的吸煙行為。
此后,世界各國紛紛跟進。歐盟(1997年)、澳大利亞(1996年)、日本(1999年)、土耳其(1999年)等均較早實施了全面禁煙。較晚實施禁令的國家包括古巴(2014年)和中國(2017年宣布,2019年正式生效)。
揮之不去的煙頭與揮之不去的煙灰缸
既然全球商業航班禁煙已成基本規則二十余年,為何新飛機上依然保留著煙灰缸?這背后是基于對人性和飛行安全的現實考量。有研究指出,總有一部分人傾向于打破規則,尤其當違規行為能滿足自身需求時(如煙癮發作)。航空公司及FAA、IATA等監管機構深知這一點。如果在密閉的、增壓的、充滿易燃物的客艙或洗手間內有人違規吸煙,而煙頭又被隨意丟棄(例如扔進滿是紙巾的垃圾桶),極有可能引發火災,造成災難性后果。
因此,在飛機上設置煙灰缸,并非鼓勵或默許吸煙,而是一種“故障安全”(fail-safe)設計:即預見到可能有人會違反禁令,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熄滅和處理煙頭的途徑,以最大限度降低火災風險。這看似矛盾的配置,實則是一種務實的風險管理策略。此外,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規定,煙灰缸屬于飛機“最低設備清單”(Minimum Equipment List, MEL)上的必備項,意味著缺少功能完好的煙灰缸,飛機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無法合法運行。
至于私人飛機,情況則有所不同。通常認為,乘坐商業航班如同進入公共場所,必須遵守公共秩序。而私人飛機則被視為私人空間,類似于駕駛私家車,其所有者通常有權決定機上的規則,包括是否允許吸煙。
從曾經的風尚標配到如今的嚴令禁止,飛機吸煙規定的百年變遷,映照出社會對健康認知的深化和對航空安全標準要求的提升。盡管禁令早已生效,飛機上也設有煙灰缸作為預防性安全措施,但違規吸煙事件仍警示我們,維護飛行安全需要每一位乘客的自覺與責任心。那個小小的煙灰缸,既是過往時代留下的痕跡,也是對現實風險的一種沉默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