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能力,能力決定命運,用豪格的十五叔豫親王多鐸的評價來說,豪格屬于“性柔”之人,做不到“力不勝眾”,所以即使他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即使戰功赫赫,但也是錯過了兩次可以繼承皇位的機會,并且最后落得一個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場,福晉也被十四叔多爾袞納娶。
至于順治帝之所以可以繼位,完全就是各方勢力沖突與妥協之下的結果,可以說他是最大的躺平者。
清太宗皇太極屬于文武雙全式的人物,之前文章也寫過他并沒有明顯短板,可謂是全能式的人物。如果非要說他有什么短板,那便是一代雄主晚年竟然很是兒女長情,崇德六年(1641年)寵妃海蘭珠病逝后,皇太極竟然悲痛到幾次昏迷過去,他自己都說道清太祖努爾哈赤病逝時都沒有如此悲傷,可以說對海蘭珠的過度思念,也是導致皇太極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突然猝死的一個原因。
身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并沒有繼承其父的文武雙全,而是跟清初大部分開國諸王一般,軍事上足智多謀,政治上卻平庸,甚至豪格可以說屬于是政治低能。
皇太極共有十一子,其中第二子、第三子皆在天命年間早夭,豪格身為皇長子,比之第四子葉布舒年長18歲,比之第五子碩塞年長19歲,因為年齡居長,又戰功赫赫,其他兄弟則因年幼并沒有戰功,是籍籍無名,所以豪格在皇太極在位的17年間,是其子嗣中唯一大放異彩者。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封宗室之時,豪格便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并且獨領正藍旗。
不過從這里也可以側面看出,皇太極重用自己這位長子,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用之,因為其他兒子太年幼。
豪格政治上的低能在于,他連基本的方向都搞不清楚,沒有緊跟父親皇太極的腳步,沒有堅決維護父親皇太極的立場,使得皇太極認為這位兒子太過“庸愚”。
在崇德元年(1636年)豪格被封為肅親王之際,還被命掌管戶部。當時皇太極大力構建皇權,進行一家集權,要打壓八旗旗主,所以仿明制建立六部,說白了就是想要以六部這樣的國家機構來奪取八旗的權力。但是直接以六部奪權也太過明顯,所以皇太極還以八旗貴族掌握六部,像豪格一方面是正藍旗旗主,一方面掌戶部,以此緩和八旗和六部的矛盾,來慢慢進行權力過渡。
當然八旗旗主也不傻,自然不愿意原屬于八旗的權力過渡到六部,所以借著掌握六部的機會是陽奉陰違。皇太極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加強監督部務,以啟心郎來監督掌管六部的八旗貴族,正常來說,豪格這位皇長子肯定要堅定站到父親皇太極這方,但是豪格并沒有。
當時豪格的堂兄岳讬為成親王,并掌兵部,對于皇太極這一做法很不滿,豪格也跟著不滿,于是兩個人對啟心郎“往往探聽我二人之言,即行陳奏”的行為表示出極大不滿,豪格這屬于跟著外人給自己父親難堪,惹得皇太極大怒,可能從那時起,皇太極就認為豪格這個好大兒是朽木不可雕也。最后處罰結果是岳讬被論離間皇太極和豪格父子等罪,降為多羅貝勒,罷兵部任。豪格也是被降為多羅貝勒,罷戶部任。
之后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于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誕下皇八子,當時皇太極冊封后宮五妃,海蘭珠為東宮大福晉宸妃,說明大清當時已開始有明顯的嫡庶之分,豪格雖然為皇太極正室所生,但他生母并沒有被受封為五妃之一,身份地位已經變低,而中宮大福晉也就是后來的孝端皇后只生有三個女兒,并沒有誕下子嗣,因此皇八子可以說是皇太極的嫡子,愛屋及烏之下,皇太極稱這位皇八子為皇嗣,并且頒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儼然是以皇位繼承人對待,在當時李氏朝鮮的史料記載中,更是直接稱呼皇八子為皇太子,雖然這位皇八子沒多久便是早夭,但也徹底說明豪格已經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人選之外,這是他第一次錯過繼承皇位的機會。
