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映
笠影茶田翠色濃,映山遍野綠波中。
歸來光照夕陽晚,閑時看花笑春風。
《笠映》是一件公共藝術家具作品,它位于浙江杭州長埭村茶山腳下的一片花海中。由16盞形態各異的斗笠型路燈組成,或高或低,穿插在茶田之間,婉如水墨丹青中一抹動態的韻律泛起漣漪。
▲茶山下的斗笠燈
▲近景
長埭村
“山居依溪長若埭”,長埭村的名字和它的村域地形相關,呈細長的空間特征,因村域長又大,且地形奇特,像只泥埭,故名長埭。長埭村的村民們世世代代以種茶為生,生活在一片綠色的山林茶園之中。村莊置身于綠油油的茶園,氣質寧靜而悠遠。
▲斗笠燈與茶山涼亭
公共藝術家具
作品通過公共藝術家具的方法論,運用地方藝術營造的理論進行設計。公共藝術家具是一種具有公共屬性的,通過在地文化生產方式所產生出的設計范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升,公共藝術家具在城鄉空間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它們不僅僅是城鄉的裝飾品,更是連接人與地方、文化與自然的橋梁。公共藝術家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關懷,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溫度。
▲地方藝術營造理論與方法論
在功能性方面,公共藝術家具的設計更加注重實用性和人性化。在生態性方面,公共藝術家具的設計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性。在藝術性方面,公共藝術家具的設計更加注重創新和個性化。《笠映》就是這樣一件具有公共藝術家具品質的作品,通過充滿藝術與人文氣質的場景營造為長埭村提供了一座“鄉村劇場”,為街道提供休憩空間、活動場地。
▲長埭村花田間的鄉村劇場
地方營造是創造優美場所的過程,涉及我們生活的環境、居住在這些空間中的人們以及人與周圍環境互動所帶來的生活質量。熟悉一個地方的特點,了解當地社區的需求和愿望,認識到地方的潛力,然后通過綜合的藝術與設計的手段來增強所創造的空間或場所中的體驗。空間不僅僅是功能的物理,更是日常生活的詩意,人與地產生出空間的共鳴。通過”AADD”地方藝術營造的方法論進行實踐——即藝術作為原則,原型作為認識,演繹作為重構,設計作為范式。基于在地特點、人文故事、產業特點和空間的屬性分析,尋找藝術原型,重構設計作品。
▲近景
笠映
就像賈科梅蒂的雕塑品構建出一種想像的、不可分的空間。雕塑本身與你的關系不再取決于你和它的聯系,而是實現了藝術的解放,是一種暗示、一種概括、一種象征,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它們完全而又直接地呈現在那里,既不必細想,也無需觀察。一見到就能識別他們。
它們奔至眼底就如同一種觀念充斥內心一樣,這種觀念同樣是透徹可鑒的,立刻呈現出自己的一切。《笠映》也是這樣一件帶有觀念的作品,一眼就能識別,向外抒發著暗示與象征。
▲《笠映》草圖
▲斗笠燈的符號學意象
“斗笠燈”曾經作為公共藝術家具在長埭村試點鋪設,長埭村的道路旁安插著一個個斗笠燈,連接茶農的家與茶山。《笠映》則是多個斗笠燈的組合,與地方空間環境呼應而演繹出的藝術敘事。以物喻人,每一個燈頭都有不同的形態、或仰頭、或側首,恰似茶農田間勞作一般,幕布是茶山,舞臺是花海,燈與景是靈動的舞者,讓這幅自然畫卷演繹出東方田園詩歌的質樸氣韻。作品將文化與自然生長關系通過地方化人情化的表達,場所與文脈,觀念與互動,最終形成符號學意義上的意向結構。
▲設計平面圖
▲夜景
▲ 各有姿態的斗笠燈
▲意象與符號
▲近景
結語
笠影茶田翠色濃,映山遍野綠波中。歸來光照夕陽晚,閑時看花笑春風。這就是作品所希望通過一組公共藝術家具所營造的氛圍與意境。通過有機的編排和組合,勾勒出一幅江南鄉村的美麗畫卷。作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通過簡約而不失精致的設計語言,展現了公共藝術家具的獨特魅力。無論是白天的靜謐抑或夜晚的璀璨,都能成為一幅江南詩意的畫卷,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慰藉。
▲笠映
項目名稱:笠映
項目狀況:完成
完成時間:2024.10
項目類型:公共藝術、燈光裝置、公共藝術家具
藝術指導:翟小實、張海軍、徐捷
藝術主創:劉卿、陳子汗
項目統籌:董蒔
團隊成員:李瀚洋
攝影版權:丁巨擘
項目位置:中國杭州龍塢
作品入選:生日禮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5 周年浙江省優秀雕塑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