雖然正常繼承皇位的機會已經錯過,但是之后皇太極猝死,因為生前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意味著豪格再次有機會繼承皇位。
豪格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擁有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因為他是皇太極長子,所以皇太極生前親領的兩黃旗支持豪格,領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和領兩紅旗的代善,因為與多爾袞有舊怨,所以都傾向支持豪格,加上豪格自領的正藍旗,等于他一共有六旗支持。
但豪格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看似他有六旗支持,但是這些支持他的勢力都是各有想法,只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才支持他,而不是因為他是豪格才支持他。
像兩黃旗的主要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八人,相繼前往肅親王府上,竟然“言欲立肅王為君,以上(順治帝福臨)為太子,私相計議”。意思先讓豪格當皇帝,再讓豪格的九弟福臨當太子,以后繼承皇位,分明就不是真心支持豪格,而是要拿豪格抑制多爾袞,讓豪格當一個過渡人物。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豪格有親領的正藍旗,他若是順利繼承皇位,兩黃旗的天子上旗地位雖然可以保住,但肯定要屈居于正藍旗之下,很明顯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而年幼的福臨沒有親領之旗,他繼承皇位后只能依靠兩黃旗,這樣更符合兩黃旗的利益。
至于濟爾哈朗和代善也是兩個老狐貍,他們的底線是皇太極子嗣繼位就可以,不是非豪格不可。他們也不可能為了豪格真的與多爾袞火拼。
甚至豪格親領的正藍旗也不是鐵板一塊,像正藍旗內還有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阿巴泰雖然戰功赫赫,但長期被皇太極壓制,終皇太極一朝,不過是貝勒爵位,對于皇太極是頗有怨言,在關鍵時刻,不一定會真心支持豪格。
至于最大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可能讓豪格繼位,甚至僵持不下時,寧愿退一步,提出讓六歲的福臨繼位,自己擔任攝政王,來換取實際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豪格竟然無所作為,既做不到像父親皇太極當年為繼承汗位,拉攏四小貝勒等少壯派,并且與其他三大貝勒達成利益互換。又做不到去游走各方,去進行利益交換,以讓這些勢力進一步支持自己,最后還要謙讓一下,因此只能是出局。
福臨可以說是多爾袞和豪格兩強相爭之下的漁翁得利者,不過他也的確有資格繼承皇位。首先以嫡庶之分來說,福臨的母親孝莊太后為皇太極的后宮五妃之一,他也屬于是嫡子,比之其他庶妃所生的兄弟擁有優勢。唯一可以跟他比拼出身的也就是十一弟博果爾,不過博果爾的母親娜木鐘為蒙古林丹汗的遺孀,當年皇太極娶她是出于籠絡漠南蒙古的目的,因為這樣的出身娜木鐘和博果爾母子在當時屬于是政治透明人物。
同時孝莊太后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并非政治花瓶,在皇太極猝死,皇位繼承人未定,兩黃旗無主之際,誕下皇子的孝莊太后身為主母,在當時起到很大作用,正是在她周旋之下,兩黃旗最終決定支持福臨,兩黃旗身為皇權代表勢力,在當時可謂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多爾袞以退為進也支持福臨,福臨自然順利繼承皇位。
多爾袞本來可以說是最大贏家,順治帝福臨其實都不能算是最大贏家,因為多爾袞之后獨攬大權,在順治五年(1648年)還將大敵豪格構陷削爵并幽禁,不久豪格莫名死于獄中,可見他的權勢滔天,連皇帝親哥哥面對他都保不住自己性命。多爾袞又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可以預見他有謀逆之心,之后想要廢立順治帝,身為皇父,以父廢子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距離皇位也就是一步之遙,只不過隨著他突然死去,順治帝才幸運的笑到最后,不然清朝之后的走向難說啊。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